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不枉一生唯痴书(赏析) ——浅析怀才抱器的精品散文《又为书痴》
读怀才抱器的精品散文《又为书痴》,领略了他一生痴迷读书的往事,心中有敬佩,更有话在喉,感慨很多。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了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倾情倾力,做了一辈子的“痴人”,哪怕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一个“痴”字,高度概括了他们不懈追求梦想的精神。世上总有痴情人,痴情于什么,不一而足,怀才抱器痴书,品位高,有诗意,我特别赞赏。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中“痴绝”二字,写尽了古人对繁华美丽的古徽州的心驰神往,这是对绮丽富庶之地的“痴”。曹操的《短歌行》中的“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求贤若渴之心,这是对人才望眼欲穿的“痴”。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方塘虽小,因深度足够,澄澈见底,所以让日光云影在水面徘徊不散,流连忘返,好一幅清丽的自然风光图。这种风物入眼,其情其态教人“痴”。
我相信,“痴”是一种境界,入境的人,往往是因痴迷而成器,成一段佳话。
今读怀才抱器的《又为书痴》,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诗句,尤其是“天光云影共徘徊”更是切中了文意,我觉得怀才老师与文字之间痴缠的意味即是“天光”与“云影”的耳鬓厮磨,沉迷其中,达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物我两忘的状态。如此热爱文字,痴迷读书,倾其一生不忘初心,这样的执着真的是陷于“痴”的境地了。该文写得掏心掏肺,读来感人至深,情难自抑,下面就此文作如下解读。
一、“痴”是柔情深种
该文叙述了作者从求学时代即爱书成痴,读初高中时,将母亲给的过年的压岁钱用来买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字字入心,一睹为快。在朋友那里借到一本《三国演义》,连读三遍仍醉在其中不能自拔,意犹未尽,还和小伙伴们在后院表演“桃园三结义”,开心至极。易卜生说“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当然从小种下了读书的种子,老年时收获的一定还是读书的快乐。作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诉读者,好好读书吧。多么好的愿望,不是口号发出,而是行动的启迪。
读大学时因家境困窘,宁愿步行奔波二十里,只为了省下一角钱的路费,用来购买鲁迅、艾芜的作品,还用绳索做了网兜,作为软体书架,置于床头,放弃了午休,伸手便可取来贪婪地品读,真是大呼过瘾。这番用心操作,狠狠地满足了对书狂热的需求。读书,让光阴有了丰满生动的故事,无论何时回忆,都得甜甜的味道。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温饱尚未解决,试问有几人能将仅有的几分钱几角钱用来买书?这是从骨子里爱书成痴的情感使然,是对精神世界的孜孜以求,灵魂可渐趋丰饶润泽。这种博大精深的积累和沉淀,为作者后来驾轻就熟地写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只做一件事,此生只爱一个人”,这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女士的座右铭,她是这样说的,也用一生的时光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而怀才老师也做到了这一点,爱读书,爱文字,痴心于墨韵,倾一世柔情,无怨无悔。
杜荀鹤诗曰,“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作者告诉我们的并非是自己读书故事多么有趣,而在于表达“寸功”积成“千丈”之力。看似捧书而已,却是一个人的毅力表现。作者一生履行了读书修身的信念,于是才无悔一生光阴。这是文章所透露出的最美主题。
二、“痴”是顿悟升华
作者读过太多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文字的熏陶濡染,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读雪小禅的“银碗盛雪”,她以最诗意浪漫的散文诠释着世界的唯美,营造着文学禅境,让怀才老师在空灵曼妙的氛围中尽享情趣雅趣,品味人生之况味,渐入静雅悠远之意境。
怀才老师品“用音乐煮文字”的丁立梅的作品,在款款柔美律动的文字间感受生活的美,岁月的暖心,就那样“和一杯月亮对饮”,不说悲凉,只谈静好;愉悦自己,快乐他人。
温婉从容的迟子建,她把文学的温暖给了她极冷的家乡漠河,怀才老师从她的文字中悟出:苦难可酿出醇厚芬芳的美酒,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著名的京派作家汪曾祺那里,怀才老师了解到花木虫鱼和人文的关系,明白了人间滋味,从此寄情山水,找到了浪漫的情调,在浪花、飞鸟、花影、蝶姿、云彩、禅院钟声里寻到了诗意的灵魂,安放于小字间,每一个字便是一朵绚烂的花在绽放,是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让心神停靠文学的港湾,让意念熨帖文字,连梦境都会散发墨香,这算是步入了“痴”的幽境了吧。
