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著名电影演员秦怡的人生拾记(纪实文学)
一个优秀的演员,就是一本艺术故事书;一个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就是一部完美的长篇小说。我所认识的著名电影演员、艺术家秦怡,就是一部走过世纪人生之路的内容丰厚的大书。—引子
认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演员秦怡的名字,还是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那时每到夜间,农村乡场的银幕上,可看到地区放映队在每个村庄轮流放映的电影。如《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青春之歌》、《女篮5号》等等。《铁道游击队》中果敢聪明的芳林嫂;《马兰花开》中意志坚定的马兰;《女篮5号》中饱受痛苦却依旧善良坚强的林洁;《青春之歌》中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林红,她们都由电影演员秦怡扮演。秦怡在影片中她善于表达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通过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和动作,抓住观众的心。她精湛的演艺,常常成为我们热议的话题。
真正了解和知道秦怡生平中的故事,还是在2005年以后。一次,我在美兰湖茶室,听曾任儿童时代社副社长、《为了孩子》、《现代家庭》副总编的年近80岁的老作家孙毅先生介绍上海百老讲师团中的几位老艺术家,知道了著名演员秦怡的艺术人生故事。孙毅先生说:从旧时过来的上海滩上的著名艺人,每个人都是一本耐读的情节曲折的故事书,许多人还可以写成长篇传记文学。于是便有了写写著名演员秦怡的想法。得到孙毅先生的支持。
那年金秋,我在参加了一个会议后,在孙毅先生陪同下,去了由先生安排的一处幽静的茶室,见到了比孙毅大一岁的秦怡。只见80多岁的秦怡比实际年龄年轻,看上去只有60多岁。她精神状态非常好,面庞端庄红润,双眸闪闪有神。由于大家都喜欢文学和艺术,所以聊起来比较随意,无拘无束。秦怡说话有条不紊,娓娓动听。她告诉我:她从艺多年,塑造了数十个角色,但还不够。她说她每天还坚持看书写作,特别是喜欢写剧本。她告诉我:她一直希望自己既当一个演员,又是一个剧作家。说话时微微笑着。我翘起大拇指表示点赞。
为抓住聊天的兴奋点,我从她的口中一点点挖掘我需要了解的关于她的艺术生涯中的故事。她没有回避,除了解答还要细述。从她的回忆片段中,我初知了她所走过的艺术之路和令人同情和难忘的故事。她所讲述的内容和孙毅先生给我介绍的情况内容基本相同。对于她的坦率和直言,令我肃然起敬。
一、出身名门,爱国有志
1922年1月31日,在上海浦东靠近黄浦江不远的相邻南市的一处深宅大院,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秦家排行第六的女儿秦怡。
秦怡出生后,父亲给她取了个名叫秦德和。“德和”的含义大意就是希望女儿长大后,做一个尽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的德高望重的人;和就是和美、和睦、和谐的意思。寄托着秦家对她的厚望。
从秦怡记事起,知道家里已经有了10个孩子。由于秦家的败落,竟然到了连孩子都无力抚养的时候。为了维持生活,父母不得不把老四,老七,老八和老九送给其他人家,还有三个被送进了育婴堂。秦怡到了会走路的时候,曾也遭遇到了姐妹们一样的命运,被送进育婴堂。已经长大的大姐秦方,不忍看着妹妹就这样被丢弃,要求父母一起去育婴堂探望,硬是将她抱了回来。
秦怡稍长大后,从父母口中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在江苏高邮。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33世孙,早年间也是高门大户人家。据传,她所在的秦家是宋代秦观八世孙秦裕伯的后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封的上海城隍庙里端坐的城隍老爷。那时秦家虽然开始没落,但对祖先还是十分敬重,每逢清明节和过年,父母都要带着她们来到城隍庙,点好香烛给城隍老爷秦裕伯磕头。
