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刻在心里的老房子(散文)

精品 【八一】刻在心里的老房子(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2952.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71发表时间:2022-06-09 06:51:03

【八一】刻在心里的老房子(散文)
   人生五十余载,我有幸见过很多古城官邸,园林石窟,这些凝聚人类智慧的古老建筑,让人震撼和惊叹。但在我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始终珍藏着朴实无华,并给了我无私庇佑的老家房子。
   故乡的老房子,坐落在群山环抱的一块平地上,那里聚集着数十家人,寨子对面有一个似“馒头”样的小山包,山脚下流淌着清澈的小河。
   每到春天,莺歌燕舞,房前屋后的各种果树,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微风轻拂,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花瓣纷纷扬扬飘落一地。泥墙、青瓦和木门,牵着牛的孩童,扛着锄头的老农掩映在花海里,伴着袅袅盘旋上升的炊烟……这便是故乡最迷人的画卷。
   小时候,家是一间堂屋连着两间窄窄的木房。房顶呈“人”字型,薄薄的瓦片顺一沟倒一沟盖在房顶上,位于寨子中间。家乡人们称那房子叫“半头房”。恼人的风或调皮的猫,时常会把房顶的瓦片掀开,在屋里抬头就能看见天空,要是遇到下雨,屋内就淹着水,像打田一样。
   房子左下侧是猪牛圈,站在对面小山包上一看,那房子与圈构成了一个“7”字状。房前院坝中间铺有一块菱形大石板,石板周围有许多形状不一的小石块填充着。房子左边是三爷家的土墙房。三爷家的猪牛圈靠着他家房子,在右侧与我家的猪牛圈对着,家里院坝边是三爷家进出和放牛的通道。
   记得父亲曾经跟我们说过,过去老家寨子是赶集的地方,家门前有一条宽宽的街道。每到赶场天,这里热闹极了,儿时的他还在街上帮爷爷奶奶摆过摊,卖茶水和甜酒。后来,街道中间一家房子不慎失火,引燃了两旁的房子。火借着风势,瞬间将整个街上的房子化为灰烬,从此,乡场销声匿迹。
   房子没了,营生也没了。但一家人仍要活下去。爷爷奶奶拿出家里积蓄,购买木料,请来木工师傅帮忙,立起了小半栋木房。
   爷爷奶奶相继过世后,父母把三爷、么爷拉扯大,帮助两兄弟修建新房,娶妻成家。父母依旧和半大不小的几个子女居住在狭小的旧房里。房子空间太小,孩子们渐渐长大,全家人聚在一起时,感觉转身都困难。父母亲只好在离寨旁不远的地方,用自家耕地换了一坎空地,搭建猪舍,把猪牛圈搬了过去,然后买来木料,在原猪牛圈处添修了二层四间厢房。
  
