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攒金庆寿抵不过撮土为香(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攒金庆寿抵不过撮土为香(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6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05发表时间:2022-05-01 09:38:37
摘要: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撮土为香。此为《红楼梦》四十三回笔记。


   这一回与第十一回有同样的生命内涵:生命的繁华热闹与荒凉洁净之间形成一种对比。前面写贾敬的生日,又写到秦可卿已病入膏肓,一种热闹,一种寂寥,是生命不同阶段的对比。本回又写贾府上上下下众筹给王熙凤庆生,正当贾府里里外外热闹非凡之际,贾宝玉却带着焙茗出郊外祭奠一个亡灵。似乎作者在这里对王熙凤的生命有一种诅咒和讽刺,所以读完本回,让人们对于生命有了另一种沉思。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同样写两种生命的过程,但此处却从人对这两种生命的态度入手,来展现贾宝玉对生命不同过程的认知,——盛与衰、美与丑、善与恶、肮脏与洁净之间存在着某种对立又互为因果的关系。
   从本回的回幕“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撮土为香”可以看出:给王熙凤庆生倒是一件闲事,而撮土为香的祭祀,却是一生了结不完的情。这个“情”是贾宝玉痴呆的根源,也是林黛玉孤傲的病根。也许整本小说,作者要让我们思考的是——人哪!怎样去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经历的那些情?当那情缘已尽,人又该何去何从?
  
   二
   本回起首以贾母对王夫人说食物开始。前日刘姥姥来贾府,闹腾了几天,贾母经不住几天的吃喝玩乐,身体就有些不舒服,而现在病已经好转,可以吃点东西了。贾母说那野鸡肉好吃,有味,希望再炸点来吃,把味道弄大些才好。贾母说的很现实。生理学上,老人家的味觉在减弱,对清淡的食物很难触动味觉细胞,所以贾母说味要重一点,正符合人的生理特征。
   接着贾母便向王夫人说起凤姐的生日,说这次准备由自己组织,众筹给凤姐过生。于是经贾母这样一说,贾府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众丫头婆子见贾母十分高兴,也都高兴,忙忙的各自分头去请的请,传的传。没顿饭工夫,老的少的,上的下的,乌压压挤了一屋子。只薛姨妈和贾母对坐,邢夫人王夫人只坐在房门前两张椅子上,宝钗姐妹等五六个人坐在炕上,宝玉坐在贾母怀前,底下满满的站了一地。贾母忙命拿几张小杌子来,给赖大母亲等几个高年有体面的嬷嬷坐了。贾府风俗,年高伏侍过父母的家人,比年轻的主子还有体面呢,所以尤氏凤姐等只管地下站着,那赖大的母亲等三四个老嬷嬷告了罪,都坐在小杌子上。
   《红楼梦》里要特别注意贾母的形象,她的言行贯穿整部小说。宁荣二府每场热闹的场面都有贾母的参与,甚至她主导这一场热闹。贾母是贾府里的主心骨,好比一棵大树,她其实主宰着贾府里一切的内务管理。
   作者写贾母,其实既写一种生命形态,也写一种衰落前的虚华:
   一是贾母经历贾府从创业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她知道贾府里的一切历史和渊源,也懂得如何管理好一个家族。
   二是贾母出身富贵人家,对世家之间的人情世故非常熟悉,对家族之间及政治斗争也有丰富的经验。
   三是贾母懂生活的哲理和生命的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她生命之中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她对家族的管理上,也体现在她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中。
   作者重笔写这样一个老人,其实预示着贾府渐渐走向衰败的事实。整本小说讲人的生命历程,却从不写有新生孩子出生,唯有一次凤姐流产,尤二怀上小孩子被凤姐害死,或许作者从人物安排上就告诉读者:他是在写生命的衰落,也写那种繁荣的背后是看不到希望的结局。
   在这里贾母既然已经提出众筹的意见来了,又有哪个会反对呢?所以贾府里,从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到小姐丫环,以及资深的老佣人,没有哪个不高兴,也没有哪个不愿意凑银子的——
   众人谁不凑这趣儿呢。再也有和凤姐儿好,情愿这样的。也有怕凤姐儿,巴不得奉承他的。况且都是拿的出来的,所以一闻此言都欣然应诺。
   世间之人情,莫不如此种种。
   但也有例外。当凤姐提出还得要两位姨太太出一份子时,尤氏却说“拉上两个苦瓜子”。前面我们知道,其实赵姨娘和周姨娘的生活是很拮据的,然而王熙凤却仍然不放过她们。《红楼梦》写小妾的出身,一般有几种途径:一是正室的陪房;二是家里的丫环,三是外面买回来的女孩子,她们的出身和地位其实都相当低微,甚至比丫环还不如,所以在家族中是不受人待见的。小说开端写贾雨村娶甄士隐家的丫环娇杏,本来娶回家当小妾的,不料贾雨村的正室很快死了,作者却说“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作者的意思是说成为小妾是不幸的,然而扶正了,就幸运了,可见小妾在旧社会里的角色尤其尴尬。
   这里王熙凤不喜欢两位姨娘,是出自于对王夫人地位的维护。可以想想,虽说赵周二人已经被贾政纳为小妾,但对王夫人来说,那不是第三者吗,再加上赵姨娘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恐怕在王夫人心里,比任何人更恨两位姨娘,而凤姐又是一个很会察颜观色的人,那自然懂得该怎样处理二位姨娘了。
  
