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家有涝池 日月不慌(散文)

精品 【星月】家有涝池 日月不慌(散文)


作者:红尘一莲 举人,510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96发表时间:2022-05-11 21:10:45

家有涝池,何时而来,不得而知。自有记事,似乎就已存在。它在老屋院子的右前方,周围都让树木包围着,我们习惯叫它涝坝,实质类似于小池塘。涝池向西的方向,是一条由院子通向山下的道路,一米宽的样子,向东的方向,是一排窑洞,有放柴禾的,有喂猪的,还有一个是厕所。
   当时村中总共三个涝池,一个在村子中心,是最大也最气派的,绕池边跑一圈怎么也得七八分钟,口开得很大,然而不是特别深。旁边住满了人家,也住满了繁华。特别是在夏日的午后,女人们可以在涝池边洗衣服,边洗边相互调侃着,男人们在涝池边的树下拉着家常,谝些闲传,更有那些不省事的孩子跑来跑去闹个不停,一会儿这个弄湿了衣服,一会儿那个又把鞋子摔进涝池。大人们的笑语声,训斥孩子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叫喊声,哭声,没惊动池水算是个奇迹。偶尔有人拉着牲口来池边喝水,不时就会夹杂一些牛叫声,也可能后面还跟个小牛犊。因为,这个涝池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那个年代,算是抢尽了风头,给周围的人家提供了太多的方便,也见证了村庄的发展,村庄的变迁以及曾经有过的热闹。
   村中另一个涝池是靠近山底的几户人家挖出来的,赶不上中心位置的这个形势上那么大,给人第一感觉是小而精致。占地面积不大,但是有深度,特别是池底是用铁锤挨着夯实的,因此一年四季似乎都有水的存在。由于这个涝池周围住的人家,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强势的一族人,又与我们宗族关系更远一些,因此不常去那里,以致于我们家还有村中那个涝池都没水时,偶而下去到这个涝池饮牛,对它没有其他的印象,只觉得这个涝池相比较孤独而寂寞。
   村中的第三个涝池,便是我们家的。当时庄上其它人家都是背北面南,依山崖而建的窑洞,唯独我们家是背东向西。以致于我们成了独门独户,连走趟本家叔父也得十几分钟的路程。所以为了方便自家生活的方便,不知是谁就挖出来了这个涝池。
   我家的涝池和村中心的那个涝池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自卑中能苟活也算是个奇迹。和村中第二个涝池相比,差距一看就知,池口小不说,就连深度也差远了。但对自家而言,方便中也带有自豪,毕竟这是专属于我们自己的涝池。
   到了春天,土地融化,父亲便趁涝池无水时,赶快净化先一年沉淀下来的杂质,然后用铁锤把池底和侧面打个结实,这样不会让水很快渗掉。不像现在,可以用水泥造个水池,那时,一切都以黄土为主,对于农村人而言,大部分不知道水泥的存在,就算知道,连肚皮都填不饱的岁月,哪有能力买得起水泥,力气便是最好的财富。涝底整好之后,便是等待,春天想要收集雨水,基本没有可能,那些牛毛小雨只不过是个过客。真正收集到雨水,多数是在夏天的雷雨过后。
   夏天到了,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一时间,院子里的水,坡路上的水,来不及渗入地下的,一股脑儿的全部顺着早已挖好的水路,互相挤兑着,直接奔向涝池,那些排不上队的,自然淌到了别处。若是雨水太多,涝池满了,又会溢向路边,冲向坡下。若是雨量不多,收个半池亦能发挥作用。
   那时修个涝池,可以用收集来的雨水洗衣服,可以饮牛马,当然,遇到干旱时,亦可以浇菜。由于条件所限,吃的水是从很远的沟渠里挑上来的,直到后来,打了眼水井,但也只能勉强够生活所用而已。每天,牛怎么都要喝一回水,一次可以干掉一桶,所以有了这个涝池,实在省事多了,牛不用跑很远的路去喝水,我们想洗衣服也方便得很。而且奶奶说,这天雨水洗得衣服特别干净,我们也觉得是。
   夏天的日子,和奶奶一起坐在涝池边的大树下,一边洗着衣服,一边听奶奶讲着不着边际的故事,日子就在风轻云淡中缓缓走过。涝池的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不可能清澈见底,但拨开上面的漂浮物之后,也能把衣服洗干净。看水面将阳光一会儿撕碎,又一会儿聚拢,看小虫子在水面窜来窜去,生活中因为涝池的存在而多了一份情趣。特别是夏日的傍晚,涝池水会引来许多青蛙,它们的叫声成了夏夜里最动听的音符,有它们的存在,夜里不再孤单,生命也就多了陪伴。
   有空闲的时间,我们姊妹会在涝池边玩耍。弄来一些泥土,再混些涝池水,便会搅和成泥巴。于是,捏泥人,捏牛羊,甚至做成锅灶,实在是有意思。然而,在一次玩耍中,小妹不小心一只脚掉进了水里,由于涝池边有些光滑,她爬不出来,我赶快抓住她的手,奈何那时力气太小,任我怎么使劲,就是拽不上小妹。于是,赶快呼叫奶奶,一会儿,奶奶带着她的小脚着急地跑过来,我们一起才拉上了小妹。有惊无险之后,奶奶生气地想打我,结果我跑远了,现在想想,真的后怕。
   如果遇到数天无雨,田里蔬菜遭遇干旱,萎靡不振。我们便在母亲的率领下,两人抬一大桶,用涝池的水早晚浇菜地,虽然有炎阳直射,但因为浇灌,蔬菜不会因为高温而枯萎,而是继续保持着蓬勃的生机,这应该归功于涝池水。
   涝池的水到了秋天,虽然没有了活力,但是觉得更清了。这时候,父亲便将从地里收回来的山麻杆,全部浸泡在水里,待过一段时间,等麻杆上的茎皮泡软了,便从涝池里打涝出来。我和奶奶就一缕一缕地扯下来,整理晾干,这样的麻能用上一年半载,可以弄成细绳拉鞋底,亦可以合成大绳,用于牛拉车。至此,涝池的水由于山麻杆的影响,颜色全部发黑,而且随着天气转凉,牛不再喝这样的水,浇衣服也用不上了,任由慢慢干涸。只待来年,重新收集,重新利用,就这样年复一年,支撑着整个家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转。
   后来,随着新房的落成,老屋已被废弃,连同门前的那口涝池。原来还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坑洼的痕迹,由于无人打理,到后来,以致于让流水带来的杂质全部覆盖。如今,即使有机会去涝池曾经所在的地方,也已被荒草霸占,没有过记忆的人根本不会发现这个地方与其它地方有啥不同,可以说是已经了无踪迹。
