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缱绻的鸢尾花(散文)
一
仔细观察鸢尾花,会发现,它的花容是与众不同的。我喜欢把花儿的样子拟人化,端详入情,觉得它缱绻缠绵,给人以柔情娇态。这种美,令人生出忧郁,博取了人们的怜爱,甚至是怜悯。
在我的心中,怜悯是等于佛家所说的慈悲情怀的,看到可怜兮兮的人或事,心尖被针挑了一下一样,微微作痛。看鸢尾花也有同感。
鸢尾花是六瓣吗?其实,鸢尾花是三瓣三萼构成。三瓣捧着花蕊子房,外围有三朵萼片,簇拥着。我觉得,“造花主”在鸢尾花上是动了一番心思的,那花瓣儿蜷曲生情,极尽包裹之意,用心捧着花蕊,连看一眼都要斜着头,顺着瓣儿的缝隙去看。外围的花萼也学着瓣儿的样子,簇拥着,环抱着,还极像蝴蝶舞,翩翩弄风情,缱绻的模样,令人生出柔柔的情意,这与人间的幸福又多么相像!
鸢尾花的样子是缱绻的,给人缠绵无度的观感,可她的名字里带着一股雄气。因这种花儿的叶片其形酷似猛禽“鸢”之尾而得名,鸢飞翔时,其尾舒展,极似一柄羽扇,但很柔软,于是又让人联想到蝴蝶,故鸢尾花又名“蓝蝴蝶”、“紫蝴蝶”。在胶东半岛的花坛里、篱园边,山脚处,都有她的影子。她被春风演绎出特别的颜色,最受人们喜欢。所谓的正统花色,大都是红粉为主,什么红如血,粉似霞,黄若金,白比雪,难免俗气了一点,构不成五彩缤纷,因为少了庄重之色。而鸢尾花以其独特的蔚蓝和鲜紫,让人的眼界生出刺激和尊贵的观感。我常常想,北京的紫禁城在万般色彩里,独取一个“紫”字,除了隐含着“紫气东来”的华夏图腾崇拜外,应该还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高贵与尊尚吧。在所有的玫瑰色系里,蓝色最为珍贵,有“蓝色妖姬”之誉,人们也把这个称呼给了鸢尾花,可见其喜爱之情,无以复加。
我特别喜欢阮籍《咏怀》诗里的情调:“念我平居时,郁然思妖姬。”妖姬是美女的意思,诗人“郁然”而思,很有意思,或许美的东西都会显出忧郁之色,美又有了一些共性。
二
对于蓝色和紫色,我一直有着特别的关注。曾经研究过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个句子: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读书时一再琢磨灵魂的颜色,尤其是“紫色”意味着什么?百思不得其解。被鸢尾花色提醒了,我觉得这里的“紫色”就是一种极其尊贵的意思。当然,这种颜色也令人缱绻缠绵,难舍难分,愿将保姆的灵魂附身,和着诗人的赞美诗一起长存。如果这样去理解,那是多么精彩的文学鉴赏啊。我教书时,曾把紫色解释为“忧郁之色”,应该是一种表象的解读。
不能否定鸢尾花色的忧伤意味。我觉得忧伤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厌弃的颜色。这让我回想起母亲种植鸢尾花的事来。老家屋后是一个园子,四周插了篱笆,可那些鸡仔还是喜欢从篱笆缝隙把头伸进去啄菜蔬,母亲就在每年的初春化冻时,用一根木棍在篱园边上插一些窟窿,撒上鸢尾花种子。