在秦怡的回忆中,伯父是老中医,是清末秀才,平时生活在一起,伯父的书房里堆满了书。幼年时的秦怡和姐妹常去伯父的房中玩耍,还喜欢在伯父的书房里翻阅各种书刊看。伯父对传统古文学很痴迷,经常摇头晃脑口念之乎者也的古文。秦怡听了觉得很新奇,常常会跳跳蹦蹦地跟着伯父念几句,觉得这样很开心。而秦怡的父亲秦栗臣则和伯父相反,他对从西方传入的一些意识、语言、物品等很感兴趣,特别是电影。尽管生活不宽裕,父亲还常带着秦怡姐妹几人去看西方传来的电影,包括看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一些有插图的名著。在这样的环境下,秦怡从小也知道了一些从西方传入上海的舶来品。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炮声隆隆,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歼敌万余人。秦怡听大人们讲述十九路军和日军血战吴淞口的壮举,非常感动。时年,比她大8岁的大姐秦方护送她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读书。在那里,秦怡第一次接触到了一种用对话演出的话剧,她只知道这种剧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演出主要通过演员在台上的对白或独白,也可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对于话剧,秦怡感到很新鲜,因为只要记忆力强点,胆子大一点,口齿清晰点和善于表演就可以去登台,她暗暗下了决心要学会这门艺。所以在这段时间,每到放学后,她常常在小弄堂的拐角处学做小演员,自言自语地用手比划着。
秦怡从小学习成绩好,学制六年的小学,她只用四年就念完了。小学毕业后,秦怡顺利进入了中华职业学校读书,这时的秦怡已长得亭亭玉立,一张秀美的脸配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很是讨人喜欢。她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还具有很高的表演天赋,老师教的朗读表演,她一学就会。
也就在这时,抗日救亡运动宣传在上海大街小巷展开,一些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互动联络合力宣讲,几位先进青年还准备组织排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有人知道秦怡很喜欢话剧,就推荐她去参演。秦怡高兴地答应了。
《放下你的鞭子》是由《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改编的独幕剧。此剧由作家陈鲤庭于1931年执笔写成抗战街头剧。内容讲述“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中国东北沦陷区逃出来的一对父女在抗战期间流离失所,以卖唱为生的故事。一日,女儿香姐正要提嗓,却因饥饿难熬,晕倒在地,老父即举起鞭子欲打她,观众中有一名青年工人十分愤怒地大声高呼:“放下你的鞭子!”。然后夺下了老父手中的皮鞭,并加以指责。老父和香姐当众诉说了日本侵华、家乡沦陷等辛酸事。顿时全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用演剧的方式激起观众的抗日救国情绪。剧中的香姐正是由秦怡扮演,极大鼓舞了街上人民的抗日斗志。这一幕话剧,很短小,但给街上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就这样的爱国演出,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反动阶级所不容,秦怡就因为演了这出戏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1938年,武汉保卫战打响,百万中国军队与40万日军在长达数千里的战线上展开了为期10个半月的浴血奋战,这是中国自抗战以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惨重的一次自卫战。
战争震醒了全国无数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时年16岁的秦怡因为无法接受家中强加给她的规矩,偷偷地瞒着家人登上了由上海驶向武汉的邮轮,她离家出走了。家里人根本不知道她去了哪里?原来,她和几位学生约好,要去武汉抗日前线当一名宣传员或战地护士。已是10月,当她和几个同学到达武汉时,武汉即将沦陷。怎么办?秦怡等经好心人指点,马上从武汉乘船到达重庆。到达重庆不久,就传来武汉沦陷的消息。
在重庆,由于她会演话剧,经人介绍进入了当时的中万剧团。为了不让家里人寻找到她,她便将秦德和的名字准备改一下。为了让改的名字和父亲取的德和有缘,她记着《说文》中有一句话:“怡,和也”,是怡有和乐的美好含义。具有愉快的意思,更有心旷神怡,怡然自得之义。用于人的名字中具有心情美好,家庭美满,适得其所之意,很适合女孩的名字。于是她改名为秦怡,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开始了她的演艺生涯。
