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在实践中寻觅(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在实践中寻觅(散文)


作者:笑君 举人,504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94发表时间:2022-05-07 15:36:36
摘要:实践什么?又寻觅什么呢?

【丁香】在实践中寻觅(散文) 实践什么?又寻觅什么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是一种艺术。简单一点地说,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方式与规则。其内容,包括了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多种要素。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概念,真的能做到运笔自如,挥洒出经典的作品,难于上青天呢!因此,对书法有探索与追求,便取得了较好成绩者,被冠以书法家的称号。
   我欣赏写得漂亮的文字,却不懂得书法。没有实践,也就不知道怎么寻觅。然而,我与书法有缘。
   读小学时,我的语文老师是“老私塾”,文化功底深厚,书法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因此,从三年级开始,每天下午课间的空隙时间,老师便安排了一节写字课。那时,也没有书法的概念,就叫“写大字”。老师给我们发了“田字格”的练习本,还在黑板上写下要练习的字。每次,写十五到二十个字,差不多一页纸。老师还会认真地批阅,某一笔,某一处认为写得不错的,就用红笔圈上一个圈,以示鼓励。这样的“书法”练习,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只是可惜,上中学时,倒把“写大字”给免了。
   可能是我的努力不够吧,练习了几年,“大字”依旧写得歪歪扭扭,没体,没样,起码的“路数”都没有摸着。终究,与书法家失之交臂。唯一的收获,就是每年我家的春联,甚至左右邻居家的春联都由我来写。
   197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先后离世,痛刹中国,震撼世界。这一年,我已告别了学校,在故乡的人民公社机关“打工”。9月份,全国各地都采取不同的形式悼念毛主席。我们公社拟搞一个广场悼念仪式,请了一位下放学生K,来布置和写各种标语,以及一些可以张贴上墙的文字。我是公社安排给他的助手,参与他的工作。K是县第一中学的高中毕业生,二十来岁的青年,却不修边幅,头发长得像个姑娘。他会画画,也会写字,尤其擅长写大字。
   因为是悼念活动,标语、文章都是写在白纸上的。那时,基层机关买不起宣纸,使用的是几分钱一张的白光纸。K的书法飘逸、洒脱、豪放,每幅作品都能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意韵悠扬。
   最令我惊讶的,是要写几幅整张纸拼合起来的大标语。一个街上,所有的单位找遍了,都找不着一支能够写特大字的毛笔。K在会议室那两间屋子里转悠了几圈,目光被门角落里的一把小扫帚给吸引了。他走过去,伸手将扫帚拿起来,翻过来瞅瞅,翻过去看看,摘掉两根突出来的苗子,挥了几下,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用一只洗脸盆装起半盆子的墨汁,将白光纸铺在地上,示意我压住纸的边角。
   他呢?将扫帚饱蘸浓墨,双腿半蹲着,一手揪住上衣,不让其沾上纸面。一手挥着扫帚,上下翻腾,呼呼啦啦地,一个字写出来了。那字,可谓龙飞凤舞,狂傲不羁,却又有法有度,笔笔在理,其熟练、其老成、其……
   我看傻了,门外看热闹的人也都看傻了。
   由此,倒让我发生了兴趣。经常学着他的方法,自以为是地操弄起“书法”来了。只不过,我用的是毛笔,而非扫帚,也没有写一张纸那么大的字。
   真的应了乡村俚语说的:没学会爬,就学走。爬不会,走就更不会了。无论我怎么写,都无法达到K的水平。搞笑的是,居然不知天高地厚,还写了“作品”送人呢。
   送给我太太的(那时还是女朋友)是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好像也是写在一张白光纸上的。
   后来,成为她的“笑柄”了,经常说:“就那样的,也叫书法!”