原先篱园边栽着很多的夹竹桃,缤纷多姿,母亲听说夹竹桃花有毒性,据说蛇的信子舐了花瓣,七步之内就迷失方向,母亲怕她的鸡啄食了夹竹桃花出现危险,就干脆全部清除,换成鸢尾花。果然,鸢尾花开一篱,鸡见了也不动心,看看就走了。我不知是什么道理,曾经觉得是那种花色太忧郁,不符合鸡觅食的心情吧。其实,鸢尾花的叶茎根也有毒性,食之可致腹泻,当然也可以入药,专治淤积不通之疾。少年时,根本不懂得“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乐一个钻天,扯上几朵,分与伙伴,见了女同学,就悄悄地在她们的辫子后插一朵,然后跑老远狂笑,让插花的女同学惊讶半天也不知为何。被发现了,也不会挨骂,有的还嫣然一笑,传递着善意的目光。忧郁的花,在快乐的孩子面前,立即失去了忧伤的色彩。
在孩子们心中,每一种花色都是欢喜的颜色,哪里还分是什么冷暖色调,分出愉悦和忧郁之色。花是来启迪童心的尤物,好看就行。
鸢尾花样子如蝴蝶,是最易让人入梦的花。用手抚摸,花瓣有一种鸟雀羽毛的质感,柔软温润,是众花之中最具柔情的花感。鸢尾花最具观赏性。微风轻抚,惹得蓝色紫色的蝴蝶,翩然起舞,不必乐起,就进入了舞蹈的状态。袅娜蹁跹,娇柔可爱,令人冲动,有低首唇吻的欲望。当然,鸢尾花也容易招蜂引蝶,最曼妙的是各色蝴蝶与之共舞,为花为蝶两翩翩,那简直是梦境重现,“梦比蒙庄更契禅”(清邹一桂题画句)。禅心柔婉,一朵鸢尾可喻。据说,庄周蝶梦,是在一片茵草处求得,我不知是否草地上也有鸢尾花。亦真亦幻的梦境,也属于缱绻多情的鸢尾花。
三
有时候朦胧觉得其好,并不知晓好处何在。2000年时,我在北京闲逛琉璃厂街,巡礼古董,见一纸扇,扇面画的是鸢尾花一束,不必做旧,黄缎般的扇面,绘着柔婉可人的鸢尾花,甚爱。明知并非古董,只是喜欢,便买下了。唯一的理由可能就是我想起母亲曾叫鸢尾花是“扇子花”,其状如扇子打开,不过不是180度。母亲叫它扇子花,可能是看重它的风情吧。尤其是扇面画末尾处还题了大画家董其昌的句子:蝶解传花信,花能引蝶来。蝶疑双宿影,花作并头开。世间的花事,喜欢追求个吉祥如意,世间有并蹄莲,这鸢尾花和蝴蝶一起开,画家称其“并头开”,虚实相生,情调倍然。
鸢尾,无花时,其叶若兰,有一股清幽之气,兰生深谷,脱俗清雅,但兰花有些娇贵了,移栽于盆,享受着室居的清静,感觉高贵得有些不易近人了。而鸢尾花则不同,无需特别栽培,撒种生芽,不择沃土,贫瘠之地,篱园边角,它都可以茁壮生长。看似那花儿有些娇贵,还有点无力的样子,却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可以说是刚柔并济。于此说来,这鸢尾花既有王者之姿,禅者之韵,更有人间情调了。其叶卓卓,其花柔柔,在它的身上体现着丰富的美感。《红楼梦》里的探春曾作诗说,“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缱绻多情生夜色,引来明月与相照,如此缠绵之意,也动嫦娥心。
读《美学教程》,我特别注意了心境与美学表现的关系,认识了大画家梵高的《鸢尾花》。这幅画是梵高离世前一年住院时的作品,整个画面,色彩比对显目,以他一贯张扬鲜亮的黄色作为远景色,以湛蓝的近景色为表现重点,花色虽冷,但异常宁静而平和,这种美虽显得缱绻无力,但骨子里透着十分的张力,这种张力隐含着挣扎、不甘,甚至还有冲动,这是灵魂的大写意和寄托。梵高谈及创作这幅作品曾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学习过程”,从审美评价看,毋宁说是一种美丽心境的展现过程。梵高被称为世界画坛上一个“最懂得色彩的人”,他选择用鸢尾花的蓝色诠释着自己的生命,想表现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有绚烂,有壮丽,更有悲伤和缱绻的交错情绪。
