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向未来】一路走来不容易(随笔)
我回想起做作者、做编者、做校者的经历,着实感到不容易,难以忘怀。
我写文稿,是一九七七年八月份正式开始的,第一篇新闻稿件寄到望江县广播站,第三天就被采用播出了。之后,我写稿的积极性便日渐提高,几乎每月有一到三篇文稿被报纸或广播站采用。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写文稿的劲头越发大增,每年约有几十篇新闻稿件被县广播电台或《安庆报》 《安庆日报》 《中华医药报》 《健康报》 《群众卫生报》 《医药时报》 《望江报》等采用发表,其中《望江实行农民住院保偿制》 《农民竟然也有假冒》 《望江6.7万农户享受免费体检》分别被评为“全省卫生好新闻作品”三等奖、“安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和“安徽卫生好新闻奖暨精神卫生好新闻”三等奖。与此同时,我还从1983年起着力于小小说创作,先后在《安庆新闻报》 《短篇小说》 《小小说月报》 《中华医药报》 《健康导报》 《安庆日报》 《京郊日报》 《安庆日报. 下午版》 《安庆晚报》 《文学少年》等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其中《财路》 《生财计》小小说被河北省文联《小小说月报》杂志社评为优秀奖。二零一三年十二月由现代岀版社岀版发行了《搔痒---吴禾旺作品集》一书,二零一四年被吸收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成为了一名业余作家。我如此推介自己,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倾诉衷肠……
写东西是一件很是辛苦的事情,凡是爱好写作的作者比我体会更深。曾记得我为赶写一篇全省会议交流发言稿,从头天中午动笔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七点钟脱稿。当中,我除了怱怱小解外,吃喝都是妻子端到面前。我还险些送了小命。因为写到深更人静肚子饥饿又过分抽香烟,我心悸得要命,好在妻子及时发现掐“人中”施救并补充饮食,不然去了阴间地府……我所采写的新闻文稿大多是卫生方面的,其素材部分来源于我工作单位县卫生防疫站和卫生局,部分是我自己所见所闻和身边发生的人事。我写文稿的准则是:有价值、能激励、能推动工作的事就写,并一气合成;失真、失效、虚假的事不写,道听途说的事不写,夸大言词的事不写。
写文稿除了言语要简炼、质量要好外,文稿字体字迹更要工整清楚,这是文稿命中率的关键。我在组编《公共卫生》 《望江卫生》 《望江初保与医政管理》 《村两委换届》 《望江卫生监督》等报纸和简报过程中,确有上述感受。在方格纸上写文稿那年月,有的作者的文稿的确花了功夫,质量也不错,但字迹却看不清楚,有的字体龙飞凤舞,有的字体歪歪扭扭,如此等等,容易引起编者生烦,其结果文稿不被采用。即便被采用,可就辛苦了编辑、播音、排字、打字乃至校对人员。记得自一九九八年起,我从来稿中发现有三位作者的文稿不错,字体也好看,觉得不可限量,便及时编辑,发在《望江卫生》报“芳草地”副刊上。至今,这三位作者都成了知名作家、诗人。
如今好了,再没有那种烦恼,都是无纸化办公,作者的文稿多为电子版的,不用稿纸,不用信封,不用邮票,可直接从投稿邮箱或微信平台(编辑嫌麻烦)投给编辑,编辑打开专用收稿邮箱,从中筛选自己喜欢的文稿,再打印出纸质稿编辑、送审,编者、审者、校者再也不会因字体辨认不清而犯愁。某晚报编辑每天要收稿七十多篇,其篇篇都看是假话,也绝对做不到。换做我,首先选用本地作者的文稿,再依次选用名家稿、人情稿、熟人稿、互换稿、招呼稿、口味稿等,然后再选用外地作者的文稿(有的媒体限用外地文稿,说是占用本地资源),依次类推。
编者、审者、校者莫过分相信名家的文字,名家文中也有错别字,如略疏忽将会弄出笑话。记得某网站有某知名作家一篇文史类文章,文中“公元年份”是错的,我及时提醒,作家说是笔误。我想,编者、审者、校者都未看出笔误,实属信任过分。这一笔之误,就成了三百年后的人事。
有的作者习惯把作者简介符在文稿后面,向编辑推宣自己,好及时上稿,这无可厚非,但是,有的简介字数要比文稿字数多得多,有的内容与写作豪无关联,从头到尾似乎是工作履历,例如:退休前在某某局工作;在某某委部门工作;某某法院人民陪审员,等等,有的内容虚头巴脑……编辑摇头,欲做修改,但又怕作者不高兴,甚至还遭质问……
如今,我已退休八年了,仍在做作者,时不时向《江山文学网》 《台湾好报网》 《安庆晚报》 《红山晚报》 《精神文明报》等媒体投稿,投网媒,上稿鼓励,投纸媒,石沉大海。记得早年某报下午版副刊某编辑,跟我不熟,却陆续采用了我多篇小小说。我想,某编辑能采用我的文稿,或许有感动之处,或许有同样经历,或许对其口味,或许是鼓励我,或许是鞭策我。无论怎样,我得表示感谢,祝福某编辑健康长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