   如今,太太就读于老年大学,重点学习的就是书法,这才让我对书法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她们的第一任书法老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拥有丰富的书法教育与指导的经验。
   他上课有自己的特色,注重书法的历史渊源与时空过往的点点滴滴。先讲书法的基本常识,再讲书法的形成与发展的轨迹,还讲书法的分类、流派,以及一些典故与名人趣事。然后,才有的放矢的,引导学员们尝试书法的真谛。让学员们在实践中寻觅,在寻觅中感悟,在感悟中……
   他要求,初学书法以楷书起步。然后,再逐步地学习行书、隶书、草书等。而且,还重点提示,无论学哪一种书体,临名家的帖是最根本的一步。比如:柳公权、颜真卿、褚遂良、赵孟頫、王羲之等,是公认的楷模与典范。
   临帖,既是方法,也是技术。临帖必须一丝不苟,不能马虎,不能作秀。一年、两年、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坚持不懈,才会有很好的收获。
   临帖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书法的基本功。当每个汉字的某一种书体能够熟练地运笔时,思想上所获得的感悟必会与之相互融通。也就是说,书法的境界既在手上,也在头脑里。境界有了提升,写出来的字,才能逐渐地显示出自己独到的风格与特色。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也是书法者成长与成功的必由之路。
   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紧张而有序的。先是看学员的作业,还是逐人地看,逐幅作品的点评。有优点,予以认可。有不足,或是缺点,立即指正。接下来,才开始讲授新的内容,传播一些新的思考。最后,给学员们留下必须做的作业。
   几节课下来,老师能认得出来每一位学员写的字,简直神了!学员们无不对老师钦佩得五体投地。
   有一回,我跟这位老师开了玩笑。我对太太说,这一期的作业我来替你写。嘿嘿,在课堂上,当太太拿出我的“作业”时,老师只是打眼一扫,便说道:“嗬嗬,是你冒充别人呢,还是别人冒充你哟。”一下子,弄得太太面红耳赤,只能无言地撤回了我的“作业”。不能不赞叹,老师眼光如炬。
   老年大学,学员们自然都是老头老太太们。但是,他们却从来也不认为自己是老头老太太,不仅执着,还很较真,不折不扣地执行老师所有的要求与规定。
   每天,太太都会挤时间练习。先是在毛纸上单个字的练习,然后再用宣纸按老师的要求练习作品。说实在的,每个家庭,每时每刻,都有说不尽的琐琐碎碎,不可能彻底地静下心来。因此,要坚持不缀,天天坐下来练习,真的不容易做到。好在,太太坚持下来了。三四来年,不分春夏秋冬,也无论忙与不忙,都在脚踏实地在练习着。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太太的书法,几乎是从“文盲”起步的,却真的写出了一手好字,创作出了不一般的作品,值得称赞!
   现在的她,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依旧是临帖写字。
   我看着,看着,就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我说:“你天天临帖,写出的字倒是很像古人的。可是,什么时候才是你的字呢?难道要永远地临帖吗?”
   我这样想,是基于我的一个认知。网上有信息说,当今的书法界,对中国书法有两种思考:一是书法要传承中华文明,就必须老老实实地遵从古人。也就是说,只有临帖,按古人路子走下去,才是正道。二是书法要开拓创新,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挥洒出一片属于新时代的天地。
   这两种说法,看起来都对。问题是……
   三十多年前,我的一位老同事D先生,曾被打成右派,平反恢复工作后,妻儿都不在身边。D先生一个人生活,工作之余,几乎无事可做。据说,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喜爱书法。这个时候,也只有将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书法上了。当然,对他来说,也没有把书法看成是一种艺术追求。他练习书法,充其量就是打发时间。当然,长期的练,不间断地练,也就有了一定的收获。本单位的人,外单位的人,以及很多认识不认识的他的人,都说他的字写得好。逢年过节,有人找他写对联。还有一些单位或个人,找他写个标语,以及其他的一些东西。我主办了一份刊物,刊名也是请他题写的。于是,他在本地区,也算是个知名的书法家了。
   出于对他的欣赏吧,有人说:“你应该申请加入书法协会。”他本来没有想到要加入这些组织的,经人这么一说,倒也撩起了一些兴趣。这不,他找到了某一级的书法协会。一位负责人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一张入会的申请表,便说:“填好表,连同几幅作品,一同报来,等待审查后,再说吧。”
   他按此照办。可是,申请表和作品报上去几个月了,都没有回音。他也没去问,就当没这么一回事。直至第二年了,他才想起这档子事,跑去问那位负责人。那位呀,先是笑,不讲话。看他有些着急了,才慢腾腾地说道:“你的作品,评审委员会看了,没有通过。”
   他有些惊讶了,问道:“为什么呢?”
   对方又说道:“表面看,你的字写得不错,很漂亮,很流畅,也很潇洒。但是,功夫还差些,没有古人的底子呢。就是说,你的字只是你自己的体。另外,你的作品没有在任何报刊上发表过,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展览,更没有获得过任何一个奖项。因此,不能认同你的作品,暂时还不可以吸收你入会。”
   D先生被他说得目瞪口呆,犹如晴天霹雳,一时手足无措,都无地自容了。
   即便,这是往日的故事,倒说明了一个问题。主流社会对书法的认知,是传统与相关部门的认可。虽然,D先生小有成就,在百姓中有极好的声誉,却也只能算是“草根”阶层的写字匠。D先生热爱书法,执着地追求着书法的美好与憧憬,却无法成为被认可的书法家。
   书法界人才辈出,大家林立,硕果累累,自不必说。嘿,在众多的书体流派中,忽然冒出了“丑书”一族。这“丑书”之名,真的不是瞎说。所有的“丑书”,看不出文字的骨骼,分不清文字的脉络,体味不到文字的美感。除了墨汁,还是墨汁,全是胡涂乱画。哪里能找得到古人的底子,就连是不是汉字都说不清了。怪吧,居然有人说好,还有人收藏。难道说,这就是书法的发展方向?