   三
   这一次王熙凤过生日,贾母特给她放假,说要她好好受用一回,所以单吩咐尤氏张罗这件事情。
   贾母这样做,表面是让王熙凤享受生日的快乐,其实她懂得治家的辛苦,对王熙凤管理贾府的难处深有体会,这是贾母对管理者的一种理解和不忍。
   然而在凑银子这件事上,却有很多问题。贾母首先定了规矩和标准,然而她却又首先破了这个规矩——
   贾母忙和李纨道:“你寡妇失业的,那里还拉你出这个钱,我替你出了罢。”
   贾母出自一片好心,说李纨孤儿寡母,不容易,她愿意承担李纨的份子钱。其实在贾府里,比李纨贫苦的人大有人在,比如赵周二位姨娘,然而由于贾母的偏爱,所以她乐意出这一份子。贾母的这种行为就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我们现实中,有很多老一辈的父母嫌贫爱富,对儿孙不能一视同仁,造成弟兄不和,家庭矛盾突出,所以作为儿孙众多的父母,应该具有更多的生活智慧——怎样去平衡家庭矛盾,使家庭更和谐。
   这时王熙凤一听,打趣说贾母乱揽事。说贾母不仅要自己出一份,还得帮宝玉,黛玉出一份,这里又揽上李纨的,得拿出好几份钱呢,到时候别说自己出钱多。表面看凤姐是说笑,其实暗指贾母处理这事欠妥。
   所以王熙凤当着众人说,李纨那份钱她帮忙出了。其实凤姐早就算好了,大家凑的钱,过一个生日是用不完的,多一份李纨的和少一份李纨的不会影响什么。所以第二天当尤氏来当面讨要李纨那份银子时,凤姐便耍赖,不愿意出了。王熙凤在这里既挣了面子,又享受了快乐,用我们四川人的话说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处占尽了。
   然而尤氏早已经看出王熙凤的心思,她也计算过,只不过她觉得王熙凤做事有点过了。所以在前面她笑凤姐:“我劝你收着些儿好,太满了就要流出来了。”
   这句话可以看出尤氏很有些道家思想的。我想起父母经常对我说,做人要留有余地,话不能说尽,事不能做绝。尤氏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而王熙凤正处于春风得意之时,她又怎么能看到自己的结局呢。
   既然王熙凤这样子,尤氏也学她做了人情,把平儿、彩霞的钱都退还给了她们,尤氏做得特别到位的是她把赵周二姨娘的钱也退了,这一点,我总觉得尤氏的性格是温和的,灵魂是高尚的。
   不仅如此,尤氏在办理这次生日宴时,也非常成功:
   转眼已是九月初二日,园中人都打听得尤氏办得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女先儿全有,都打点着取乐玩耍。
   从本回内容看,似乎这一句话只是小说内容的转折而已。作者写小说,往往从闲处着笔,却暗示着大道理。从这里闲闲地几个字,其实可以看出尤氏也是很有才华的,然而为什么尤氏却当不了家呢?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尤氏出身地位卑微,只是平民百姓的女儿,在家庭利益之间,尤氏是没有资格的。而王熙凤能当家,因为她的父亲是九省统治,她姑姑是王夫人,无论从能力、权力、利益还是人情关系上,王熙凤都是贾府管家的首选人才。——中国社会用人制度,历来首先权衡的是人的背景和关系,才华倒是其次的,假如此人有背景和关系,哪怕闲着不干事,也得把他供着。
   二是作者这样写,也有一种对社会管理的思考。前面我说尤氏的性格温和,有道家思想。也许作者借尤氏管理的成功,告诉我们,管理好一个组织并非一定要用孔子的儒家思想。
   有一次我在陈丹青整理的《文学回忆录》看到这样的话,觉得特有意思:“孔丘的言行体系,我几乎反对——他想塑造人,却把人扭曲,所以儒家一直为帝王利用……孔子既不足以称哲学家,又不足以称圣人。他是一个庸俗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以虚伪,精致的虚伪……”也就是说,孔子不是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思想,只会利己,怎么会利人?
   再看看这本书里怎样看待老子的呢:
   “只有老子思考宇宙,生命,……中国哲学家只有老子一个,庄子半个。”他说老子的思想:“思想、情操越是高超、深刻、伟大,越是自然的涌现。……老子奇特,他主张退、守、弱、柔,这在全世界的思想领域中,独一无二。”
   也许作者写尤氏的管理,正体现着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让生命自由成长,让天地万物和谐共处。
   于是突然想到老子的两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与百姓为刍狗。”读完总觉得余意未尽……
  
