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票证时代(散文)
前几天整理东西,无意间在抽屉里发现几张粮票,顿时勾起了我对过去那个票证时代的回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那个时候,各种票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就像现在我们手中拥有的各种卡和各种券。那时候企业和工厂只有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没有私营企业,也没有私人工厂,更不允许个人自由买卖;农村是大集体的劳作形式,一个村属于一个大队,下面又分成若干个小生产队,每天上工时,村里的大喇叭轮番传出每个生产队长布置出工任务的叫喊声,然后人们三五成群走向各队的田地,场面虽然很壮观,但是造就了很多“滥竽充数”的懒汉,生产效率可想而知。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遵守着个人服从集体这一原则,即使家里急需用钱拿着家里养的母鸡生的几个鸡蛋去集市上偷偷卖点钱,被发现了也要挨批,并美其名曰:割资本主义尾巴。要想买东西,除了有钱还要有票,买粮食买食品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对于老百姓来说,因为是农村户口没有粮油补贴,为了搞到各种票,就需要大费周章。
老百姓参加集体劳作,每到收获季节,可以按人口分到一定的粮食和食用油,所以对粮票和油票的需求不是太厉害;因为家境都不是特别富裕,一年难得吃一次肉,年底大队都要安排宰杀几头猪,每家每户割个一两斤就可以过年了,所以对肉票的需求也不是太厉害。老百姓需求量最大的是布票,那时在农村,几乎所有的女人都会纺花织布,经过一道道繁琐的程序,织出一匹匹粗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做鞋子,做被单等,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所需。但是每到儿子结婚时,总得做几身“洋布”衣服撑门面,这些洋布就是“的确良”“涤卡”“哔叽尼”等,老百姓自己做不出来,就必须去商店里买,所以需要用布票。为了给孩子结婚,每家要攒好长时间,或者到处去告借,才能凑够买洋布用的布票。
布票还算是比较好搞的,下面这两种票就需要靠关系了。那时候农村女孩结婚不像现在要车要房,要“三金”,她们要的是“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那个时候彩礼的标配是飞鸽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还有某个牌子的缝纫机。只要在大街上看到某个男女青年,穿着的确良,带着“上海”表,骑着“飞鸽”车,满大街显摆,那准是刚结婚或者快结婚了,会引起很多人特别是光棍汉们的羡慕。收音机和手表好像不用票,自行车,缝纫机都要票,因为这些东西只能在市区的国营商店才可以买到,还必须有票,所以为了给孩子结婚,为了搞到一张自行车和缝纫机票,多少人跑断了腿,求尽了人,因为搞不到票买不到这两大件也不知道黄了多少亲事。
我第一次接触粮票是上世纪1985年,我考上了市区的一所高中,需要住校,住校就要在学校就餐,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去学校食堂换粮票和菜票——就是用河南省粮票换成学校食堂的专用粮票,用钱买学校的专用菜票。因为我父亲在乡政府工作,除了他自己攒的,再向同事借一些,就为我凑够了每个月所需要的粮票。其他父母都是农民的那些同学就比较麻烦了,学校规定了没有粮票的农村学生可以用粮食换学校的粮票,就这样,每到周一,我们就经常见到背着粮食去食堂换粮票的同学。这些同学见到同班的城市同学往往会感觉难为情,本来那时候就有着很强烈的城乡差别,这种用粮食换粮票的行为让他们更觉得难堪。
那个时候的粮票分为好几种,全国粮票,河南省粮票和鹤壁市粮票,全国粮票全国通用,可以在我国任何地方买粮食和食品,河南省粮票的就仅限于省内通用,鹤壁市粮票只能在鹤壁市使用了。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的物价:一个高庄馍需要二两粮票,三分钱;一份面条汤需要一两粮票二毛钱;一斤肉需要一张肉票,七毛钱。如果没有粮票和肉票,那就只有买高价粮和高价肉了,这对于当时收入很低的人们来说确实是非常肉疼的一件事。尽管我父亲每月可以领到一张肉票,可是好多肉票都作废了,因为那时父亲一个月工资才120元,我们一家五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常常入不敷出,生活中处处捉襟见肘,即使是七毛钱一斤的肉也是吃不起的。很多人家也是这样,如果不是家里办事或者是来亲戚,谁舍得买肉吃?
城市里的居民那个时候就完全靠粮本上发的粮食补贴去买粮,有的家庭孩子多粮食不够吃,只有买高价粮,也有的人托熟人偷偷去农村买粮食。我记得上高中时,国家为了保证正在长身体的学生们的营养,每个学生一月补助五斤粮食,我们班的生活委员每个月都要为班里城市户口的同学发粮条。看着领粮条的城市同学,我心里竟然有些羡慕,岂不知有的城市同学家里拮据到必须用这五斤粮条买粮食贴补生活的地步,我们农村虽然粮食也不是特别丰裕,但是温饱是不用发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渐渐感觉到生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首先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承包制,分田到户,昔日一呼隆的大集体劳作方式不复存在,村里安静了很多,可是人们的劳动热情却大有长进,他们起早贪黑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忙碌,从播种到收获就好像是一场场比赛。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粮食产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逐渐好转。改革开放以后,自由市场到处蔓延,好多小商小贩开始出来经商,昔日的国营商店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各种私营企业和私人工厂开始遍地开花。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突然发现手中的各种票变得没用了,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任何东西。别说自行车成为最普通的代步工具,就是摩托,小汽车也可以随便购买。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生活用品和食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随着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各种票证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宣告了票证时代的结束。
看着手中的这几张粮票,它虽然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却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即使很多年以后,它也会让我们回忆起过去那些难忘的艰苦岁月,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