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老风车(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老风车(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7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27发表时间:2022-05-31 06:07:14
摘要:别人忆起童年梦醒时分往往伴随着是“呱嗒,呱嗒,呱哒哒”的风箱声,而伴随我的是“吱吱——”一个音调的风车声。

【东篱】老风车(散文) 我说的老风车不是荷兰磨面粉、排水的风车,也不是风力发电的风车,更不是少儿节目“大风车”,而是灶台炊火用的,功能和风箱一样的风车。这个物件很老了,家乡人叫它“老风车”。
  
   一
   我家就用老风车炊火。
   风车的结构说起来并不复杂。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现代电动鼓风机超大木制版,只是外面加了一个手工可以摇动的轮子,轮子有皮带和下面的轴承相连,摇动轮子带动轴承,轴承再带动里面的扇叶,持续不断的风就被送进了灶膛,进而吹亮炉火,吹起袅袅炊烟,吹得饭菜喷喷香。
   童年时,梦醒时分往往是伴随着“呱嗒,呱嗒,呱哒哒”的风箱声,而伴随我的是“吱吱——”一个音调响彻的风车声。
   姥姥家姓李,李家的姑娘出嫁都会有一架风车作为陪嫁。母亲的几个姐妹嫁得都不远,是十里八村的庄户人家。可就是这一架架小小的风车倒是成了各个村里的稀罕物。我记得,每有乡民串门,都会惊奇地和母亲攀谈,“咦,你家这个叫个啥,这个很有意思,从哪里买的?”母亲总是自豪地说:“这叫风车,没地方卖,这是我娘家弟弟做的。”说着还要给好奇的乡民演示一下。风车比风箱好用,省劲,拉风箱要前仰后合的,而风车则是一只手轻轻转动就行了,风的大小也好控制,占地方还小。有的还要蹲下仔细观察一番,亲自摇上一摇。新奇好玩,差不多会把全村的人招惹来看个新鲜。
   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从小都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烧火这个差事可以说从会坐会走就开始了,既帮助了大人干活儿又满足了孩子们玩火的心情,摇风车,更好玩,没有什么玩具比得上风车了,尽管风车不是什么玩具。我小时候是母亲一手带大,没别人帮衬,母亲做饭会用一个大背带把我背在背上,邻居二奶奶总是对外人说,你看小勇妈,真是难,像南方人一样把孩子绑在身上了。稍微大点,我就可以转动风车,帮妈妈烧火做饭了。童年的回忆,首先就想到了风车,我还会学着风车的声音,惹妈妈高兴。
   这烧火也是讲究技巧的,尤其是烧秸秆柴火。贴玉米饼子,烙白面饼要讲究添柴少,打散慢烧,让软火使整个锅底均匀受热,贴出的玉米饼子锅巴,烙出的白面饼才会金黄酥脆;烧水熬粥要尽量把火集中在锅底烧。还有不要把火填的太靠里,要不火都被炕洞抽走了,浪费柴火。烧秸秆柴火风车用的频率低,要是烀红薯,馇猪食,一般需要烧煤火,风车就得“吱吱——”地快速摇起来。那时候都穷,买的煤多是含大量煤矸石粉的烟子煤,烧的时候鼓风偷不得懒,才能把火催旺。忽明忽暗的火光往往把我烤出油油的汗水,顺手一抹,就会弄出一张大花脸。
   很有味道的烟火日子里,总有老风车的功劳。稍大一点,我非常羡慕做老风车的家人,曾经模仿着非常的样子做出模具,只是拿着玩,不能用来吹火。上中学学物理,常想到风车的原理,帮助我理解功课。
  
   二
   说起姥姥家这边为什么都用风车,而不是常见的风箱,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那是抗日时期,附近一些有志青年都外出参军了。正赶上附近村一个八路战士回家探亲,被汉奸发现给出卖了。这个八路也机灵,从半夜到凌晨,一直被一小队鬼子撵着追,愣是没抓到,最后跑到了我太姥姥(太姥姥是姥爷的母亲)村子里。慌不择路,一头就扎进了太姥姥家的木匠棚。当时我姥爷他们哥三个还很年轻,正在里面做木匠活儿,太姥姥也在现场。见到来人,大家都是一愣,八路简单说了一下情况,问太姥姥说能不能给找地方躲一躲。
   可是来不及了,鬼子已经破门而入,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冲了进来。一个狗翻译眼睛扫过棚子里面五口人,停留在喘息未定眼神慌乱的八路身上。还好,他们这帮人并不认识八路长什么样,就假装对着八路喊道,你这个土八路,看你往哪里跑。八路刚想拼命,太姥姥突然跑出来,一把搂住八路,斩钉截铁地对鬼子说,“这是我儿子,我儿子,刚才是有个黑影儿跑过去了,跳墙头了,往那边……”随手往墙头一指。鬼子也不傻,说是你儿子,怎么气还没喘利索?太姥姥说,他有哮喘,刚才搬木头累了。狗翻译向前一步,枪口几乎顶在八路脑袋上,说,他褂子上有四个兜,一定是八路,太姥姥搂紧八路说,我老儿子学木匠,那是……那是插铅笔用的……
   后来太姥姥又给鬼子逮了两只鸡,好说歹说算是把这队鬼子哄弄走了。太姥姥一双小脚就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下瘫坐在地上几乎晕死过去。八路扑通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妈,您救了我,您就是我的亲妈,我就是您的四儿子!”