   二
   几年后,三爷家六个孩子相继长大了,儿女们都不愿住在又矮又窄的土墙房里,吵着闹着要另修房子。三爷一想,现住的地方确实太窄,若是把家搬迁出去,那大哥家就宽敞一点。这样,也算是对大哥养育之恩的回报,可谓两全其美。
   三爷家搬走后,家里有了扩建房的空地,在外工作的大哥上赶忙上交了伐木建房申请,经林业部门核实我家情况后,同意在十多里外的山上伐木建房。说起建房子,不用说,砍树、抬树,受苦受累的是父亲。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山,中午饭都是由母亲做好送到山上,吃过饭后一点也不休息,又开始干活。他和寨里帮忙的人把大树砍倒,修掉树枝,按建房规格锯好后,再将其抬回家中。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劳作,紧连着原有老房的四间新木房又终于立了起来。
   不久,父亲请来瓦匠,在老家右侧山坡上,就地建了一座瓦窖。做瓦最苦的是踩瓦泥。在瓦窖旁挖一个土坑,夯实坑边和坑底,把挖来的黄泥土倒进坑里,拌上水,人赤着脚不停地踩,黄泥变成像糯米粑一样,才能做瓦。
   有一天,我学着父亲的样子跳到泥坑中,结果两只小脚陷进泥里,拔都拔不出来,父亲见状,赶忙把我抱出泥坑,对我说:“你真想帮忙,就好好吃饭,快快长大,有了力气才能踩瓦泥。”听了父亲的话,我恨不得变成孙悟空,吹一根毫毛,立马长大。
   瓦烧好了,父亲又带着一家人将瓦背回家,找来捡瓦师傅在新旧房顶上盖上了厚厚的青瓦。这下好了,下雨天一家人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八十年代中期,我们三兄弟相继参加了工作,家里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哥结婚后,家里添了人口。父母看到家里人多,房子不够住,就打算在房子前左侧的空地上再修一栋水泥结构的厢房,恰好与原有的木厢房配对,这样既实用又美观。同时,还准备修缮好正房门前和两边厢房前的石坎。那时交通不便,离最近的公路也有十五公里远,父亲就请寨里养马的人家帮忙驮运,把建房所需的水泥、沙子等物资运到家中。
   建房物资可用人挑马驮,可在寨子左边山上开挖出来砌石坎的石头,又大又重,咋运回家呢?这可把父亲难住了。
   看到父亲焦头烂额,无可奈何的样子,大嫂突发奇想,建议请他赶马车的大兄弟用马车来运。父亲仔细想了想,用手拍了一下脑门,高兴地说,这个主意可行。征得嫂子大兄弟同意后,父亲找人从公路边把马车抬到家中,然后从石山下修一条临时马路到家门口。这样,大块大块的坎石就运到了家中。半年后,一栋二层水泥厢房建起来了,院子石坎全是石匠用铁钻打磨平整的大块青石砌成。至此,我家四合院式的房子就基本形成了。
   那些年修建房子,不但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的外债,我们三兄弟工资低,家中又无经济来源,无力对家里房子进行后续维修。由于成年风雨侵蚀,房子外柱头,板壁,窗子等多处腐朽脱落,看上去破烂不堪。往室内一看,更是不堪入目,摆着的全是母亲、嫂子出嫁时,后家陪嫁的旧衣柜、旧碗柜、旧床什么的。看着让人心酸不已。
  
   三
   每次回到家里,父母抱怨说我们都外出工作了,在外有房子住,这家里老房可有可无,没人管了。过去,为了修这房子,我们吃尽了不少的苦头,如今老了,我们也没法子管它了。常言讲,三十年前看父母,三十年后看儿女,这房子朽烂成这样儿,乡邻们笑话的是你们啊。
   父母的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窝里,我深感羞愧。我知道,大哥孩子多,负担重,二嫂经常生病,二哥开销大,收不抵支。家里维修房子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我的肩上。打那起,我就千方百计节省开支,把烟戒了,把节省的钱全部用于老房的维修。
   起初,妻子对我的做法有些想不通,叽叽咕咕埋怨说,老家那房子是大家的,凭什么你一个人管。再说你已外出工作了,又不回去住,今后父母百岁归天了,就更没人住了,你何必瞎子点灯,白费蜡呢?对此,我多次给妻子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妻子最终想通了。老房维修的那些日子,妻子和我一道,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回到老家,倾尽全力维修老家房子。
   之后,我又买来砂布、红白油漆等装饰材料,请人内外砂平以后,内刷白油漆,外粉红油漆,室内用白木板吊顶。还购来石板,水泥,把院内和房子周围石坎面上全部铺上了青石板,房顶、屋檐及转角结头处用白石灰拌水泥搭接。然后,把正房后面多余的厨房拆除,利用拆除的空地建起了后花园。在院子前砌了花池,到花卉市场选购花盆运回家中,院内及院边石坎上摆上了盆景。在水泥厢房楼顶上修起了空中花园,种上了葡萄和花树,又购买了沙发、床、被子等新家具和家用物资运回家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达二年多的艰苦努力,老家房子旧貌换新颜,变成了古朴典雅、红房石院、有着浓郁原生态风味的宜居小院。父母及家人们住在舒适美观的屋子里,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四
   大哥儿女们长大工作后,都在城里购买了房子,按理说,他退休后可在城里享享清福,欢度晚年。可大哥考虑到父亲己经过世,家里年迈的母亲需要照料,家里的老房需要管护,就决定回老家居住。
   母亲辞世后,大哥儿女们又劝他和大嫂搬进城里,大哥、大嫂仍然不为所动,初心不改,坚持住在老家。大哥明白,要是他们走了,老家房子无人照管,父母留下的房子就会毁掉。而老家没有了,两兄弟回到家里就无着无落。基于这些想法,大哥更加用心打理着老家的这房子。他到书店里购买了盆景和花草花树等相关书籍,不断学习琢磨着。又从城里花鸟市场买来剪子、小铲,各种农药,为盆景、花树等修剪、松土、防病,按照要求追肥、浇水。由于精心管理,摆在房子周边的盆景,栽种在花池中的花树枝壮叶茂,长势甚好。大哥常说:“这房子没有这些花草、盆景,就显得没有精神,有了它们,房子就喜庆,就充满了生机活力。”
   大哥可勤快了,每天把房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一尘不染,精心管护好房子的一木一瓦。有一年端午节前夕,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大风掀翻了房顶上的一处瓦片,大哥急忙找来梯子,穿上雨衣,冒雨爬上房顶,把瓦片盖实加固。由于雨太大,大哥周身被雨淋湿,感冒发烧,住进了医院,半个月后才出院。
   一些好心人借此劝大哥说,为了老房子,你被雨淋湿,生病住院,不划算。你家几兄弟凑点钱,把老房拆了,新建一栋水泥房,今后就不用操那份心了。大哥笑着说:“这瓦房住着舒适,冬暖夏凉,比水泥房好多了。再说这是父母留下的念想,我可舍不得拆啊!”
   做事心细认真的大哥找人规划线路,重新换了电线,在房子前后安装了院灯,在房檐上还装了彩灯。同时,在水泥厢房内安装了热水器,洗澡、用热水都挺方便。又找人安装了下水管道,将污水排入地下。每隔两年,大哥都会请油漆匠将房外柱子和板壁刷新一次。
   一有空我就和妻子驱车回到老家。夜晚,和大哥坐在宁静清幽的院子里,谈天说地。品着香茗,望着天上的星星,聆听着蝉的鸣叫,闻着花草的芬芳,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
   时光不老,老房子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齐心协力,历经修葺,始终巍然挺立。它承载着一家人欢乐与希望,亲情满满,是家人栖息的温馨港湾,安放游子心灵的幸福家园,任岁月流逝,永远驻留心间。
  

