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蓠】陶笛声声(散文)

精品 【东蓠】陶笛声声(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4906.0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78发表时间:2022-05-24 06:48:48
摘要:陶笛是一种用陶土,或者紫砂等材料烧制成的吹奏乐器,发展史上,它可以追溯到1853年的意大利,它的鼻祖是中国的古埙。陶笛的形状有别于埙,埙是椭圆形的,而陶笛有羊角形状,也有手枪形状,羊角形状的是单管陶笛,手枪形状的是复管陶笛。历史上,意大利人G•都那提,是陶笛的发明人和开创者。

【东蓠】陶笛声声(散文)
   持续两个多月的上海抗疫,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这几天,居民的脸上,开始露出久违的笑容。小区绿化地带,晨练的居民也多了起来,虽然都还戴着口罩,但每个人的眼睛里,分明透露出晶亮的神韵。曾经,偌大的小区夜晚,每每会响起一阵“砰砰”的敲锅声,和发泄情绪的叫喊声,在四周不断回荡。如今这些已销声匿迹,替代的都是恣意的歌唱和欢笑声。甚至有一天晚上,我还听见对面一幢楼的窗户里,传来一阵阵悠扬的钢琴弹奏,给夜晚增添了美妙的景象。
   此时,让我感慨万千,也陡然升起一种振奋。于是,我索性打开了家里的一台音响,取出一支陶笛,想趁热吹奏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一同融入这美好的夜晚。然而,伴奏音响起,手捧陶笛刚想吹奏,手机铃却响了起来。我只得放下陶笛接听,电话原来是居委会主任打来的,她让我明天不必参加志愿者活动,在家好好练习一下陶笛,准备参加明晚的“绿波廊”居民文艺汇演。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便问了究竟。原来居委会为了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抗疫胜利,早就策划了这场居民文艺汇演,只是我一直蒙在鼓里。
   “绿波廊”,其实是居委会办公楼上的一个晒台,一百多平米,搭建着两个硕大的葡萄架,里面置放着居民赠送的各种花卉盆景,非常雅致。居委会将演出安排在这儿,显然是煞费苦心的,因为这儿只要顶门一关,居民是没法上来的,从而避免因聚集发生交叉感染。同时,此地正处于绿化中心,四面都是居民楼,节目演播声音,可以通过喇叭传到每家每户。
   第二天晚上6点,我准时到了居委会,和大家一起将音响设备,抬到了楼顶。又经过彼此短暂的排练,7点钟,居民文艺演出正式开始。今晚的演出,主要以歌唱、诗朗诵、以及乐器演奏为主。歌唱分为沪剧越剧表演,以及美声民族通俗歌唱,而乐器表演,主要有古筝、二胡、萨克斯和陶笛。高音喇叭将精彩的演出,毫无障碍地传到了每幢大楼,引来居民阵阵喝彩和掌声。
   我是第6个出场,分别用C调和G调三管陶笛,吹奏了名曲《赛马》和《大漠孤烟直》,另外,还和另两位笛友,合奏了一首陶笛曲《阿爸的故乡》。本以为这仅仅是一场很普通的活动,不会产生反响,我也没当回事。却没料到我刚回到家,就看见微信群里,有很多人在找我,不少人是来祝贺的和点赞的,也有一些人是来询问的,问我什么是陶笛?难学吗?能不能发几张陶笛图片给他们看看?我哑然失笑,只好一一解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那天晚上,简直成了我的不眠之夜。
  
   二
   也难怪很多人不认识陶笛,因为它登上我国舞台的时间并不长,还属于新生事物。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陶笛。陶笛是一种用陶土,或者紫砂等材料烧制成的吹奏乐器,发展史上,它可以追溯到1853年的意大利,它的鼻祖是中国的古埙。陶笛的形状有别于埙,埙是椭圆形的,而陶笛有羊角形状,也有手枪形状,羊角形状的是单管陶笛,手枪形状的是复管陶笛。历史上,意大利人G•都那提,是陶笛的发明人和开创者,但那时候陶笛还没被乐坛重视,它仅大众作为娱乐消遣之物,登不了大雅之堂。真正让陶笛开始名扬乐坛的,是一曲轻音乐《故乡的原风景》,由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先生作曲并吹奏。这首名曲是宗次郎先生创作于1991年,正式吹奏于2002年,并且被用作《鹿鼎记》《神雕侠侣》等影片的背景音乐。
   《故乡的原风景》这首轻音乐,最大特点是空灵悠长,纯朴中带着凄美。聆听这首曲子,仿佛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使自己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也正是这首曲子,奠定了宗次郎先生世界陶笛界大师的地位,也让中国人认识了宗次郎先生,不少音乐人,由此开始兴起推广和学习陶笛的浪潮。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国内不仅培训出大批陶笛爱好者,而且也涌现出周子雷、林桦、赵芳等颇有知名度的陶笛大师,这些大师屡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为国人争了光。
   我喜欢上陶笛,也正是缘于这首《故乡的原风景》。