如果将梵高的两幅画联系起来看,可能我们的理解还会深刻。我发现,他以蓝色的鸢尾花色表现的是一种走向死亡的庄重,这种态度,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里,是独一无二的,他自己用蓝色给自己送别,这是一种怎样缱绻迷离的情感?他生命最后的奉献是《星夜》,他说,此时“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他将痛苦释放出来,缱绻地捧着自己的“星夜”,沿着他的死亡路线,让灵魂皈依。他用蓝色表现夜的黑,而且用一个漩涡式的星的夜空,把自己放进去,依偎着,缱绻着,从容着。梵高用缱绻的态度关照了死亡,让那些星星垂着眼泪。鸢尾花的蓝和星夜的蓝,是一脉相承的,表达的是画家绵长的人世间的缱绻依恋之情。
由缱绻至死,这是一种境界。我从作家雪小禅那里找到了答案:“缱绻到最后,连呼吸都是难的。”走向窒息,原来也可以这样美。
也有人评价这种着色是表现忧郁,我想,即使是忧郁,也是一种美感,而非病态,一种色系所表达的含义并非一成不变。真正的美是个性化的,如果说,上帝送给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我们梦想的温床吗?一样的道理,花儿将忧郁的颜色呈现于我们的目前,不就是告诉我们世界的颜色不单一吗?有时候,个性化的美,并不大众化,是藏在边缘上的。
四
我家楼下的花畦的四周全被鸢尾花占据了,每年的春夏之交,鸢尾花花姿缤纷,把个花畦打扮得摇曳多彩,就像一幅幅苏绣,镶着不同凡色的花边。傍晚,居民懒得走远,就守着花畦赏鸢尾,在柔风熏意里,即使无蝶飞来舞,那蓝紫相间的花瓣蝶自顾作舞,容不下外来的蝶了,有了鸢尾花,楼下的晚间似乎也有了澄净的禅意,邻居环畦而走,不惊不乍,自得自在,人在花前,越发缱绻起来,这样美好的时日,就像鸢尾弄花意,静默不语,不媚不远,将春夏的风弄得沉醉温润。蝶瓣并不将花苞包住,而是努力把一点点欢悦扩大化,作慢镜头的绽开状,在月色下,由欢畅趋于平静,演绎着幸福的韵味。
有时候依窗赏花,窗成了鸢尾花的框。颇得梵高作画的体验感。陌上的蝶从遥远赶来,和鸢尾花起舞缠绕,蝶儿若即若离地巡舞在鸢尾花的头上,怕惊动了什么似的,应该是一展翅会惊醒鸢尾花的蝶梦吧。蓝蓝的紫紫的忧伤,萦绕着我的眼,又似缠绕着我的指尖,该是在梳理着我的小小幸福吧。种下幸福的种子,每年守候着,静待绽与落。
缱绻是一个很缠绵的词儿,怎么解释呢?大约是一旦爱上,就想缠绕在一起的意思,不见了则去想,用神思去纠缠。最诗意最深情的缱绻是以特别的颜色和气味吸引着,不俗也不冶。缱绻不是张扬,但又要表现。我是觉得,太过张扬炫耀的东西,其内质都是无法支撑才如此的。它的花期不长,但给人的感觉永远是一种不着急的样子,这也是缱绻的含义。我就喜欢它这种不着急的样子——这是对时间的良好态度。我常常想,是谁在花畦栽植了那些鸢尾花,让我缱绻生情?又想,或许我喜欢这种人间的最美情调,鸢尾花就由鸟喙落籽,绽放于我的眼前。多情也笑我,为鸢尾花而痴情。
喜欢席慕蓉的诗句——把平静的幸福尽量延长。我愿依偎在鸢尾花缱绻的花容里。
风会记住一朵花的香。
我会记住一种花的缱绻情味。
2022年6月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