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唤雨,你不行;呼风,你可以(随笔)
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呼风唤雨的神奇人物。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具有魔幻色彩的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以非现实的夸张的虚构为能事的。在这种文学作品中,像孙悟空、姜子牙等呼风唤雨的神奇人物层出不穷,人们对此己习以为常。
然而,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史实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如诸葛亮、公孙胜等呼风唤雨的人物,由此产生了对具有这种神奇力量的人的顶礼膜拜般的神秘感。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呼风”和“唤雨”这两种技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古人认为,有风必有雨,有雨必有风。因此,“呼风”和“唤雨”这两者,便让古人生拉硬拽地扯到了一起。
其实,在大自然的种种天气现象中,有时候有风不一定有雨,有雨也未必有风。把“呼风”和“唤雨”扯在一起,反映的就是古人对天象认识中的某种偏颇。
“呼风”和“唤雨”,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先说“唤雨”吧!在大旱之年,人们急切盼望着下雨,于是在民间,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求雨”仪式。在“求雨”的过程中,游方道士口中念念有词,念的是什么,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未必晓得。显然,凭这种仪式,要想“唤”来雨,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也有例外。就是在“求雨”的当天或以后若干天,真的就下起了雨。这与其说是游方道士“唤雨”的功劳,倒不如说是他们对“机缘”把握得好。我们都知道“久旱逢甘霖”这个道理,这样的“机缘”恰恰被他们赶上了。“瞎猫逮住了死耗子”,此之谓也。
不要说民间的凡夫俗子,就是诸葛亮、公孙胜这些神人再世,除了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机缘巧合”外,也未必能“唤”得雨来。在科学的领域,根本找不出对于“唤雨”的任何解释。
“唤雨”不行,“呼风”却可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是“借”来了东风吗?至于他在“借东风”的过程中,有没有像游方道士在“求雨”的仪式上念念有词,那几乎是可以确定无疑的。
文学作品是允许虚构的,用诸葛亮“借东风”来作为“呼风”有可能的证据,多少缺乏一点说服力。那我们就借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加以佐证吧!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闷热的时候,对着空中大叫几声,那风马上就来了。丝丝缕缕的风,使人顿感清凉。这不是“呼风”又是什么?看来“呼风”也不是诸葛亮辈的专利。
这种“呼风”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来解释。物理学中对风的形成是如此解释的: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只要让处于沉滞状态的空气“流动”起来,就能形成风。
要使空气“流动”起来,最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人工或机械摇扇的方法来促使空气流动。我们平时摇扇子或开电风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被称为神人的诸葛亮,看来是深谙这其中的道理的。要不然他在“借东风”时,为什么要手摇一柄鹅毛扇呢?
另一种是通过喊叫来促使空气流动,所谓“呼风”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喊叫是如何促使空气流动的呢?我们一般注意到的是喊叫时发出的声音,却对喊叫时发生的气流的涌出有所忽略。正是喊叫时产生的強大气流的输出,带动了周边的空气,使得空气流动起来,风自然也就被“呼”来了。
这便是“呼风”中包含着的科学道理。
知道这一点,对于我们克服对古人的迷信,增强对科学的自信心,是不无禆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