   2017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应邀去参加了一场由居委会举办的陶笛学习推广会。可能是出于好奇,会场竟然座无虚席,来的都是中老年人。会场的主席台两边,放着两只纸箱,里面堆满了一盒盒古色古香的陶笛。现场,一位穿着一套白色运动服的小伙子,正低头摆弄着手里的话筒。当他抬头面向会场时,我注意到这位小伙子个子虽然不高,但长得眉清目秀,像个女孩似的,估计他就是今天推广陶笛的老师了。
   我果然没猜错,只见那小伙子清了清嗓门,一手拿着陶笛,一手握着话筒,神色怡然地介绍起陶笛来。他从陶笛的起源到发展,从陶笛的结构到音阶,以及各种陶笛的调性,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很长时间。最后,小伙子放下手里的塑料陶笛,换上一支用陶土制作的陶笛,随后在伴奏乐的带动下,世界名曲《故乡的原风景》,像一股清泉从陶笛汨汨流出,原先嘈杂的会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说心里话,国内外的名曲,平时我也听了不少,但真正打动我的,却是今天这首《故乡的原风景》,不仅仅因为小伙子吹奏得好,更重要的是,这首陶笛曲是由宗次郎先生倾心创作的名曲,知名度非常高。如今能学习大师的名曲,亲自体验这首世界名曲的韵味,岂不是我的荣幸?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陶笛学习班。
  
   三
   因为属于公益推广,我们这次陶笛学习,全程都是免费的,每周六晚一次,一年为期,而老师正是那位小伙子。
   老师姓孙名浩,与著名影视演员孙浩同名,来自四川大凉山地区,那年他仅28岁,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在上海从事陶笛推广和教学,已有两年时间。但这些基本情况,都不是他本人介绍的,而是居委会人员跟我们说的。也许是见孙老师长得帅,像个小鲜肉,学员中有些阿姨,竟然课后给他介绍起对象来,把他闹了个大红脸。最终在他的解释中我们才得知,孙老师早有对象,女孩是县城一所医院的护士。他之所以长得细皮嫩肉的,是因为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漂泊,很少回老家。先是在成都呆了几年,之后才来到上海发展,城市里的生活,逐渐褪去了他原先的本色。
   起初,我们并不看好孙老师,以为他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大男孩,教学资历浅,能教出什么好成绩来?可接触下来,发现他不仅对学员和蔼可亲,没有丝毫的架子,而且陶笛教学非常棒。当他知道我们这些中老年人,在音乐方面几乎都是零基础,便从最基本的乐理教起,从一个一个音符地介绍,手把手,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如何运气,如何掌握节奏,一首很简单的曲子,他得反复教个好几回。陶笛不同于竹笛,竹笛的吹孔都是并排的,且孔不多,而陶笛至少有12个吹孔,这些吹孔都不成规则,有的在上面,有的在侧面,也有的在下面,孔的大小又不一样。所以,学员们捏起来非常费劲,常常是顾了这孔又忘了那孔。与此同时,我们有些学员,都属于“七老八十学吹打”,肺活量根本不能与年轻人相比,练习陶笛真有些吃力。因此,陶笛班开学没几天,就陆续走掉三分之二人,最后只剩下我们8位学员,而且其中7位,是50多岁至60多岁的退休大妈,仅我一人是老头,所以我被她们戏称为“娘子军的党代表”。
   对于学员的流失,我们本以为孙老师会很失望,却没想到他不以为然,还幽默道:物不在于多,在于精;大浪淘沙,漂走的都是浮萍,留下的都是荷花,你们以后就是陶笛班的中坚力量,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之后,也确实印证了孙老师的说法,在接下来的陶笛学习过程中,再也没发生有学员退学现象,我们8位学员,一直坚持到初级陶笛学业完成。之后,又经过不断学习和勤奋练习,我们8位中老年学员,竟然也能吹奏出好几首曲子,比如:《故乡的原风景》《天空之城》《女儿情》等等。
   为了检验我们的学习成绩,孙老师特地组织我们,参加了一场由街道举办的联欢会。联欢会上,我们8位中老年学员,用陶笛合奏了一首《女儿情》,立刻引起了全场的轰动,在热烈的掌声和观众的再三要求下,我们又加演了一首《送给妈妈的歌》,将这一年多来的陶笛成绩,完美地展现了出来。陶笛学习结束后,我们成立了中老年陶笛艺术团,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多次参加区、街道,以及其他单位的各种汇演,拿过不少奖项,在区和街道里颇有名气。
  
   四
   小区中老年陶笛学习班,其实是孙老师兼做的公益,他主要是受聘于两所小学,担任低年级学生的陶笛老师,并且在区少年宫兼教陶笛。由于他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休息日。但即便如此,孙老师对我们的中老年陶笛班,还是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从教学到练习,再从排练合奏到组团演出,每一项活动都倾注了他很多心血。每周六晚上7点,是我们固定的上课时间,孙老师从来都是提前到场,而我们学员常常是松松垮垮地迟到。但有一次是例外。那是10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们学员陆续来上课,却迟迟没看见孙老师,也没有任何人出来解释。直到我们等了将近半小时,孙老师才来,只见他浑身脏兮兮的,走路一瘸一拐,我们一问才知道,原来今晚途中,他所骑的电瓶车,不小心跌入一个暗坑,被摔得鼻青眼肿,车也摔坏了,他只好推着电瓶车,很艰难地往我们这儿赶。经我们察看,孙老师伤得不轻,估计今晚的课上不成了,却没想到孙老师仅对自己的伤口,作了简单的处理后,仍坚持给我们上起了陶笛课,让我们深受感动。