著书人的人格和情调,是书的灵魂,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可否定书对人的熏陶,又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书中的气质会蝶化为人的精神。书,对人的精神养成有着难以量化的意义。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人最快的成长途径是和著书的人做朋友,得陶冶,借功夫,染灵魂。这样的主题意义,就不是说教才能达到的效果。
三、“痴”是灵丹妙药
怀才老师近几年来疾病缠身,在煎熬中挣扎,在痛苦中无奈。为疾所困,该如何寻找出路?该如何疗伤?这是摆在怀才老师眼前的一个复杂而纠结的问题。他痛定思痛,决定一方面去医院就诊,另一方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忽略疾病,用强大的心理攻势击溃病魔。于是,他更加痴迷地投入文学,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每次去医院,他把书放置于床头柜上,让护士无处放药,护士怪他太重视书,而忽视了自己是病人。尽管如此,他依然如故,护士也习惯了,反而多了一份敬重与感佩,怀才老师在书中不断调整着心态,慢慢解开思想包袱,听护士的笑声清脆婉转,好似听到清风翻动书页的声响,心中的阴霾渐散去,心情愈发舒畅。
怀才老师读林清玄“在静心与关照中,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这样的禅意心语对怀才老师是极为受用的,他正需要这样的“关照”,需要在这样的“关照”中寻到“出路”。无疑,文学让人静心,禅意的文字是最好的关照,与墨韵共舞便是最诗意的出路。
作者还邀约众多作家齐聚他的精神驿站,跟他们一起畅谈人生,交流世界观,谈对真善美的理解,说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谈着谈着,怀才老师明白了:活着,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以全部的如火的热情弹奏一支高亢的命运交响曲。
苦难可打磨成诗,可织成锦裳,可垒成铁壁……这是一场自我救赎,不是与病魔直接打斗,而是采取迂回战术,以巧拨千斤,以心无旁骛的专注力、以如痴如醉的心念,驱病体伤痛于九霄云外,换来喜乐相随。这样的“痴”,岂非灵丹妙药?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一旦安逸了,一些曾经激越的作者在安逸和舒适的环境下,丧失掉了曾经的激情和敏捷,不再对人世有深刻的见解了,甚至有作家公开表示,不在痛苦中,已经写不出好的文字了。看来,文学是和苦难紧密联系的,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文学是在一片贫瘠之地上长出的一朵花。我想,用这个理论,完全可以解释怀才抱器老师为什么在文学创作上比一般作者走得更远一些了。
四、“痴”是少年归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说芸芸众生奔波于滚滚红尘,都是受名利心的驱使。“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说的也是同理,众人忙得晕头转向,为挣钱养家,为发财致富。总之,金钱、利益是绝大多数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之源。而怀才老师抛却了名利,在文字间游走,只是因为热爱文字,这样的纯粹,这样的率性,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尤其是退休后的四年中,怀才老师愈发痴迷于文字,在江山文学勤奋耕耘,文采斐然,让读者赏心悦目,涤荡灵魂。文字,是他的知音,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战胜疾病的武器。
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可读出他对家乡赤山爱得入骨,可读出他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可读出他对大海的深情,还能读出他对万物苍生的悲悯情怀。他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冷静分析中表现出从容的心态,对生命、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关照,有了禅意的深悟,没有埋怨与叹息,只有超脱与释然。这份豁达与乐观,是自然山川滋养了他的心胸,是源头活水给他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文思,是对文字“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痴”让他笔底生花,锦绣满篇。我们读到了怀才老师无比浪漫的情怀,伴随着浓郁的诗意跳跃而出,彰显出浩瀚的文思、卓绝的才情,那分明是少年归来才有的模样。
我冒昧地揣测一下怀才抱器老师的心理吧。当然也是因为我曾读了他的《得“半”之妙》,才有了深切的理解。人生的欲望和目标可能很多,如果单纯为了纯粹的身体之欲,不免狭隘了。最丰富的人生,一定是虚实相生的,那些精神的,往往比纯粹的物质性的东西更难得,所以,他志在必得。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世界观决定的。试想一下,过来是少年,是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的?唯有文学的方式,可以超越时空,少年的心态,少年的热情,不是财富么?所以,为这份回归而“痴”,也是最值当的。
