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流年】 耕耘在江山(散文)
时光如梭,一晃就是八年。八年前的那个秋日,一米阳光缓缓投向我,一种温暖将我拥围,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一曲从黑白琴键上流淌而出的旋律,令人有些许的醉意。我与江山文学已有八年的缘分,我在这片土地上已耕耘了八年。
八年前,山地先生领我走进江山文学网,我还是一个不太懂得写作知识的文学爱好者。走进流年后,在大家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一点写作技巧,可离写好文章,还差得很远。那个时候,我写一篇文章要七到十天,修改要两到三天,就像蜗牛爬格子,每月只写一篇文章,还写得不尽人意。
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练,才能有所积累,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越写越好。可单纯地去读书,或去读文章,我还是缺乏主动性,总找理由不想去读,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心里焦急,却难以实施行动。山地先生推荐我做了评论员,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
写评论要熟读文章,而且不止一遍地读,要三遍四遍地去读,是一种强迫性的阅读。通过阅读文章,学习写作技巧,积累词汇,拓展知识面,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文章,写评论,一个月下来,我写了二十多条评论,山地先生看过说,评论紧扣文章主题,不错不错。其实,评论写得一般,只是态度认真罢了,是山地先生在鼓励我。写了半年评论,同年的十月,我做了流年社团的编辑。可做编辑是要写编按的,编者按要与文章内容贴切,要紧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需要认真仔细地去阅读文章了。
做编辑不久,我点了一篇写河西走廊的文章,还是个大作家写的,文笔优美,知识面广,是一篇集文学、历史及地理知识为一体的大美文。好文章要配好编者按,才能相得益彰,才能蓬荜生辉。可我才疏学浅,又没去过河西走廊,不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为了编辑这篇文章,为了写好编者按,我只好从零开始,先去学习有关的知识。我百度出河西走廊的地理及历史,学习之后,才去写了编者按。文章发出后,受到了一位资深编辑的表扬,他说,这编者按写得太好了,文笔优美,紧扣主题,为文章增色不少。
他的鼓励,让我激动不已,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树立起了自信心。只要认真做事,没有做不好的事情,正如毛主席所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从那以后,我编辑文章,更加认真细致了,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点开流年后台的文章,仔细阅读,查阅有关知识,认真地去写编者按。
做编辑的第一个月,我就编辑了四十篇文章,在流年编辑中名列第一,那个季度我也是第一,获得了优秀编辑。
做编辑不到一年,有位外社团的作者来流年投稿,并在诗稿后注上我的名字,指名让我编辑。我受宠若惊,忙去问雪社长,这是怎么回事,我不认识他,再说,我也不懂诗歌啊?雪社长说,他是看上了你写的编者按,你就大胆地去编辑吧!我只好又去学习诗歌,去领会诗的含义,揣摩诗句。那一年,那位诗人投到流年的稿件,全是由我一人编辑的,并且都获得了精品。即使在我旅游期间,他也宁可把稿件放到后台,等我回来再编辑。这位诗人对我信任,让我大为感动,也让我增加了自信心。
从那以后,江山文学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只要闲暇下来,就要到江山网去浏览,去阅读新发表的文章,到流年后台编辑文章。
四年前的初春,我走出国门,到大洋彼岸的欧洲去旅游。欣赏了洋气的哥特式建筑、奇特的异域风情,也领略了西方的文化,让人大开眼界。可意想不到的是,以发达著称的欧洲各国,网络都没有普及,白天没有网,只有到了夜晚,在下榻的宾馆才有网络。我带的数据流量,没几天就用完了,没有网络,像与世隔绝了一样,极为不便。所以,一到宾馆,我就迫不及待地连上网,给家人报平安,去浏览江山网站。
到瑞士那天,大雪纷飞,天气很冷,那晚到了住处,导游对大家说,这家酒店的房间里没有网络,只有大堂有网,大家要上网就到大堂去吧!
我来不及进房间,拉着行李箱,直接走进大堂坐了下来。手机连上网络,先给家人报平安,又去浏览江山首页,还去流年读了文章。等忙完这些,一起身我就傻眼了,团里的人都不见了,剩下的都是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完了,完了,同房间的伙伴拿走了门卡,我还不知道房间号,这可怎么办?