   这个八路姓王,逃跑途中腿上摔伤了,也不敢回家,太姥姥就留他暂住了下来养伤。王同志在外面走南闯北,见过些世面,手也巧,有事没事就跟姥爷他们哥三一起干干木匠活儿。我猜想他是不是在别的地方见识过风车,或者他在大城市见识过电动鼓风机什么的,反正他简单画了个图纸,最后老哥几个就琢磨出“风车”这么个玩意儿。一试,咦,非常好用,遂淘汰了风箱,风车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稀罕物。
   李家是大户,学做木工的人也多,这个风车也就在李姓家族里面流传开来。风车也从单一木制,后来发展到部分铁制。我的姥姥很早过世,待到母亲和老姨出嫁时候,她们的嫁妆里面自然也少不了父兄们给做的一架崭新的风车。
   太姥姥在我记事起就是一个满脸皱纹的慈祥老太太。她佝偻着腰,矮矮瘦瘦的,头上经常带着一顶绒布帽,包住额头,帽正中间还镶着一块绿莹莹的玉石。她手里的活计从来没断过,在家就纺线织布,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就放在炕头,纺出的一缕缕白线码在炕角,随时可见半匹布挂在织布机上;出门手里往往拿着鞋底和针线笸箩,坐在树荫的石头上和邻居边聊天便开始忙活着纳鞋底,听说她还带头组织村妇纳鞋底,给八路送去做慰问品。
   太姥姥活到97,无疾而终,那时候我也上初中了。办葬礼的时候,王同志也带着子孙前来吊唁。王同志建国后在县里担任要职,当时身体已经不大好了,由儿孙搀扶给老干妈磕了最后一个头。并当众告诫儿孙,永远记住没有李家的恩德,就没有现在的你们,虽然老太太没有了,以后你们也要勤走动。临别,三舅把一个雕刻精美巴掌大小的红木小风车作为礼物赠给王家,做一个永久的纪念。据说这架风车后来一直摆在王同志的办公桌上。
  
   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宝丽板家具开始大行其道,木匠这个行业也就随着落寞了。舅舅们大多也改行了。再到我的表兄弟们,竟然没有一个从事木匠行业了。
   计划生育政策后,家里孩子都不多了;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体力劳动的减少,使人的饭量也变小了,做饭做菜就更倾向于小锅小灶了。煤气灶,各种厨用电器也就慢慢流行开来,大灶越来越受冷落。为了环保,农村这几年大搞禁止秸秆和煤炭焚烧。无论是风车还是风箱,都越来越无用武之地。
   我家拆迁上楼,风车也早就送人了。我只有每年拜年到农村的姨家和舅家,才能有幸见到一回久违的风车,淘气的小儿子还会俯下身摇上一摇。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说给外孙讲书上的歇后语“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由于孩子没见过风箱,很难理解,跟我发了好一阵感慨。我在想,等我老的时候,我也会给我的孙辈们讲风车的故事,不知道孩子们还能不能理解我说的风车是什么样子。
   一架老风车,差不多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它的故事却始终在我们的心中,温暖着,记录着曾经的时光。
  

共 28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富有故事性,读之有味。风车是催火的工具,作者的奶奶这边都是使用风箱,只有姥姥这边的亲戚使用风车。“我”家的风车是妈妈的陪嫁物,自然成了一个稀罕物,引来别人围观,妈妈总是自豪地说市场上买不到的,是娘家弟弟做的。“我”在农村长大,从小学会做些力能所及的事情,像烧火这种事刚学会走路就会干了,既帮了大人,又满足了自己玩火和转风车的好奇心。为什么只有姥姥这边的人使用风车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那是抗日时期,附近一些有志青年都参加八路抗日了,附近一个八路军回来探亲,被汉奸发现出卖了。这个八路一直被一队鬼子撵着追。最后跑到“我”太姥姥村里,一头扎进太姥姥家的工匠棚。鬼子已破门而入,八路军正要拼命之时,被机灵的太姥姥说是自己的儿子,保住了八路军的命。这个八路军逃跑途中腿上摔伤了,也不敢回家,太姥姥就留下八路军疗伤。八路军同志在外面走南闯北,见过世面,手也巧,有事没事就跟姥爷们一起干木匠活。不知是不是八路军同志在外面见过风车,画下一个图纸,最后姥爷几个就琢磨出风车这个玩意。一试,还非常好用。李家是大户,学做木工的人也多,这个风车也就在李姓家族里面传开来了。太姥姥寿活97,办葬礼的时候,八路军同志带着子孙前来吊唁。并当众告诫儿孙要永远记住李家恩德。上世纪90年代后,板材家具大行其道,木匠这个行业也就随着时代落幕了。到了“我”的表兄弟这一代已经没有一个是从事木匠这行了。