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穿透岁月的声音(散文)
有些声音,没有优美的旋律,没有固定的音符,却串起了一个时代进步的回音,也唱响了一个新时代的崛起。这些声音,终究遗落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唯有有过经历的人,才会想起,念起。
小时侯,最先感到神奇的声音应该来源于一个小型半导体收音机,这还是当年在外地工作的叔父带回家的。一个巴掌大的长方体黑壳子,侧面安装几个按钮,有个开关,有个调台的,随着按扭的旋转,指示广播电台的红线也跟着变换位置,还有一个可以升缩的天线。打开开关,可以听新闻,音乐,评书等等。有时侯,一句“您现在收听的是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我便知道这是我们甘肃人的频道。节目似乎有周定的次序,依次往下按步骤进行,当然,转动旋纽,还会有不同的频道继续播报。
收音机上我最喜欢听到的声音便是评书连播,评书上将静态的文字说得有声有色,将一本没有生命的小说用声音演绎得活灵活现。但是评书连播每天都是同一时间,如果那一天因为有事耽搁,是没有办法回放的,只能留下错过的遗憾。每次评书连播节目结束,主持人都会柔美地送上一句“今天的评书连播到此结束,感谢您的收听,明天同一时间再见。”这是我听过的最失望的声音,但又能怎么样呢?只能耐心等待。不过,有时也能听到欢快的歌曲,时不时还会跟着哼上几句。
从收音机接受的外界信息很有局限性,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让人总会生发出无穷的想象。而且你爱听的评书,其他人也不见得喜欢,况且声音不大,只能一两个人可用。这时侯,电影走进了乡下,一听到村里大喇叭上响起今晚放影《小兵张嘎》,兴奋得连头发都竖了起来。于是,闹腾母亲,带上小凳,直奔村部的电影院而去。若是我们未到,电影的声音先来,恨不得脚下生风,不问母亲是否跟得上,拉上母亲就是一阵狂奔。待到进入院内,小凳子已占满了最中间的位置,不过靠边坐着还行,有时侯,用架子车载着奶奶也去,她是小脚,走路不便。有个架子车,我们坐车把上看也成。那时侯看电影,没有人维持秩序,露天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头,有时会吵闹,但当看到动情处,便会安静许多,偶尔还会传来啜泣声。犹记得,有一部叫做《梅岭星火》的电影,里面演到陈毅同志由于被困梅岭,在花开时节,与自己的白马做别时,白马的一声长嘶,瞬间让我泪流满面,这声马叫,似乎伴随了我很多年。放影结束后,字幕上出现“再见”时,我们就该踏着月色回家了,不过,“明晚放影《少林寺》”的声音又会传入耳中,让人心中多了一阵狂喜,连晚上做梦也是带着香甜。为了能看上电影,让白天的时间挤得满满的。我明白,只有帮母亲干完当天所有的农活,才会有机会去享受这顿文化大餐。
后来家中买了电视机,十二寸大的黑白电视既有图像又有声音,好心情顿时放大了几千倍。那时的电视需要一个天线,用中粗铝线自己做成一个s形的模样,然后置于高杆之上,又被固定在院子的某个角落,只有旋转成合适的方向,才能有图像和声音。电视台实在有限,每转动一下旋纽,才能切换到下一个频道。每天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守在电视机前,喜怒哀乐跟着剧情而丰富多彩。奶奶年龄大些,有些不明白的情节我们给她解释着,母亲是一边拉鞋底一边看电视的,可以多用的是耳朵而已。电视不停,我们不睡,电视停了,我们也不想睡。犹记得,那时侯的电视节目比较单一,一般是在下午六点左右演动画片,记忆里似乎只有《唐老鸭和米老鼠》和《蓝精灵》而已。而最爱看的电视剧是《霍元甲》,《陈真》还有《封神榜》,就连那些插曲,现在传入耳中,也是非常亲切和熟悉。
那时侯电视节目不能随心所欲地看,只能任由电视台的摆布。每天晚上,十点节目准时结束,主持人会有一句“今天的节目到此全部结束,再见!”,随后,电视上就剩两字“再见”,接下来就是没有任何图像的白屏闪动,并且发出嗡嗡的吵声。可我还在电视剧的情节里陶醉,不想就这么睡去,总以为“再见”不是别过,毕竟还有机会,忽略了再的存在,只是把重点放在了见。不管我多么渴望节目能够继续,即使是我最不喜欢看的新闻,但终究一段时间的等待只是被辜负。于是,把所有的埋怨放在了节目主持人身上,心想如果没有她的存在,也没人说再见了。后来,我才明白,这是由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电视台是怕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已。一直很羡慕那些能够上电视的人,羡慕他们的生活,羡慕他们的声音,即便只是一个配角而已。而现在,一不小心,便会成为别人镜头下的陪衬,担心外加一些胆怯,总害怕,还将自己没有包装过的面孔和语言就会形成别人的感受,短短几十年,社会变化如此之大,不得不让人感叹。
电视声音成为习以为常时,生活中又走来了录音机。录音机比起收音机,可谓是攀了几层楼的高度,最喜欢的功能就是可以播放想听就听的歌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如果路过谁家,顺耳听到磁带中的秦腔或者优美的歌曲时,总会心生许多向往。于是,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好好读书,等挣到钱了先买一台录音机,也可以显示一下我们家的势力。
一九九六年底,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我花了一个多月工资买来的,那时一月工资只有三百五十元,而录音机花掉我四百元。只要钱能买来一家人的快乐,那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年底,家中大搞卫生时有喜欢的歌曲陪伴,厨房里蒸馍切菜时有优美的旋律在侧,再辛苦的脚步也会变得轻快许多。奶奶喜欢听秦腔,那么就买秦腔磁带,母亲喜欢听《北京的金山上》,那么就去找,我们喜欢听《渴望》主题曲,还有《黄土高坡》,也可以买到。不过,录音机有了,这买磁带得花一笔钱,虽然一盒磁带两块钱,那也得我斟酌半天,是不是对它的渴望已经达到了极限。
后来,充斥生活的各类声音挤进了我们的生活,有VCD,有家庭影院,这些走在时代前列的音乐陪伴了我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买到的时候只是眼前的白月光,然后又将此化为努力的方向,一旦真正到手了,便会让幸福全部包裹,不知那些年的幸福为何竟是如此简单。
如今,一路陪伴走过的收音机,电影,老旧的电视机,录音机,VCD,家庭影院似乎都成了历史的印记,传承下来的,不再是昔日的面孔,而是以崭新的姿态和更健全的功能普及在每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短短数十年,出现了网络以后,电子产品发展成了电脑的地盘,手机的天下,不知以后的以后,等待我们的又将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