五、“痴”是启人深省
怀才老师读书成“痴”,胸藏丘壑,满腹经纶,收获了从容自信。因为“痴”,才洞穿了世间百态,才参悟了人生玄机,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字绘形绘色地描摩景致,深入浅出地叙事说理,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在怀才老师的文中,我们还读出:生活本不易,且行且惜。
时值当下,我们从怀才老师的“痴”中是否也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若是学子,应对学习“痴”迷忘返,在学海畅游不倦,“痴”耕知识的原野,逐梦未来,期待的美好定然如你所愿。若是工作人员,当“痴”心奉献,只管奋斗,莫问前程,必将事业有成。若是退休赋闲,也可“痴”于某种才艺,久而久之,必将登临妙境。总之,文中的“痴”对所有人都有熏陶和启迪,让昏昏欲睡者猛醒,让砥砺前行者更具昂扬的斗志。“痴”是一种修行,是心念和行动的合二为一,所有不可为,因“痴”皆可为。
纵观全篇,字字灵动,句句肺腑,“痴”得深入人心,“痴”得洒脱朗逸,“痴”得可圈可点,“痴”得可赞可叹。怀才老师那份浓浓的书卷气,恰是“痴”的结果,这份气质脱离了俗,脱离了油腻味,俨然是一份别样的出众的存在。作者因“痴”活成了一束璀璨的光,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好文,读着读着我也痴迷其中了。
散文的力量在于树立一座标杆,给人以精神的指引。张爱玲说:“一个知己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我想,这面镜子更可以是一本书,怀才抱器老师就是把书视为知己,所以才“痴”情以对之,也正因此投射出他的人格美。
六、“痴”字一线串珠
“痴”是文脉,也是情感之路。作者构思独特,以“又为书痴”作题,能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又在文章开头点明原来作者是引用妻子的话作题,可谓妙语巧得,画龙点睛。在内容的安排上,详略得当,层次井然。从求学时代为书而“痴”,写到退休后的为书而“痴”,为文而狂,“痴”得不知今夕何夕,“狂”得可与名著中人物对话,可与大千世界万千生灵对语。“痴”心所至,一切都变得美轮美奂,一切都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
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但“形散”过甚,也往往会给人以凌乱之感,那就要有一条线,如绳串珠,提起则成串,放下则滚珠遍地。这是一种不同形态下的美。作者使用了“以情导线”,以“痴”的情感统摄痴书的故事,情感的线索轨迹,宛如草蛇灰线,隐约而不失严谨。
单纯的以故事来说“痴书”,还不足以生动,于是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对比、联想、衬托、前后照应等,使文章浑然一体,读来气韵流畅,且回味悠长。在修辞方面,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使句子灵动传神,文字摇曳生姿,佳句迭出,且蕴意深厚,启人遐思。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很真实,能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作者为书为文“痴”的境界让人心悦诚服,教人敬重景仰。
这些表现手法、修辞格,也是文章的珠玑,是闪烁在这条线索上的亮点,这就看出了作者的心机了,极力让这条线上的故事和表现点位充满很美的气象。因为他相信精彩华美也是感人动人的元素,也就苦用其心了。
七、以“痴”叙事生情
叙事方式,在散文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直接决定了散文素材的组织和巧构,也是一门学问。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作者是打破了叙事的时空顺序,将故事服务于“痴书”的情感经历。住院时,小柜上的药物换成了书本,痴迷到家。少年时,读书竟然真切入境,学着书中故事人物,重演自己的故事。求学时,步辇20里,只为购得廉价书。退休后,楼下的地下书店,成了他的书屋。走进江山写作,他每日读书,为文章注入更多的内涵。作者以故事来释“痴”,不空洞标榜,不站起说教,只用故事来穿起一条读书的线,一生为书痴,名副其实。可取的叙事方式,可以淡化说理和抒情,让读者走进叙事。怀才抱器老师对这种“片段式”的叙事方式的运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不见痕迹,最易入境,哪怕只是一句两句事实的交待,我们都可以身临其境,处于叙事的漩涡。
“痴”是一种柔情,对书,对人,对己,也是一种高度的修养。读怀才抱器老师的文章,可轻易入痴情,被痴情染。这是一种文学的妙境,难得!
附:被赏析原作网址——
【江山·耕耘】【东篱】又为书痴(散文)https://www.vsread.com/article-960236.html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网于2022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