人口也变少,加上为了环保,农村这几年大烧秸秆和煤炭,无论是风箱还是风车都没有了用武之地。“我”只有每年去农村姨家舅家拜年时,才有幸见一回久违的风车。等“我”年老了,与孙辈们讲风车的故事,不知孩子们是否能理解风车是个什么样子。文章语言质朴灵动,表达流畅,如行云流水。层次清晰,段落分明,过渡自然,巧妙贴切。文末的议论抒情自然简洁,文尽意远。文章富有故事性,富有真情实感,读来扣人心弦,为之动容。令人不得不佩服这位太姥姥是位大义、勇敢、智慧、善良的女人。为这位太姥姥点赞!八路军战士也不错,为人民流血流汗,是位懂感恩的好人。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2-05-31 06:29:16
  在读此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以为风车就是扇稻谷瘪谷之用,原来还是催火工具。长见识了!天方老师的文章写得好,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并富于故事性,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为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谨祝创编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6:41:46
  感谢湘莉老师精彩细致的编辑,姥姥走的早,太姥姥对于我的母亲给了妈妈一样的呵护,对于我们后辈更是关怀备至。弥补了我亲情的一些缺憾,故事中的从鬼子手里救人,认干妈,对话中的“衣服四个兜”,风车只流传于李家及李家亲属之间,事实确实如此!感谢辛苦编辑,祝夏琪!
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2-05-31 07:46:55
  长见识了,还有专门加大火力的风车,可省力多了,还引出这么多动人感人的故事情节,我们这里一般就用吹火筒,用嘴贴着打通竹节的竹筒,对着火一阵猛吹,星星之火,瞬间也可以燃旺。好文笔,好文章,向老师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6:46:31
  感谢老师留墨,南方一般都是单独灶台,我也在影视剧见过竹筒炊火,而北方都是灶台连着炕,烧火,取暖两用,正如文中所说,我问这里也只有姥姥这边一脉才用风车,其余都是用风箱,祝夏琪!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2-05-31 10:24:43
  小时候见过催火用的风箱,用手拉动的,也是农村最常见的一种鼓风机。天方老师笔下的风车却是用手摇动的鼓风机、并不常见,和风箱相比省力又方便。风车的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太姥姥在危难之际,挽救了一位八路军战士的生命,彰显了太姥姥勇敢、善良、机智的优良品质,向太姥姥致敬!这篇文章语言细腻,情感真挚,描写生动、人物形象鲜活,非常精彩的一篇文章。拜读老师佳作,大赞!问好天方老师,遥祝初夏快乐!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6:55:55
  感谢如菊老师美评,写文之前,我特意又问了母亲和舅舅风车来历,为什么只在李家这一脉流行,可是时间太过久远,他们回答也是模棱两可,所以文中我也猜测是王同志走南闯北见识过风车,或者在大城市见过电动鼓风机改造成手工版。太姥姥对我们很好,对母亲而言是代替了母爱,对我们则更是疼爱!祝老师夏琪!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2-05-31 12:44:24
  天方老师好文笔,太姥姥在你的笔下形象鲜活而饱满,让人敬仰,感动不已!太姥姥在八路军走投无路之时,机智勇敢地保全了八路军王同志的性命,王同志认太姥姥为干妈,他还把风车画在图纸上,大伙琢磨怎么制作风车,终于姥爷几个做出来易操作很实用的风车。这种风车后来成为姥姥家嫁出门的姑娘必陪的嫁妆。真是羡煞旁人,因为这是姥姥家的智慧产物,市场上无售。作者还具体描述了风车的操作方法,很简单很实用,童年时的“我”对风车很感兴趣,操作起来驾轻就熟。此文故事性强,写得很有韵味,很引人入胜,启人共鸣。在那并不太平的时代,太姥姥以个人卓绝的智慧、非凡的胆识、灵活的方法,从敌人的枪口下救下八路学,这真是奇迹,太姥姥的人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八路军王同志带着满满的感恩之心与妈妈的娘家人一直走动着,让人觉出这就是人间最厚重的温暖和幸福,因为往事,珍惜之悄铭于心底。风车,让记忆与情感一同丰满而斑斓。大赞才思,问候天方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7:03:07
