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坐桌(散文)
老家人常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叫做坐小桌;把因婚丧嫁娶等大待客叫坐大桌。这种坐小桌和坐大桌的聚餐活动,既属于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也是岁月长河中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年幼时,物质匮乏,生活条件差。父母们一直秉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但除夕夜的团圆饭,我们家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就迈入了小康。为了这难得的一次团聚,远在他乡谋生的亲人们,即使离家千里,也会千方百计地赶在年三十前回来。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仿佛千山万水隔不断,风霜雪雨难以阻挡。村口的守望,成了母亲一道生动的剪影。那时候还没有电话,她就利用拾柴禾的机会,在村口向远处张望,好像与远在他乡大哥心有灵犀。每每大哥从远处回来,母亲就会第一个发现,脸上绽开花朵般的笑容。尽管连日来,父母都在为这一年一度的团聚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在清扫房屋时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然后小心翼翼地在墙上刷上青粉(能使墙增白的粘土);在屋顶的棚架下和窑洞的墙缝处糊上新报纸;不忘在迎门墙上贴上我期末考试获得的奖状。对于去年的旧奖状,她也没舍得扔掉,把它又卷起来,放到斜挂在墙上的镜框后边。母亲要我在年画下面的日历上,标出年三十的时间,她说怕自己忙过头了,会错过到村口接在外打拼的哥哥们的时间。记得我上高中那会,每次快到村口时,一看到看到母亲焦急等待的身影,不由得加快进步。
把屋子整饬一新后,父母还要在窑洞那个小木格子的窗户上,贴上母亲剪的十二生肖。说是十二生肖,不如说贴的是我们姐妹八个的属相剪纸,其寓意不言自明。总之在年三十的这次坐桌前,这样的布置总会让我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味道。母亲平时里的忙多是隐性的,为了准备这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她很早就做了统筹。提前一周用瓦缸泡豆,抽空到东窑石磨上去磨面。推磨这活急不得,还得讲究方法。每每忆起父母佝偻着身子奋力推磨的场景,我的内心就五味杂陈。后悔那时没能理解父母,自然也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只知道那时坐桌能吃到好多平时难得一见的美食,却没想过这背后默默的付出。
坐桌时,我们最爱吃豆腐,豆腐谐音“都福”,父亲说:“豆腐吃了都有福。兜中装有福,到哪都能中。”为了能让大家都有福气,父亲不辞劳苦背着豆子走十几里山路到集市上的豆腐作坊去物物交换。寒冬腊月天寒地冻,换回的豆腐,不用特别处理就能保存上好几天。于是在坐桌时,桌上就出现很多与豆腐有关的菜品如炒豆腐和油炸豆腐干等,至今想起那种豆腐的美味,我都会忍不住口舌生津。在坐小桌的前一天,母亲还要把父亲从集市上买回的猪肉拾掇好。她先将大油部分剔出来,再把肉切成不同的形状,做酥肉疙瘩和肉片,肉皮也不能浪费,做成美味的皮冻是再好不过。至于和面,醒面,泡海带腐竹等活母亲要在夜里进行,因为做这些活需要用灶火的余温进行加热。放早或放迟都会影响第二天菜的口感,至于那些辅助的工作如择菜,洗菜等这活一般都要同步进行,厨房里的琐事,让父母忙得不亦乐乎。
终于等来除夕,全家人也都聚齐了,意味着我们要进入过年模式。父母提醒我们相互之间不要闹矛盾,多说祝福话和吉祥话,欢欢喜喜过年。爆竹声声,夜色渐渐来临,全家人开始吃年夜饭。坐桌时一张桌子往往坐不下,就把两张桌并起来。迎门的正位属于父亲,母亲坐在父亲左边。那时座次也挺讲究:迎门居中为上,主位右侧为主宾位,大哥二哥他们坐那儿。大嫂抱着小侄女坐到相应位子上。我年龄小,见缝插针站着。有时候实在坐不下,就另外摆上一桌。年夜饭除了极个别笼上菜,如扣碗肉,小酥肉和蒸肉外,还有极有象征意义的烧豆腐和豆腐干等老家传统菜肴。盛菜时,母亲把每个盘子都填得满满的。