   细一逐摸,有些想不通。“丑书”可以各具特色,自成一家。那么,D先生怎么就登不了大雅之堂呢?答案只有一个,“丑书”者是名人,D是百姓。不同的身份,成就不同的名誉,享受不一样的待遇。
   近一段时间,应老年大学的要求,太太要创作几幅作品,拟参加某一个展览。
   书法创作,其实质还是写字,只不过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要写得认真、规范些而已。尽管,每天练习,每日创作,写出来的作品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真的要从中选出满意的送去展览,总是感觉不理想。除了重写,再创作,别无他途。
   每天,主要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在创作上了。甚至,能忘了吃饭、睡觉。她最喜爱写的是毛主席的诗词,一首《沁园春·雪》写了几十遍,还是意犹未尽,继续在写。每写一字两字、一行两行,都要揣摩半天,总在想着写成什么形状合适。一行内,每个字安放在什么位置,于上下左右之间的距离多少才美。一幅字写完了,落款用什么字体,写多少字,还有……真的恼人呢!
   我是她的第一个读者。经常,有意无意地瞅上一两眼。偶尔,也会提个意见或建议。只要我一说,无论对与不对,她都要思考几分钟。导致她每写完一行,或是一幅作品,都要拽着我去看。看了,还必须要说上一句、两句。
   我天天笑她:“没必要这样吧!”
   她却说:“不这样,怎么能进步呢?”
   是呀!怎么能进步呢?进步,靠的就是实践,靠的是……只有认真地实践,才会有寻觅的基础。
   书法是艺术,书法也是人生。在实践中寻觅艺术,在寻觅中感悟人生。艺术的人生,一定美好!
          
    2022年4月13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原创首发)

共 44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趣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对书法有探索与追求,并取得显著成绩者,都被称为书法家。与笑君老师年龄相仿的人,在读小学阶段都有过“写大字”课程,先是“描红”,再练习田字格上大字。上中学阶段“写大字”中断了,大概也许,毛笔字已从日常书写工具中退出了。走进社会参加工作后,宣传需要用毛笔字写标语等又排上了用场。看标语又重新燃起书法兴趣,居然写了“作品”送给我太太的(那时还是女朋友),是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成为她的“笑柄”了,但也把一颗心留住了。 如今,太太就读于老年大学,重点学习的就是书法,这才让我对书法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太太的书法,几乎是从“文盲”起步的,却真的写出了一手好字,创作出了不一般的作品。对中国书法有两种思考:一是书法要传承中华文明,临帖,按古人路子走下去;二是书法要开拓创新,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挥洒出一片属于新时代的天地。主流社会对书法的认知,是传统与相关部门的认可。如今又出了“丑书”一族,这是否就是书法的发展方向?书法是艺术,书法也是人生。在实践中寻觅艺术,在寻觅中感悟人生。艺术的人生,一定美好!书法,我也曾有过几天热度,却无一幅作品。而今,我十岁的孙,一幅硬笔书法被国家级青少年书法杂志采用,居然还获得了优秀奖。书法在我的认知里,你太认真写不好,太随意也写不好,就在于认真和随意之间的一种挥洒。书法伴随着人生在成长,非常有趣味、有哲理的一篇散文。书法,不论成就与否,做一种爱好一定是有益的。好文,推荐阅读。【丁香编辑:秦雨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秦雨阳        2022-05-07 15:39:56
  笑君老师这篇散文我喜欢。书法是艺术,书法也是人生。在实践中寻觅艺术,在寻觅中感悟人生。艺术的人生,一定美好!说到了人心里去了。书法,不论成就与否,做一种爱好一定是有益的。感谢老师赐稿丁香!问好。
鸡毛蒜皮织布衣,点横撇捺泥草屋
2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22-05-07 16:29:01
  感谢笑君老师投稿丁香,感谢您在丁香分享精彩佳作。感谢秦社倾情编辑,辛苦了。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2 楼        文友:笑君        2022-05-08 08:28:51
  谢谢了,上午好!!!!
3 楼        文友:秦雨阳        2022-05-07 18:22:34
  这篇散文谈到了“丑书”,在我的概念里是一种幼儿体书法作品,所书者多为书画界中权重人。这点笑君老师说的一点没错。我单位一位同事的父亲就是省书画院的副院长,他的“丑书”作品好多领导都有收藏。丑书不能是乱涂鸦,一定要丑而有味,幼而有趣,在丑中散发着美。但社会中也不乏滥竽充数之人。笑君老师的散文深刻,学习了,谢谢。
鸡毛蒜皮织布衣,点横撇捺泥草屋
回复3 楼        文友:笑君        2022-05-08 08:29:03
  q
回复3 楼        文友:笑君        2022-05-08 08:30:58
  我说的是一种现象,真的不能认同那些所谓的“丑书”!
4 楼        文友:笑君        2022-05-08 08:28:27
  秦社长辛苦了,谢谢!!!!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