   孙老师的陶笛水平很高,他能轻松地吹奏一些高难度的曲子,比如:《紫色的热情》《战马奔腾》等,这些曲子都在九级以上,但他每次给我们上课,吹奏最多的却是《故乡的原风景》。我很纳闷,有一次在课上忍不住提出这个疑问,他淡然一笑:别以为《故乡的原风景》没啥技巧,很容易学,其实你们都想错了。恰恰相反,在我所接触的陶笛曲中,《故乡的原风景》是最难驾驭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首曲子,投入了宗次郎先生太多的情感,他是在用心向大家倾诉,展示自己家乡的美。这种用心吹奏出来的曲子,早已经盖过了任何技巧,所以这是最难的。尽管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吹奏这首曲子,但我们无论如何也吹奏不出宗次郎先生的那种情感,那种味道,这也是我一直要不断练习的原因。经孙老师这么一说,让我对《故乡的原风景》,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这首名曲,也成为我们每节陶笛课必练的曲子。
   我们曾经去过孙老师位于鞍山五村的工作室,他那小小陋室的墙壁上,以及玻璃柜里,全是各种单管陶笛和复管陶笛,而生活用品却随意丢放在角落。他生活很简单,不是点外卖,就是吃泡面,一箱箱泡面塞在床底下。我们问他为啥对自己这么苛刻?他说没时间,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除了工作外,他每天还花一定时间研究和操练陶笛,他说:水不流要腐,刀不磨要锈。打铁先要自身硬,自己如果不努力,就没法去教学生。
  
   五
   由于我们中老年陶笛艺术团,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因此,找我们去演出的单位多了起来,其中包括一些商业演出,例如:开业典礼、商品促销等等。有商业演出,就有报酬,所以我们也有了一些额外的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让我们喜不自禁。然而,仅过了半年,孙老师突然有一天宣布,从今往后,我们中老年陶笛艺术团不再接商演,因为我们的陶笛演技还不够成熟,仍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他不希望让铜臭味过早地毁了我们。孙老师是我们的团长,他的话当然一言九鼎,所以后面的商业演出,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仅限我们参加一些联欢会演出。然而,孙老师这种毫不留情的做法,引起我们不少学员私下不满,认为他断了大家的财路。所以,后来有些学员索性以各种借口,慢慢退出了陶笛艺术团,转身去参加了歌唱学习班。到后来,仅剩下我和另两位学员,陶笛艺术团没办法维持下去,不得不解散。
   陶笛艺术团解散的第5天晚上,孙老师又突然将我们仅剩的3位学员召集起来,说有一个街道的“阳光之家”邀请他去上课,他需要几位助教一块去,问我们愿不愿意?什么样的陶笛课需要助教?我们很纳闷,因为孙老师给我们上课从来都是一个人,没什么助教。后来从孙老师的解释中,我们才得知,原来“阳光之家”,是智障小孩活动中心,他是去给这些孩子辅导陶笛。至于智障小孩是怎么个情况?谁都心知肚明,如果没有助教,教学效果显然是要大打折扣。基于这种情况,我们3位学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我们要去的“阳光之家”,是位于虹镇老街的棚户区内,里面都是一些患“唐氏综合症”等病类的智障孩子,年龄大的16岁,小的才7岁,男女孩都有。平时这些孩子都在家呆着,有活动了,“阳光之家”才会通知家长,由家长根据需要,带孩子来参加活动。这个活动中心的活动项目,主要有书法、绘画、剪纸,以及打乒乓球,没有音乐教学。也许时间一久,“阳光之家”的领导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主动找到了孙老师,想让他给这些孩子教学陶笛,通过学吹陶笛,开拓智力,掌握一些音乐基础知识。

共 717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文《陶笛声声》是小溪老师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力作。此文洋洋洒洒七千余字,篇幅宏阔,结构紧凑,读来清新悦目,让读者大开眼界,对陶笛这一乐器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对陶笛的指导者孙浩老师产生了敬佩之情。该文叙述了“我”做志愿者期间的一段佳话。抗疫两个多月后,上海的社会秩序即将全面恢复,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也为了让居民们在长期单调的生活中渲染一点活泼快乐的气氛,社区居委会悄悄筹划着一场文艺汇演,而“我”和另两位笛友被安排表演一首陶笛曲《阿爸的故乡》,结果“我”和笛友的合奏表演受到了出乎意料的关注和喝彩。