1939年,剧团安排秦怡在重庆出演了第一部话剧《中国万岁》。这部剧的全部动作只是背对观众握拳,台词只有四个字“我也要去”,但为了演好这部话剧,她连吃饭走路都在握拳念词,可见是如何的认真。不久,她的天赋被中国电影制片厂看中,经过考核她成了一名实习演员,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她走上了电影演艺之路。
这年春节的前一天,一位同事邀请秦怡去他家聚餐,秦怡高兴地去了。就在几个人准备吃饭的时候,秦怡看到了一位长着络腮胡子,浓眉大眼的男子正朝他们的餐桌走去。这位男子很有风度,一座下来就非常健谈。在他的带动下,饭桌上的气氛变得十分融洽。秦怡不认识这位男子是谁,她真想问一下同事,但那男子已很亲切地问起秦怡的工作情况。秦怡不好意思地说:“我是在中国制片厂的,是在那里跑龙套,唱歌、跳舞、客串啥事都做。”
听了秦怡的话,那男士马上笑着说:“好呀,在剧中跑龙套也不可缺少的。你平时爱演什么戏爱唱什么歌?”秦怡说:“国难当头,当然是爱唱抗战歌曲和演抗战戏。”男士听了就笑了起来,对秦怡说:“演剧和唱抗战歌曲,太有意思了,演得好就能激起千千万万人的热血,这是鼓舞士气,这也是在抗战!”在和男士的对话中,秦怡认识到了文艺活动也是抗战事业。接着,大家又在饭桌上听男士讲演剧和演电影对抗日的重要意义。这次饭后,秦怡便向同事打听那男士的身份。这一问她才知道,原来饭桌上那位健谈的男士,就是她在上海时听大姐讲到过的中共大名鼎鼎的周恩来同志。他是从武汉到达重庆才没几天的中共领导人之一。同事告诉她这是秘密,不要讲出去。秦怡遇到周恩来并面对面讲过话,觉得非常荣幸,她暗暗立下了志向。
在重庆的那些日子里,经剧团安排,秦怡在著名剧作家曹禺编创的独幕剧《正在想》和在由史东山编导的《好丈夫》等话剧和电影中开始扮演角色。《正在想》是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戏剧学校执教时,根据墨西哥作家约瑟纳·尼格里的剧本《红丝绒的山羊》改编而成。《好丈夫》说的是抗战爆发后,四川某县青年农民王镖和刘四应征参加壮丁训练,报效国家开赴抗战前线的故事。秦怡在《好丈夫》剧中扮演好丈夫的妻子一举获得成功。
1941年,秦怡进入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剧艺社等话剧团体,在话剧舞台实践中,秦怡的演技不断进步,她先后在重庆、成都等地演出了话剧《大地回春》、《钦差大臣》、《茶花女》、《草木皆兵》、《离离草》、《结婚进行曲》、《天国春秋》、《桃花扇》等二十部话剧。出色的表演,成为当时重庆山城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当时她与白杨、舒绣文、张瑞芳一起被称为抗战大后方重庆影剧舞台上的“四大名旦”。1944年,就在秦怡演艺日益完美的时候,她获悉常年躺在家中床上患肺病的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她悲痛得大哭一场。她决心好好挣钱积钱,回家帮助妈妈撑起这个家。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在全国人民的欢庆声中,秦怡打心眼里高兴。这段时间,她又在重庆出演了《清宫外史》、《清明前后》等话剧。1946年底,秦怡由于婚姻不顺等原因,决定回到上海。
当时,母亲见秦怡怀中抱着一个小女孩,心想:这个小孩子是谁家的?而刚回到上海的秦怡,也觉得有点陌生感。她发现自己的母亲身躯已不再挺拔。虽然背不驼,但肩膀的两边有点前倾,看上去很疲惫的样子,那种老态几乎不堪入目。秦怡想起自己16岁离开家时,母亲还是那么年轻,看到眼前情景,不禁泪似雨下。她知道妈妈太辛苦了,平时除了照料孩子,还要小心翼翼地侍候着患肺病的父亲。大姐告诉秦怡,母亲为了这个家,这些年几乎顿顿吃剩菜剩饭。为此,秦怡心痛得又落泪。
当母亲双手从秦怡手中接过小女孩的那一刻,她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问秦怡:“为何抱来这个孩子?”秦怡告诉母亲:“小女孩叫斐姮,是自己的心肝宝贝。”她还告诉母亲,说自己的婚姻不幸,已经和那个男人离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入夜,母亲开始刨根究底地追问起来。秦怡靠在母亲身边,泪水和要说的话便一起奔流了出来。
二、重庆初婚,身不逢缘
秦怡讲起了与丈夫离婚的事情。长夫叫陈天国,1912年生,安徽籍,出生辽宁沈阳。早年在沈阳铁西的私立冯庸大学读书,长得相貌不错,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9岁的陈天国就在校园开始从事爱国戏剧活动。1932年,他跟随众多学生流亡到北平,然后又辗转到上海谋求发展。
在上海,陈天国凭借良好的外形条件和逐步成熟的演技,当了一名话剧演员,并而很快走红。1935年,陈天国23岁时被介绍拍电影。先是在天一公司参演了《海葬》等影片的拍摄,之后进入新华影片公司拍摄了《小孤女》、《青年进行曲》、《貂蝉》等几部电影。由于他扮相英俊,嗓音浑厚,富有激情的表演,使他很快在上海有了小名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