“团圆喜团圆,无酒不成宴。”在开始动筷前,需要给每个大人的酒杯里倒上一杯我们当地产的仰韶大曲,俗称“赤肚猴酒”。第一杯酒敬天地,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第二杯酒,敬父母健康长寿,福乐绵延;第三杯预祝大家新年大吉,心想事成!最后再给父母满上一杯。团圆饭就在这满满的仪式感中,觥筹交错间,欢声笑语里,传递着幸福和希望。随着时光的推移,二哥也娶妻成家有了孩子,年三十坐桌时,家里人多坐不下,母亲就想悄悄一个人在厨房里凑合着吃。大哥发觉后,让大嫂和二嫂一起来到厨房把母亲请回到桌旁。想想母亲连日来的辛劳,我们内心都过意不去。散席后,我也加入了打扫战场的行列。虽然母亲总说我毛手毛脚的,怕我打破碗。事实证明,这收拾碗筷,整理凳子,打扫屋子的活我也能干好。看到全家人一起参与,尤其是二位嫂子的加入,父母的心乐开了花,脸上也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在父母的影响下, 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也理解了做父母的不易。坐小桌,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日子和和美美。拉进了彼此间的距离,预示着家和万事兴。我成家后,妻子表现出的勤劳朴实,很像年轻时的母亲,这让母亲甚为欢喜,我也很欣慰。自从妻子来到我家,母亲身边就又多了个得力助手。
在老家,村里人坐大桌,只要主家选好了日子,街坊邻居都会积极参与。在村里执事大总管的吩咐下,抬桌子的,拿凳子的,过事会用到的锅碗瓢盆等乡亲们也会提前一晌送到。执事大总管会按主家的要求提早安排活。如坐帐桌,一般要挑村里的文化人去做;端菜的掌盘人要选身强力壮,有眼色的青年人去做;拾馍和送水的小细碎活,一般要选小青年们去做。至于招待娘家人或老舅家人的应酬工作,这选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完成。这些分工明确的安排通常以执事单的形式,张贴在主家门外的显眼位置,让人一目了然。我就是由拾馍送水的小青年一步步成为村里的坐帐桌人选。这其中的幸福和辛苦一般人很难体会到。原来的生活条件差,人们无论坐小桌还是坐大桌都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改善。当我们把坐桌看成一次次的人生聚散时,对坐桌的理解和体会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坐大桌,凡是来者都是客,不管距离远和近、关系亲与疏。在大院内外,在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氛围中,那种乡情、乡音犹如《水浒传》中的好汉聚会,一幕幕让人一想起就会感慨万分。
乡下待客坐大桌的席面,没有固定的匮成。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待客也由原来的普通水平变为十八碗,既十热八凉。菜品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主家诚心诚意,让人大快朵颐,欢欣不已。大厨大多是十里八乡做菜的高手,厨艺精湛。他们一般没有工资,在开席前,总管安排撑大盘的人给大厨们献上主家的心意:一条烟和一些糖果,希望他们做菜尽心尽力,色、香、味俱全,客人能吃饱吃好。在待客结束后,主人还会特意给大厨师傅再送上一条烟、一条毛巾和一瓶酒,以表谢意。以前来参加农村坐桌的客人大多是靠步行,考虑到实际情况,让客人们坐两次桌,第一顿十点开饭,两小时后再开第二顿。由于两顿饭间隔时间较短,这样的待客方式也令帮忙的人不胜其累,还很容易造成食物浪费。为了避免食材浪费,村里待客开始推行坐一次桌。做菜大厨也趋向于专业化,服务一条龙。美其名曰:专业下乡包桌。他们崇尚客人至上,服务一流。做的菜肴不仅丰盛,菜品质量也与城里大饭店不相上下。这种朴素的待客方式的变化,也反映着老家人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离开老家,搬进城里,人们的朋友圈的日益扩大,接踵而来的坐桌也随着多了起来。当然相对应的份子钱也是水涨船高,在这种新形式下,人们开始怀念农村那种朴素热闹的坐桌。
如今,我们已不再年轻。回想起那难忘的岁月,我更怀念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尤其是母亲健在时坐小桌的美好。还有那由掌小盘到坐账桌的经历。这种传统的乡村习俗接地气,乡情浓。它传承着幸福,传递着乡音,承载着浓浓的乡愁,绵长悠远,让人无限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