回忆学习陶笛的经历,“我”感慨万千,感动莫名。年轻的孙浩是科班出身的专职音乐教师,他此番来上海工作,业余时间还肩负着一项神圣的使命——推广陶笛文化,孙老师一首陶笛曲《故乡的原风景》吹奏得凄美空灵,荡气回肠,这是“我”特别欣赏、喜欢的宗次郎先生倾心创作的一首名曲,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活动结束后,“我”和好多学员一起报名参加由孙老师执教的陶笛免费推广班的学习,但绝大多数学员因畏难心理,半途而废,最后只留下“我”和另七位笛友,“我”们组成了陶笛艺术团。孙老师极其认真细致地教“我”们,“我”们学得乐此不疲,技艺水平逐步提高,从简单的曲子到名曲,“我”们越吹越好听。因此“我”们常被邀请参加各级各类的文艺演出,其中不乏商业演出,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学员们越吹越起劲。但有一天,孙老师郑重宣布,不再接受商业表演,只接受公益演出。那五名学员不乐意,迅速退出队伍,只剩“我”们三人不离不弃,坚如磐石。孙老师无比敬业,轻伤不下火线,负重也来教学。“我”们还去了智障学校免费指导孩子们学习陶笛,教学进行得异常艰难,付出的心血不计其数,但孙老师带着“我”们三位助教以苦为乐,极其耐心地教智障孩子们,当听着孩子们吹奏的曲子完整而好听时,“我”们激动得心花怒放了。孙老师正准备给这些孩子上提高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他的计划,他回到老家大凉山。此去杳无音讯,“我”们倍感失落。终于有一天孙老师联系上了“我”们,“我”们相聚甚欢,但孙老师表示不来上海工作了,他要留在贫困落后的家乡——大凉山,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因为他不忍心看着家乡的孩子们陷于不能接触音乐熏陶的迷茫中,因而放弃了在上海的薪资较高的工作,他的女朋友最终选择支持他。可以想象,从此陶笛声声回荡在大凉山,也在孩子们心中漾起最美的涟漪,伴随着一串串曼妙婉转的音符,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大山之子——孙老师那颗炽烈滚烫的赤子之心散发着太阳般的光芒。该文落墨款款,以情动人,在娓娓叙述中,一个淳朴善良、德艺双馨的青年才俊孙老师活现于读者眼前,其形象足够高大,令人敬仰。他乐于奉献、孜孜以求,他热衷于公益事业,摒弃了铜臭味;他对家乡故土的深情感天动地,对孩子们的怜惜和栽培之心令人动容。文中的“我”和另外两位笛友也非常优秀,爱心满满,才艺品性俱佳。作者笔力雄健,选材典型,布局新颖,脉络清晰,用词雅致妥帖,富有画面感,引人入胜,启人共鸣。读之,我仿若听见天籁般的陶笛声正破空而来,醉了人心,醉了这个温情的夏季。盛赞才情,感谢投稿东篱,问候小溪老师创作辛苦,谨祝夏祺万顺!【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524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5-24 06:53:29
  该文一如既往地耐读,耐品,满满正能量!小溪老师生活太精彩,写文、吹笛、做公益事业、做志愿者……太棒了,向老师致敬!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2:49:03
  罗老师实在厉害,这么长的精心编文,让我受之有愧,太感谢您了,您的编文,让老朽拙文增色添彩。
2 楼        文友:枫桦        2022-05-24 07:31:23
  孙老师的无私精神,令人感动,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人,才有人间永远不能泯灭的真情,也让全社会始终秉持着一股永远旺盛的正能量。陶笛声声,那是爱的声音在扩散着!问候老师,拜读好文!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2:50:58
  多谢枫桦老师的光临及留言,小孙老师,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5-24 08:12:56
  文章写得好!语言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如山间潺潺溪流浸润人心!喜欢!启示着读者去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好文,绝品!大赞才情。遥握问候老师,谨祝创编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2:54:37
  陶笛虽小,但也能衡量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孙老师能这样做,确实不易,也是灵魂净化、思想感悟的最高过程。谢谢湘莉老师光临和留言。
4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5-24 11:42:18
