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迟来的领悟(短文两篇)
《迟来的领悟》
时间已经验证有些廉价的感动、有些所谓的真情,根本不值得大书特写,因为岁月流逝的同时,时间早已自动帮我过虑掉了那些琐碎又毫无意义的人事,大脑远比文字诚实,令我刻骨铭心的人事反而不像我用笔墨记下的那么多。
生命中有些人的出现只是惊艳了某段时光或是某个瞬间,让我收获短暂的惊喜,而不可能让我终生拥有那份美好。有些人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向我献出一片赤诚,然后又淡出我的世界,都是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的结局。我不必怪自己未曾好好珍惜,因为那样显得一厢情愿;我也不必怪人心多变,因为那样显得我强人所难。所有的聚散离合无关人为因素,只是天意使然。我只需明白,那些人曾在我的生命中来过,给过我真真切切的温暖,让我在大半生的光阴中因为相信美好而始终保持基本的善良,这已经足够!
记得与怀念是两回事,怀念与想见又是两回事。记得某些人,未必是一种深情,只是大脑还有这个功能而已,怀念某些人也未必是深情,只是因为还记得那些人曾经的好而已,而想见才是实实在在的深情。然而生命值得你心心念念想见的,其实没有几个人。
有些人只适合怀念,是因为时间会告诉你见面徒添尴尬纯属多余。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事,曾经给过你温暖的人也许也在经历了世态炎凉后变得世故冷漠,当你再与其相逢,又怎能从那人的眼眸中找到曾经熟悉的纯朴与温情?
所以说,往事只能偶尔回味,不能太较真。
往后余生,善待自己,每天要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的内心回归宁静简单,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内耗。
《书为故人》
书为故人这四个字本来是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常常写在书籍的扉页上的,也用这四个字作为用户名在某些平台注册发表文章。
其实严格来说,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虫,这大半生也没看过太多书。所以我一度也汗颜,认为自己取名“书为故人”似乎有欺世盗名之嫌。
年少时没多少钱买正儿八经的书看,那时看得最多的是小人书,都是借来的,也曾看过不少琼瑶小说、武侠小说,杂志类闲书。直到十七岁那年才在书店买了《巴黎圣母院》和《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名著。
后来在广东打工期间买过一些古典诗词之类的书籍和成语词典、新华字典。
成家后几乎没有买过书了,直到那年离开老家的前几天,我才在县城书店买了几本国学书籍。
在异乡的这几年里,看得最多的还是当年从老家带出来的几本国学经典,后来又买了《红楼梦》《呻吟语》《庄子》《道德经》。
尴尬的是,这几年虽然在闲时没少看书,也对书中的金玉良言一度深以为然,但我还是没有真正领悟古圣贤的智慧,用明朝吕坤的话来形容我就是:读底的是圣人书,做底是俗人事。
这样的结果让我有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终究只是看书停留在字面上,不过是附庸风雅,未能真正领悟书中精髓,并践行古人的谆谆教诲。
书为故人,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经历这么多世事后,对于什么样的书才配称故人,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好书、高品质的书、经过千百年时间验证的好书才配称故人。只有真正干净而又极具大智慧的灵魂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书,像庄子正因为能甘愿做只乌龟曳尾涂中也不屑于攀附权贵,所以他写出的《庄子》才能令无数中外读者深深折服,他才能让无数读者像虔诚的信徒一样对他顶礼膜拜。
故人,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之过命之交,有时一个人终其一生也难遇知心故人,能成为一生故人的人也必定是灵魂干净、至情至性之人,而好书如果有了故人所带来的亲切与温馨,那么我们的灵魂就有了寄放之所。
所以说,书为故人这四个字,也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人生能有一故人,夫复何求?
虽然这俗世已难找令我灵魂震撼的故人,但我愿意从书中寻找那一份慰藉,以此化解活在这尘世中必须面对的沉闷无趣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