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宗圣祠觅踪(随笔)
宗圣祠觅踪
宗圣祠,顾名思义,这是一座家族祠堂。我屡次到访过的祠堂,门当之上都是“李氏宗祠”或“丁氏宗祠”等等,均以姓氏名祠,今天所见却为首次,感觉到了不同寻常。
壬寅年暮春时节,乍暖还寒,我随江西铅山县文联作协组织会员来到湖坊镇上港村曾家自然村釆风。在村边迎接我们的是曾跃进、曾先进兄弟俩,他们热情地一边陪同往前走,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当地的繁荣景象。来到村内一座外观设计奇特,造型精美古朴的建筑前,文友们被门首竖立的石刻繁体“宗圣祠”描金大字吸引伫立观看。
祠堂正门青砖黛瓦,封火墙石木结构,呈长方形,门首有四根门当,其中间两根较完整,左右两侧的门当风化三分之二,不似虹桥乡森源叶氏宗祠,其门当是破“四旧”时被人为破坏。但大门外的户对却早没踪影,因户对是石鼓形,其上雕刻龙头或狮头被当作迷信物,也许是那个特殊时代被搬迁处理。
现有门当之间的三种石刻图型,因限于学识,只知三种不同类型的图案,分别象征“福寿绵延、笔锭如意、读书致仕”。但考古、古玩鉴定收藏家刘军老师,却能以准确度较高而生动地诠释说:“中间寓言是‘双福捧寿’,左边是‘定当如意’,右边是‘妙笔文章’的意思”。并注解道:“笔与锭,谐音为必定,合起来就是‘必定高中’,而四根门当,却寓意着‘四季常青’。”
祠堂平时是关闭的,并有专人管理,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或有人参观才开门。姚增华主席善于发现美,尤其是那接地气乡土味浓郁的美文,常会拨动读者的心弦,他提出在大门前合个影。我们一行人展示红布白字“沿途悦读快乐出发”的横幅,怀揣着愉快的心情,让“星火鹅湖驿站”的旗帜随心飘逸。当我拍下这张合影照后,文友们在曾氏兄弟的引导下,步入气势雄厚的祠堂瞻仰。
置身于祠堂内,总觉得宗圣祠与众多的宗祠不同,大门内本应是戏台,现在却是两侧厢房。中段宽敞的祠院仅剩后殿,中堂设置供奉祖先位牌,天地国亲师位,香案上有“三省堂”匾额,堂号十分醒目。殿堂外两侧有两只大号旗杆礅,这种类型的石礅,曾经在横峰县赭亭山下李家村,见到过东汉赭亭侯李恂侯爷府邸门前的旗杆石礅,与其相同似曾相识。左边一只礅侧,刻录有三行竖写文字,光这几个文字就让人怦然心动。“曾国”两字尚可看清,下一个字风化模糊,似乎依稀像草字头,整字却难以辩认;中间恩科×弍五名;左边×××江西字迹。还有那些码放整齐,历经时代风雨变迁,遗存十多个方、圆型的殿柱石和一口罕见的莲花圆型石水池,池内装满了清水,水面映衬出祠堂的过往和雄壮霸气。看着它们浑身斑驳附有岁月青苔的色泽,仿佛正在诉说着当年曾经的风光和辉煌。
曾跃进先生高兴地说:“我们曾村的祖先,早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就迁徙到此。这座祠堂在清代整修过一次,民国时期中殿倾塌拆除。建国后,村民将戏台拆散改造,并进行局部维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又一次将后殿改装成谷仓,直至“改革开放”后才恢复现状。
从祠堂出来,回首祠院,意犹未尽。我随曾先进先生到他家去,因他珍藏着一套家谱,我迫不及待先睹为快。映入眼帘的是一只深红色的木匣子,里面首页敕封宗圣族谱,武城曾氏谱源,源姒氏封国于郑,始祖曲烈公,至春秋时期宋襄公六年甲午七月为莒灭。世子巫遂奔鲁去郑之邑为曾,有尧舜气象封号,己未年九月十四日葬南成山。宗圣开派者非敢故,出臆见正以见我族敬谨恪守之意也。分一派、二派、三派、四派、五派;为参、元、西、钦、寻,既奉莱芜侯配宗圣而武城家廟亦仿学宫定制建廟另祭。