  认真读了此文,在初步认识陶笛的同时,对孙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很受感动,对老人耐心教学,给智障儿童精心教导,最后毅然决定回老家大凉山推广陶笛,为大凉山的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正能量满满的文章,学习点赞,致敬老师!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2:57:04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言及光临,孙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
5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5-24 11:57:34
  陶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很新奇的一种乐器。孙老师对于普及和教授陶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义务教授中老年人和智障儿童吹奏陶笛,尽心尽力,不厌其烦,是一个尽职尽责又技艺精湛的音乐老师,孙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赞叹!孙老师最后选择回家乡传授陶笛,甚至放弃了上海的高薪工作,可以感受到孙老师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清新,描写细腻生动,文章贴近生活,能引起心灵的共鸣,充满了正能量,陶笛声声,悠婉动人,那是用爱心与深情吹奏出的旋律。拜读老师佳作,大赞!小溪老师也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为小溪老师点赞!问好小溪老师,遥祝初夏安怡!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2:59:16
  谢谢琳达如菊老师的美言及鼓励,在散文方面,您是我学习的榜样!
6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5-24 12:22:02
  孙老师的笛声,是大凉山的希望。孙老师留给上海的精神财富,必将铭刻史册。
回复6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3:01:20
  谢谢鸿雁老师光临及留言,在散文写作方面,您可是我学习的榜样。
7 楼        文友:白玄        2022-05-24 15:02:25
  陶笛声声,温暖人心。文章不仅写自己跟孙老师学陶笛的经历,更写孙老师教学的出色、耐心,最后写孙老师回家乡献身教育事业培养家乡音乐人才的爱心,感到谅解,情有可原。一个年轻、专业、认真、回报家乡的音乐教师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文章描写细致,感情饱满,过程详细,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烈,随情起伏,很有感染力。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5-24 15:19:10
  我相信,浪漫不在于年龄,精彩的生活,关键看是否有一颗欢乐的心。小溪老师做公益,积极参与防疫,为社区居民服务,自得其乐,同时还开辟了娱乐新空间。疫情带给我们阴影,消除阴影的是笛声,这个主意很好。总以为在上海这个地方,应该有的的南京路的高端,东方明珠的耸天,黄浦江的夜色,其实最本色的生活是在社区,社区有一群热爱生活的人,阳光总是会洒在每一个喜欢阳光的空间。优雅的叙事,美妙的抒情,成就了本文的温度。
怀才抱器
回复8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9:31:11
  多谢社长留墨,您的光临,让我的陋室蓬荜生辉,向老师学习!
9 楼        文友:岚亮        2022-05-24 16:47:10
  娓娓道来的一篇佳作,像江南小溪般澄澈透明清新。陶笛之妙音意趣,之前世今生,尽在一文中。这声声陶笛,回荡在大疫之后的黄浦江畔,飘送在大凉山的青山绿水间,是那样的悠扬,婉转,温暖,动人。写得好,大赞!
回复9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4 19:34:20
  谢谢岚亮老师的雅评,向您学习,顺祝夏安!
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24 22:47:09
  这场疫情啊,让多少人反思生命的意义!生活慢下来,有的人摔盆砸碗,发泄不满,有些人仰望星空,找寻迷失的自己。孙老师本就是一个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人。可能这场突兀的疫情让孙老师看到了太多的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所以放弃大上海的优渥生活,回答大凉山,回到自己初心的地方。文章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真实而唯美。拜读了,致敬老师!
回复10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25 06:29:15
  多谢天方夜谭老师光临及美言,敬茶一杯!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