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防川行(散文)
一
很早就听说过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有个“鸡鸣三省”的去处。一只雄鸡高唱一声,三个省都可以听到。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个去处,可以与之相媲美,站在那里可以一眼看见三个国家,这个地方就是吉林珲春的防川。
从地图上来看,我们国家的版图是一只雄鸡形状,而珲春正是鸡嘴,那么防川呢,恰好是鸡嘴里的舌尖了。防川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一直悬孤于海外,有一条大堤全长八百八十八米,像一条纽带紧紧地连接着防川。这条大堤的名字叫洋馆坪,宽不过八米,却被称为“天下第一堤”,这条八米宽的大堤,也是我国最狭窄的国土了。
防川总体面积不过十四平方公里,海拔仅有五米,是吉林省最低的地方。防川是以一个村落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有居民四十三户,多数是朝鲜族。
防川村离江岸不远,一条笔直的街道,一排排有特点的朝鲜族“歇山式”住房,黑瓦白墙,显得十分洁净亮丽。整个村庄处在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偶有两位身着素裙的朝鲜族妇女走出来,只见她们各自的头顶上放着一个洗衣盆,里面盛满衣物。朝鲜族的生活习俗有自己的特点,差不多每一位妇女对头顶的这个功夫,都自信满满。古老的生活习俗演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有着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我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对这些生活习俗已经很习惯了,同行的游客们对她们的举止很感兴趣,纷纷把手中相机对准她们拍照。两位朝鲜族妇女好像并没有注意到我们,依旧走得稳健,袅袅婷婷的步态,显得婀娜多姿。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处变不惊,大概是天天都要面对这些吧?她们好像是经验丰富的演员,为游客们客串一下模特,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未尝不可。
与村庄相毗邻的是军营,这是一座二层小楼和一座高耸的阁楼,墙面书写着“东方第一哨”的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庄的宁静祥和与军营的庄重威严融为一体,有着非同一般的气场,给人无限安泰的感觉。
二
我们走进张鼓峰战地展览馆,听讲解员的介绍,才知道,屋后的这座有些突兀的高山,便是张鼓峰。不过,这座其貌不扬的山能被称为“峰”,还是有些牵强的,山上的坡度平缓,一棵树木都看不到,充其量也就是“岗”。山不在高,名声却极其响亮。这里是三国交界的一个制高点,山顶就是中俄的边境线。
1938年7月,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张鼓峰战役。日本为了探明前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实力,故意挑起事端,双方在这里发生激战,战争历时了十三天。
在馆内陈列着数以千计的战争遗物,有陈旧而破碎的枪支、钢盔。有生锈的炮弹、弹片。还有一些旧军装,上面还有斑斑血迹,只是因为时间的久远,已经变成了黑色,不再那么让人触目惊心。这些都是从山上拾取来的,在佐证着当年战争的惨烈。
张鼓峰之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为什么会这么讲呢?日本在这场战役中,遭到重创后,自觉实力不比苏联,心里多了几分忌惮。原本打算北上的计划就此改变,他们转而南下,把进攻的目标改成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也就是说,方向性的错误,让苏联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可以说没有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力对抗德国。试想,如果日本不是南下,而是选择北上,与德国前后夹击,苏联还能支撑多久呢?