   而今,各家各户都引入了充足的自来水,庄稼也是现代化的耕作,不用再养牛马,涝池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即使给孩子们提起,他们也只能凭借想象,而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对涝池有过深厚的感情,虽然它是时代的产物,终将被淘汰,但我们不可能忘记它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是比较缺水的大西北的特产,也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它是人类几千年发展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共 24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涝池,不是天然形成的池塘,而是人工挖的池塘。在西北的农村,因为极度缺水,人们就想办法搜集天上的雨水,打涝池就是一个方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家乡的三个涝池。一个是村子中央,它是最大的,也是最热闹的,见证了农村以往的热闹和发展;第二个是靠近山底的几户人家挖出的涝池,因为这几户人家比较强势,所以作者很少去那儿,只是感觉这个涝池比较孤独和寂寞;第三个涝池是自己家打的,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却给作者一家带来很多便利和无限快乐,为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来水在农村得到了普及,涝池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以至于渐渐销声匿迹。只有我们这些过来人才会记得它们的存在,永远忘不了它们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一篇怀旧散文佳作,通过涝池回忆了儿时艰辛却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叙述生动,描写细腻,层次清晰,感情真挚。倾情推荐,佳作共赏!【编辑;淇水碧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512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2-05-11 21:15:07
  以前的农村,无论是天南还是地北,每个村都会有几个池塘。有的是天然形成,有的是人工挖制,这些池塘方便了村子里的人们,它们也见证了村子昔日的热闹和不断发展。虽然好多池塘都消失了,但是那些美好的记忆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2-05-11 21:16:28
  红尘的文字,细腻,生动,朴实,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非常亲切自然。学习了!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回复2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2-05-13 15:05:48
  谢谢姐的鼓励,其实也是受你文的启发,你家有池塘,我家是涝坝。
3 楼        文友:刘昊        2022-05-11 21:36:59
  一莲老师真厉害啊!随便一挥笔就是一篇美文,羡慕!
回复3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2-05-13 15:06:35
  受碧柳姐文的启示,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结果。
4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2-05-11 22:22:42
  从前的农村,在干旱的时候,池塘就会发挥巨大作用,欣赏老师佳作。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回复4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2-05-13 15:07:27
  就是,可惜如今的孩子不知道啥是个唠呗,更少了这一处的欢乐。
5 楼        文友:小鹿纯子        2022-05-12 07:42:20
  涝池,勾起人许多童年的记忆。问好老师!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复5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2-05-13 15:08:05
  现在才明白,所有的经历都是笔巨大的财富。
6 楼        文友:柏丫        2022-05-12 20:06:42
  故乡的涝池成了美好的记忆,注满了乡愁。虽然同在甘肃,地方风俗却不一样,我们这里没有涝池,只有渠,从一莲文中第一次知道涝池是什么。
回复6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2-05-13 15:11:45
  估计陇南不缺水,况且县城地势低,我们这标准的黄土高原。
7 楼        文友:燕飞舞        2022-05-12 20:54:27
  一莲的文笔洋洋洒洒,文思泉涌,欣赏学习!
当认真成为一种态度,生命便不会在虚无中度过。
回复7 楼        文友:红尘一莲        2022-05-13 15:12:15
  谢谢姐鼓励,还需向姐好好学习!
8 楼        文友:赵积琦        2022-05-14 22:23:43
  对的,一莲老师说的对,过去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尤其能始于笔下的一莲老师,他记录了生活,见证了生活的变迁,打开对过去生活的美好记忆。
9 楼        文友:树常青        2022-05-16 23:38:49
  是啊,这些记忆,怎么拾起来呢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