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扎佐膀哥蹄膀(散文) ——留在舌尖上的滋味念想
接省散文学会文友相邀,5月26日到扎佐膀哥朋来乐食品有限公司品鉴膀哥蹄膀。
我既不是“美食家”,也非世俗俚语所言的“吃货”,登品鉴大雅之堂,心里还是有些不安,怕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呀。
然一段留在年少时舌尖上的滋味记忆,却涌上了心头……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一天,我那开拖拉机的老舅要到扎佐运煤,叫我同去。到了扎佐地段,老舅把拖拉机停靠在一路口边,就带着我走进了快活林餐馆。我对老舅说:“舅舅今天给我打牙祭呀。”
老舅说:“中中,这快活林的蹄膀安逸得很,今天带你来吃吃,也让你快活快活下。”
那时贫穷,贪吃。但有大肉,就大块朵颐,哪有什么斯文讲究,实如饕餮者流,直吃得舔口舔嘴的。虽未细细品味,但究竟觉得与平时肉食不一样,要香得多,唇齿间留下的滋味,不时萦绕着。
几十年弹指挥间,转眼己成老来之人。对饮食也不甚讲究,吃得清淡,青菜萝卜豆腐之类足也。然文友相邀,到扎佐品鉴膀哥蹄膀,勾起了我舌尖上留下的滋味念想。欣然应诺,“感谢相邀,同去同去。”
26日下午,各路文友陆续到达扎佐膀哥朋来乐蹄膀店。文友们相见,谈笑风生,喜悦融融。江湖人称的“膀哥”,系扎佐蹄膀的第四代传人曹开银,偕其妻邬燕女士,热情相迎,盛情款待,文友们不胜欢喜。
品鉴会如期举行,主持人胡光胤先生介绍了扎佐蹄膀的历史渊源。
扎佐蹄膀历史悠久,始于元末明初,时逢天下战乱,相传一日,有军曹扎佐打尖,(即打发舌尖,仍吃饭之意)闯入百姓家中,强令为其造饭。几个兵痞,恣意蛮横,先是要人家为其烹饪猪肘子,忽又嚷着要主人家烧水煮醪糟(甜酒)。急切间主人不小心将滚烫的肘子一下子掉入翻滚的醪糟汤锅中,场面一度尴尬紧张。为免不测之灾,主人急中生智,称正在给客人烹制“特色”。便将猪肘子从醪糟汤锅中捞出沥干,又用清油炸至金黄,再用甑子蒸至溜熟。众食之,鲜香可口,肥而不腻,软糯筋道,回味悠长。一次偶然,创生一道美味佳肴。
历经数百年,到了清末民初,又经曹德元(家居水塘村大寨,今修文县阳明洞街道办事处程关村水塘组)。为谋生计,历尽艰辛,在从事厨子的职业生涯中,潜心研制。采用蜂蜜涂抹,微火烤化,用于跑皮下炸,其较甜酒酿者,更香更脆,更显金黄。再辅之以中药秘方,上甑烹蒸,尝之,其味更佳。香气馥郁,皮脆肉糯,瘦肉更筋道,砺骨更完整。家族亲邻尝之,皆赞不绝口。德元公遂将此术传于族亲子侄,至今已是第代了。今之曹开银,江湖人称膀哥者,既是第四代传人。
膀哥带我们参观加工烹饪车间,须得戴上头套,穿上鞋套,严格消毒杀菌后,方可进入加工车间。我观烹饪制作工艺、工序流程严谨复杂,遂问膀哥:“咋工序这么多,这等严谨复杂?”
膀哥回答说:“选食材,用料,煮、炸、烤、甑,还有十多种佐料,如冰塘、料酒、丁香、三奈、白扣、八角等等,各种工艺,秘制之法,岂可马虎。每道工序必须按技术指数标准遵守操作,祖法严谨,不可偷工减料。来的食客朋友,各消费者,讲究的是‘食不厌精’,那我们对应讲究的就是严守祖法,做事精道,才得滋味真。”
我闻言肃然起敬,一下子联想到民间传言的“填鸭”,仍是百年老店,老北京烤鸭食材制作过程中的喂养之术。方知百年饮食老店文化形成和坚守之不易!
“膀哥”曹开银,坚守百年祖法工艺之精神传承,“严守祖法,做事精道认真,才得滋味真”的饮食文化理念。实令我钦佩。难怪膀哥蹄膀香飘远播,朋友常来,销售业绩斐然,江湖上仍形成膀哥之名。并于2012年斩获“贵阳草根厨神大赛”火锅类20强第二名之美誉。
到了晚间,文友们围坐餐桌,品鉴鲜香可口的膀哥蹄膀,众口交誉。其汤亦香美,我身边文友杜天麟老师不断给我的碗里添汤,并言“这蹄膀酸菜汤味道鲜美,可以解酒。”我笑之称谢,并戏言道:“我没有喝醉,是杜老师被这汤的美味所醉了”。
杜老师笑道:“彼此彼此”。
欢声笑语,充盈其间。
遥想当年贫穷,与老舅一起,在扎佐吃蹄膀,只管大块朵颐,未细品尝。然舌尖口感,终有记忆相随。今者品鉴,已是“食不厌精”之境界了。极品美食,唇齿留香,舌尖上的滋味,念想悠悠。
人,也会为美食所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