  谢谢罗老师美评,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风车也确实是只有李家这一脉才有的智慧产物,全国这么大,我不敢说独创,但我在别处还真没看到过。风箱用起来煤火忽明忽暗,这风车就是一股子劲,风要大可大,要小可小,是无级变速版的鼓风机,哈哈!
5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2-05-31 12:51:17
  欣赏好友美文,写的很感人!过去的风车我们这代入没有看过,学古董知识了,姥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重的当年的那台风车,学习欣赏!祝贺老师夏季吉祥!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7:09:19
  感谢创想老师留评,风车在我们当地确实我只见过李家一脉在用,风箱倒是别家常备之物,和更多的老物件一样,这些都正在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里,带走几代人的记忆,祝老师夏琪!
6 楼        文友:枫桦        2022-05-31 14:29:14
  太姥的举动太完美,风车的出发点非常的高。文章的生活气息非常的浓郁,文字很成熟,拜读好文!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7:13:08
  感谢枫桦老师留评,风车和太姥姥救人都是真实的故事,我的姥姥走得早,太姥姥取代了姥姥的角色,对待母亲,对待我们,老太太一生健康,97岁无疾而终,也算福报!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5-31 15:39:38
  一个风车,一个老物件,将时光的风吹到了我们的身边。作者的怀旧情绪,对岁月的感悟,都令我们看了耳目一新。我们这里有风箱,也叫“风匣”,我喜欢这个名字,风好像是被装在匣子里,有着魔力,用不完的风。后来用风鼓子,节省了了人力,但那种拉风箱的浪漫却消失了。文章插叙了战争时期的故事,很厚重。
怀才抱器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7:23:12
  感谢怀才老师留墨,我们这里实际跟风箱叫“风琴”,也有叫“风匣”的。大概农村人音乐太过匮乏,就把这呱嗒,呱嗒,呱哒哒的声音当成音乐来听。让苦涩的生活也能唱出欢快的歌!
8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5-31 16:00:07
  我从小最喜欢玩玩具风车,但没弄过真正的风车。文章中,也时常用“风车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这样的歇后语,非常有趣。这篇有关风车的内容,叙述细腻,详略得当,语言丰富,且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令人感慨。拜读学习了!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17:28:01
  感谢小溪老师半忙之中留评。你说的风车我知道,就是箭杆一分两半,两端糊上四方纸片,在用一根铁钉穿在竹竿上,小孩手持迎风一跑,就呼呼啦啦转起来的风车。小时候我们也经常玩!
9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2-05-31 19:34:18
  风车,真是八路军的智慧 。农村人的一代乡愁 , 写的好啊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21:51:01
  感谢鸿雁老师留墨,具体他是见过其他地方有风车,还是受了怎样的启发,已不可拷。说乡愁非常对呀啊,远离故土20年,又近半年没回家了,各种情景在脑袋里过电影。祝老师夏琪!
10 楼        文友:白玄        2022-05-31 20:31:42
  构思巧妙,选材典型,故事感人,寓意深刻。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5-31 21:52:18
  真实的故事,信手拈来,组织一下语言即可,感谢白玄老师留评,祝一切安好!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