我想了一会儿,印象中导游说房间在大堂左边,就拉着行李箱向左边走去,每到一个房间门口,喊一声我同伴的名字,一直走到头,也没有找到。我回到大堂,又向右边走去,还是在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门口喊我同伴的名字,还是没有找到。我又回到大堂,给同伴发信息,给导游发信息,都没有回音,房间没有网络,她们是收不到信息的。
这下我慌了,茫然地站在大堂里,服务台的人听不懂我的问话,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那一刻,我感到了无助,望着窗外漆黑的夜,坐在大堂里哭了起来,这么冷的天,今晚我住哪里啊?酒店的人看着我也束手无策,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直到半小时后,同伴来大堂找到我,我才跟着她回到了房间里。
从国外回来,我的QQ、微信二十小时在线,随时关注着江山的动态,随时都能到后台编辑文章。
大量地编辑文章,付出了许多精力,也占用了我的大部分时间,不过,也使我收获颇丰,词语丰富了,写文章越来越快了,获得精品的文章也多了。我尝到了甜头,干劲更大了,一到后台,看见文章就点开编辑。那时候,流年后台经常是空的,有的编辑一旦点到一篇文章,就会高兴地说,我抢到了一篇。怕影响他们完成任务,如不是急于发表的文章,我都等着没人点了,才去编辑。
可有时候,后台也会堆积如山,垒得像小高层似的,让人来不及编辑。编辑都是业余的,有工作有家庭,编辑文章大都在晚上或者休息日,下班回到家里,吃罢晚饭,安顿好孩子,才去编辑文章,睡觉都到了后半夜。如遇到加班、孩子考试、老人有病或别的什么事,就没时间编辑文章了。
我不用上班,除了上午的晨练和做家务,下午基本都在江山编辑文章、或者写文章。我一看后台有堆积的稿件就着急,怕耽误文章发表,留不住作者,而影响社团的发展,就编辑完一篇再编辑一篇,一天编辑一篇,有时候一天编辑两篇。
有一天,我编辑了一篇散文,后台还有一篇小说和一组诗歌,就点了小说,等编辑完小说,已是下午三点,那组诗歌还躺在后台。为了赶在四点前报精品,我没有起身,又直接点开了诗歌,等编辑完感到腰酸背疼,双眼干涩,视力模糊,三四天后,才慢慢恢复正常。
这些年来,我的编辑量在社团编辑中一直名列前茅,大部分时间是第一,保持在前三,一直是优秀编辑,还获得了江山之星,优秀社长等荣誉。
如果说,之前编辑文章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可随着时间,随着我对江山文学感情的日益加深,那么之后的编辑,应该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深深的爱。
在社团动荡时期,我也曾试图离开过江山,去参加了当地的文学团体,参与了当地的书画界,也曾告诉自己,就在当地文学圈玩玩算了,再别去江山了。可还没过一天,我便六神无主,坐卧不宁的,像失去家园的孩子,没有了避风的港湾,忍不住又去了江山,又到流年编辑文章去了。我的心告诉我,已离不开江山,离不开流年了。江山文学已融入到了我的血液里,成为了今生无法割舍的爱恋。
当地文友与书画界的朋友劝我说,咱们一心一意地在家门口玩,你还是离开江山吧?我郑重地告诉他们,到任何时候,我都不可能离开江山,不可能离开流年,那里是我的家,是我成长的地方。
近日,由于长期久坐,引起了椎间盘的不适,肢体活动受限,我就躺在床上用手机上网,去浏览江山,去流年后台处理稿件。经过治疗,稍有好转时,我把买来的小桌支在床上,将笔记本电脑放在上面,坐着或半卧着写作和编辑,已及处理后台的稿件。
这些年里,我像一个老农那样辛勤地耕耘在江山这块土地上,播种着,浇灌着,也收获着。汗水不会白流,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必有回报,八年来,我从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了一个写作者,还加入了市作协,这些进步,都离不开江山文学这块沃土的栽培。
如果没有江山,如果没有文学,我就像农民没有土地一样,谈何耕种,又谈何收获呢?所以,还要感谢江山文学,给了我耕种的土地,让我在这片土地上挥洒自如,去实现文学的梦想。
江山,因你而美好;流年,为你骄傲!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耕耘的过程里,有辛劳、有汗水!有失落、更有获得!但是我们更欣赏和留恋是这一劳动的过程!因为,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艰辛,都会给我们带来生活的积累,它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所在。这一路坎坎坷坷、有荆棘密布、也有风光奇旎,但我们不敢停留,只有勇往直前!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滑入谷底。当我们爬上山顶,当我们站在成功的巅峰,回首这一路的风霜雨雪,那失败的落寞、成功的喜悦。都犹如烟云在我们身后飞逝!收获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这里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这———耕耘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才是我们成长的财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