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好书励我青春志(随笔)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几十年来读了很多的书,上学时读的课本和报刊杂志不算数,光几十万字的长篇著作就有五六百部,有国内的国外的,历史的现代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学的科技的等等,当然有很多的经典名著。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书籍之一,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儿女风尘记》。
那是1962年冬,我正在读小学六年级。那时我的家乡——东北松嫩平原上的农村,同全国一样,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走出来,群众生活还挺困难,可以说只能达到一个低等温饱的水平。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在三年困难时期都相继辍学回家放牛放猪了,我们这些还在坚持上学的,也都信心不足地在勉强应付着。那是1962年寒假中一个雪过天晴的傍晚,我有事到邻居张二叔家去,发现他家的地柜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我拿起来一看,彤红的封面上,配有一条黄色火焰的图案,五个秀丽的黑体字书名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儿女风尘记》,封面上还印有“张孟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字样。张二叔是个复员军官、共产党员,这本书是他从部队上带回来的。我那时就很喜欢读书,可在文化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是没有什么书可读的。这本书是我十几岁头一次见到的大书,于是便有些爱不释手了。张二叔见状,爱怜地说:“孩子,你喜欢就拿去看吧。”听了张二叔的话,我高兴得不得了,连声说:“谢谢二叔!谢谢二叔!”于是,欢天喜地的把那本书带回了家。由于是假期,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便将那部19万字的长篇小说读完了。
《儿女风尘记》一书,写的是1934年,山东省遭受严重的旱涝灾害,一些地方颗粒无收。济南市南关金鱼桥畔农民张天保夫妇带着二女一男一家5口去天津宝坻县投亲,途经天津静海县城西刘家堡时,无奈在地主西霸天刘五家做了长工。地主西霸天刘五心肠毒辣,把张家的大女儿凤姊骗卖,后导致其自杀身亡。张天保带妻子儿女到天津告状,怎奈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伸,张家被迫害得家破人亡,只剩下一个年幼的儿子张小马。小马面对地主汉奸和日寇的种种罪行,怀着深仇大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并不断地从苦难和斗争中成长成熟起来,后来投入了人民军队的怀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我当时12岁,书中的主人公张小马走上革命道路时还不足12岁,可我们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在万恶的旧社会,小马不仅不能念书,而且连饭也吃不上,一家人逃荒要饭,又落了个姐姐被骗身亡,父母被害致死,妹妹被迫卖掉的悲惨局面。在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面前,张小马没有倒下,而是越来越坚强,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机智勇敢地同困难作斗争,同地主汉奸作斗争,同日本鬼子作斗争……我当时读这本书时,曾几次为小马一家的悲惨遭遇流下了眼泪。和张小马的艰难坎坷的生活经历相比,我感到自己面临的困难已算不了什么。于是我便以张小马为榜样,努力克服困难,没有新衣服就穿带补丁的衣服,没有书包用就扯一块布包书,没有自来水笔就用铅笔,有时上学没有午饭带,就揣上几个煮土豆充饥……尽管如此,同张小马比,我感到自己仍生活在幸福之中。尽管同班已有近一半的同学因困难等原因相继退学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以致在以后的升学考试时,我还考上了初中。我感谢《儿女风尘记》帮助我坚强起来,引导我成熟起来。
后来,我又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张孟良,也是一个令人景仰的革命前辈、著名作家。张孟良1928年生于静海县,早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加入人民军队,艰苦的生活经历和在部队的历练,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孟良自1952年发表小说,1959年,他创作的《儿女风尘记》被朱德委员长列为向全国推荐的12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成为当时爱国主义教育和远大理想教育的好教材。60多年来,张孟良笔耕不辍,创作颇丰。1981年,他以天津人民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为素材,倾注六年心血创作的《血溅津门》再次在文坛上引起轰动,并以多种文艺形式风靡大江南北。他的多部长篇、中篇小说和100多篇散文杂记,在全国20多种报刊上刊登,反响强烈,以优异的文学成就跻身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之列。为此,天津市在静海为张孟良修建了“张孟良文学馆”,展品达500多件,分为少年时代、戎马生涯、黄金时期、荣归故里、晚年生活五部分和书画艺术创作展示部分,概括性地反映和展示了张孟良走过的文学道路和不同时期的艺术成就。为祝贺张孟良文学馆开馆,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以及著名作家邓友梅等发来了贺信、贺词。静海籍青年雕塑家刘生健为张孟良倾情创作了肖像雕塑。
由于这部书很有教育意义,特别适合青少年阅读,文革后很快又再版。1980年8月第16次印刷时,已达100多万册。我当时已30岁了,正在解放军某守岛部队机关工作。当我在驻地新华书店发现这本书时,便如同旧友重逢,倍感亲切,很快买了一册,又反复阅读。以后,我又把这本书推荐给正在读小学的女儿阅读。
《儿女风尘记》,这本虽然算不上古今名著的书,但对我来说,却具有特殊的意义,如今,这本书已被我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儿女风尘记》,已经成为我一生中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