共 37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老房子的记事散文。在作者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最柔软的地方,始终珍藏着那朴实、温暖,给了无私庇佑的老家房子。老家房子最初是一间堂屋连着两间窄窄的木房,后经父亲辛苦扩建,增加了二层四间木架厢房、四间新木房、一栋水泥结构的厢房,并修缮好正房门前和两边厢房前的石坎,最终四合院式的房子就形成了。这饱含着父亲的汗水和心血,老房子是父母的根,也是儿子的根,被深刻在作者心里。作者把戒烟节省的钱全部用于老房的维护上,老房子变成了古朴典雅、红房石院、有着浓郁原生态风味、美好宜居的小院子。父母及家人居住在舒适美观的小屋里,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父母去世后,大哥返回照管着老家房子,父母留下的房子没有毁在儿子们的手里,在外工作的兄弟回到家里有了着落,老房子成了一处温馨的港湾,是安放心灵的地方。岁月悠悠,无法磨灭的是对老房子的怀恋和悠悠故乡的情结。每一处记载着难忘时光的老房子,给人温暖,都是人生中永远不老的记忆。文章语言朴实,情感动人。谢谢乡笛老师带来的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分享更多美文。【编辑: 陶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609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陶桃        2022-06-09 06:52:11
  老房子是一处温馨的港湾,是安放心灵的地方。岁月悠悠,无法磨灭的是对老房子的怀恋和悠悠故乡的情结。每一处记载着难忘时光的老房子,给人温暖,都是人生中永远不老的记忆。文章语言朴实,情感动人。谢谢乡笛老师带来的佳作,祝老师创作愉快,分享更多美文。【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2-06-09 13:50:50
  老房子倾注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情感,是永远抹不去的回忆,它有儿时的欢笑,有成长的快乐,有修葺的艰辛,有回忆的甜蜜。它是心灵的栖息之所,让人永远留存在心底。情感细腻,叙事清晰,真挚感人,拜读欣赏了。祝老师清凉一夏!生活愉快!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乡笛        2022-06-09 16:36:58
  谢谢梦在何处老师的精彩点评。诚祝老师夏日安好!
4 楼        文友:华为        2022-06-09 20:55:57
  心中藏的厚重,那是难以忘却的爱的港弯!感悟老师的文章,倍感亲切!好文,祝福无限,期待佳作连连!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5 楼        文友:乡笛        2022-06-10 09:35:02
  谢谢华为老师点评。敬茶!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6-13 22:09:41
  老房子,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依依深情,永远驻留心间。文章情真意切,亲情满满,温暖感人,让人动容感叹。好文章欣赏学习了,祝老师六月好心情!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乡笛        2022-06-14 10:29:35
  感谢社长点评。祝盛夏安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