张鼓峰之战也在说明这样一点,国富民强永远都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是外来侵略者所忌惮的。因为国力衰弱,就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没有谁把他放在心上一样。日苏这两个闯入别人家的强盗,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这算是怎么回事呢?强盗自有强盗的逻辑,张鼓峰至今还童山濯濯,便是那场战争留下的创痕。此时便是有任何辩驳都是苍白无力的,被枪炮轰开的国门,疆域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在这里,可以一眼望三国,其独特风景为世人称道,殊不知在这道风景的背后,却是中华民族身上的一道伤痕。
据史料记载,在隋唐时期,防川就是闻名遐迩的海上丝绸之路,由这里出海,贸易遍布整个远东地区。18世纪中期,沙俄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同时,趁火打劫,强占了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瑷珲条约》,随后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的签订,掠夺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将图们江约十五公里的地段据为己有,防川就位于这十五公里之内,是一块飞地,又被称为防川岛,是世上罕见的陆地孤岛。一眼望三国的背后,是山河的支离破碎,图们江发出隐隐的悲咽之声,犹在耳边响起,不由让人心中凛然。
三
在参观张鼓峰战地展览馆时,还听到了这样的一条信息。有一首著名的前苏联歌曲《喀秋莎》,就是诞生在防川。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满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多么动听的歌声啊!曾经让无数的中国人为之陶醉。可是有谁知道,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竟然与张鼓峰,与防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鼓峰战役打响后,斯大林派出强大的军事记者队伍,在这里拍摄了大量的新闻影片和纪录片。当时,正值夏季,漫山遍野开着洁白的梨花,清澈的图们江以及从日本海吹来的轻纱一般的薄雾,让随军而来的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诗兴大发,获得了巨大的灵感,由此写下了著名的诗歌《喀秋莎》。
苏联著名的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了这首诗,立即谱成曲,优美动听歌曲立刻被人们传唱开来,青春美少女喀秋莎的形象,也走入千万人的心目中。
我最初认识喀秋莎这个形象,是来自于另一位苏联的美少女,她的名字叫卓娅。因为战争,因为侵略者闯进了家乡,卓娅拿起了武器,进行顽强的抗争。她最后牺牲了,她的名字也被热爱和平的人们所传颂着,也成为激励着人们向前的无限动力。
在自家的门前抗击入侵的敌人,为自由和平献身,是当然的民族英雄。可是,闯入别人家里去胡作非为,人家奋起反抗,打死了入侵者,该怎么去称呼死去的入侵者呢?烈士之名不容玷污,也是不可滥用的,想盗取烈士之名,粉饰其身,那么,烈士的含义也便失去的真正意义。
无独有偶,前苏联研制的一种火箭炮的名字,便是由喀秋莎的名字来命名的。呀!青春美少女来了个大转身,竟然变成了威力无比的战争之神。清纯美丽的背后,暗藏着冷若冰霜的杀戮,是谁都没有想到的。自古以来,都说红颜薄命,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讲,红颜也是一件大杀器。
站在峻峭的岸上,准确地说,是站在别人家的河岸上,抒发自己的情怀,心情还如此的愉悦,只能这样说,侵略是一件非常畅快的事情,征服者的胜利喜悦,来自于弱小者的屈服。对于弱小者而言,苟延残喘是唯一的生存之路,生存与侵略的关系就是屈服。滴着血的刺刀是一种征服,更是一种震慑,被奴役的人心,需要习惯于这样被奴役的生活。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一串长长的天文数字,排列的顺序让他们心安理得,让他们意气风发。
翻开我们国家的近代史,一百多年来,一行行蘸满血泪的文字,都是被分割的血肉分离,都是不屈不挠的以死相拼。成千上万的烈士们,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自由,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前赴后继,从容赴难,用自己的一腔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此时,身边的红旗猎猎,仿佛那是一声声的呼唤,唤醒心中的沉睡意识,让我看清了身边的景物,也看清了自己脚下的路。
站在十层楼高的龙虎阁之上,我眼里的三国交界处,此时已然没有风景可言。远方的那座朝俄大桥,如同一条冰冷的铁索,锁住了向前的目光。风萧萧吹入心怀,让周身寒彻。身边的人们尽现欢颜,纷纷抢占有利的拍摄位置,嬉笑声有些嘈杂,却没有吵到我。一个人独处于一个角落,心里有些恓惶,有些落寞。当感觉到有人用诧异的目光打量我时,才发觉到自己的失态,有眼泪流到了脸颊上。我忙转身,轻轻擦去。
图们江边,峻峭的岸上,耳边江风浩荡,眼里江水滔滔,脑子里没有一点点那首歌曲的旋律,这一刻,我竟然把那首歌给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