   四
   看完本回,余意更多的还是贾宝玉在此时带着焙茗去烧香的那个场景。我初读时,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在王熙凤生日的热闹之际,却跑到冷冷清清的地方烧香?
   宝玉道:“这条路是往那里去的?”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什么玩的。”宝玉听说,点头道:“正要冷清清的地方。”
   ……宝玉想到别的香不好,须得檀、芸、降三样。焙茗笑道:“这三样可难得。”宝玉为难。焙茗见他为难,因问道:“要香做什么使?我见二爷时常带的小荷包儿有散香,何不找找?”一句提醒了宝玉,便回手衣襟上挂着个荷包摸了一摸,竟有两星沉速,心内喜欢:“只是不恭些。”再想:“自己亲身带的,倒比买的又好些。”
   想想此时,贾府里热闹非凡,王熙凤的生命里正是一片繁华,而贾宝玉却选择去郊外给亡灵烧香。直到本回结尾,我们方才知道,原来今天正是金钏的祭日。作者这样用生与死,热闹与冷清对比生命的不同,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珍重和不舍——当大家都快把金钏忘记了的时候,贾宝玉却记得。这是人对人生命的惦念,对失去的生命一种愧疚。也许更多的是他对繁华和热闹的一种疲倦,他在繁华里看到生命的另一面。一个人越是冷静地看待热闹与繁华,就越对生命过程理解得更深刻。
   在贾宝玉那里,他对死去的金钏,有一种不舍和怜惜。所以他向焙茗要香时,特别说到“檀、芸、降”三种香。香在中国有优久的历史,它不但有药用、净化空气、除虫杀毒之用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还广泛用于祭祀、修炼及香品装饰之中。而贾宝玉此处所说的“檀、芸、降”,均是旧时名贵的香品,有些甚至出产于国外。这从中可见他对即将祭祀的生命的虔诚。
   然而焙茗说没有这三种香,目前也买不到,后来他说贾宝玉自己身上平时带着一些香品,可以看看香囊里有没有,于是贾宝玉从自己身上搜了一些散状的沉香。他觉得这香有些对死者不恭,但又一想:“自己亲身带的,倒比买的又好些。”香,在这里既是一种物质的祭品,又是一种生命体的象征。它散发的香烟和气息,带着生命随散的不确定性,同时这香也带着贾宝玉的体温,代表着生命的洁净与美好。
   所以当他到水仙庵看到洛神的塑像时,想起曹植写的《洛神赋》引发了自己的伤感,禁不住滴下泪来——
   似乎在贾宝玉心中,那“荷出绿波,日映朝霞”的洛神,就是金钏的形象。他们在井沿边祭祀这个死去的灵魂,似乎也在悼念那水中一朵纯洁的莲花。这与其说是贾宝玉对金钏的怀念,不如说他在成长过程中,对生命的一种领悟。
   ——这种领悟,是处在繁华和富贵的生活中,对卑微者的一种担待和怜悯,也是作者对社会的一种反思: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包括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只看到繁华,只讲求高歌猛进,而看不到那些卑微的生命,那些在黑暗与贫穷中挣扎的人们,我想那种繁华和富贵,既不能长久,也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2022年4月28日夜于新都
  
  

共 475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撮土为香”,作者以理性超脱的鸟瞰视觉逐一解析了原著第四十三回人物的的阶级背景,精神气质,心理活动,生存状态,情感世界。深度剖析“闲取乐,不了情”两种生命形态背后的根源:人是社会的产物,更是环境的产物,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打上了阶级烙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影响物质,作者紧扣原著实质,用辩证思维解析人物的精神内核。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的。在作者运用人物的对比赏析中,编者看到了原著人物的三观,也看到了作者的三观:以王熙凤为代表的崇尚权威,金钱,这类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人上人”,他们的人性中透着残酷、冷血、僵化、扭曲;以贾宝玉为代表的敬畏天理、良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理想,为了善与美,透着人性的高贵与悲悯。作者对儒道的阐释让人意犹未尽,特别是结尾处的反思,坚定而有力量,真正的文学作品是用灵魂写就的,关注的是人类灵魂本身。没有丰富的知识水平和文学功底是难以解析得如此精辟的。【编辑:亭上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5-01 10:56:47
  老师总能从细节透视宏大的生活背景,解析表象后的深刻意蕴。创作辛苦了!节日快乐!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