谱中竟然机缘巧合文正公遗奏:公讳国藩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道光甲午科举人戊戍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朝考阅卷大臣、国子监学正学録阅卷大臣咸丰辛亥,恩科顺天武乡试校射大臣稽查中书科事务,钦命督办湖南团练江南安徽江西闽浙湖北四川军务,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直隶河南山东七省军务;钦差阅兵大臣历署,大子少保,赏戴花翖,赏戴双眼花翖,紫禁城骑马,钦差南洋通商大臣两锡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赏银三千两治丧,赐卹赐祭一壇,勅建专祠人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特旨予谥文正,追赠大傅,诰授光禄大夫。臣曾国藩奏为,天恩未报,臣病垂危伏枕哀鸣仰祈。从这篇奏章可以看出,足以佐证曾家村的时代背景和与曾国藩的历史渊源。
旧谱自宗圣十五代孙,汉关内侯授公不事新室携族南迁,唐御史大夫庆公生二子,长伟次骈分东南两宗,伟任知州徙楚即前请翰转南宗房。先祖注瀛公与南宗雪台公,汇核详明考真截伪,为大宗统属海内曾氏于斯,固责有攸归,况我族家史更異齐民适蒙。吉阳老屋八景,其地在吉安府古吉阳乡十五代,据公自山东徙此遂为望族。先派,莱芜侯章服像,前派,宗圣章服图。
丁智主席爱好古籍研究多年,颇具心得体会,故而撰有《千年古县—铅山》一书出版问世。他对此族谱,仅翻阅一会,很快就找到有关七十四裔孙宪松,于二零零零年重修族谱序。其中高祖奎公生敏清,敏清生会荣。会荣公为人英奇特出,才智过人,于明正统丙寅年间,徙居铅山三十九都(现划归弋阳县)前,不数载,闽人骚乱,公值流离,偕师复游湖坊,抵龟潭,观高畬岭五马山发脉,灵奇七里,山环水绕,土厚风醇,加之大源葛溪之环绕,黄马官圳之朝宗,正是前迎后拥,于是披荆辟地,筑室而居,直至四世,族始振兴繁荣,厥后儿孙昌盛,振其家声,为匡村始迁之祖,遂为开拓铅邑匡村之族。
暮春里的上港曾家村,其前身即为匡村,背靠有千年古樟庇佑,且被浓荫笼罩,陈坊河水源源不断、潺潺流淌,不急不缓。我们迎着柔和的春风,欣赏波光粼粼的河流。站立在古樟树下,极目远眺,隔河的龟山绚丽烂漫,山下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满目氤氲,令人羡慕这美丽水乡带来的惬意。
曾先生手指对面山峰感慨道:“民国初期战乱不断,龟山居高临下,是军事战略要地,为修筑防御工事,军士们在山腰腹地施工,无意中挖断了龙脉,幸运是山下不远的陈坊河流,为曾家村避开这场灾祸。一百年以来,保佑着湖坊上港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聆听着曾经的过往和奇闻轶事……我想,虽然未领略到春、夏、秋、冬季节里曾家村的韵味,但我已体验到这里春夏之交的神韵和风采。
从祠堂旗杆礅上的文字,到曾氏族谱的逸闻趣事,不难看出曾氏宗族传奇的历史背景。两者之间的联想就不难推测石墩刻录“曾国”两字的真实内涵,如何才能确认,还有待学者专家进一步考察。
置身宗圣祠觅踪,仿佛步入佛门圣地,让我们凡夫俗子也顿时庄重肃穆起来,为采风之旅平添了几分色彩更增添了几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