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夏天•自找苦吃(散文)
世间百味,唯有苦味最不讨人喜欢。而我偏偏在夏天爱自找苦吃。
每到夏季,我们山里的那些苦竹就发出小小的笋子来。人们称为“苦笋”。这个“苦笋”就是百姓餐桌上的特色美味!
苦笋,因为其味道含有苦而得名。然而他确是所有笋子中最有情趣的一种。
苦笋在我们这个大山里,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相传在1862年的5月,太平天国的冀王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准备到达四川大渡河。一路遭受清军拦截和追击,石达开一部将士就从金字山进入石庄平。那天下午,战士们十分饥渴。就慌乱的在山中寻找可吃的东西。一个部将见到遍地苦竹发出嫩笋,就拔起来义一尝,苦中带着甜味,就觉得是上天送给他们的美食。于是那个部将就叫士兵寻苦笋充饥。就是这个苦笋,帮助了太平军度过了饥渴。太平军走后,人们也就爱上了吃这种苦笋。苦笋也就成了当地市场是很走俏的一种野味。
但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开始不喜欢吃这种苦味,一遇大人拔回苦笋,便敬而远之的悄悄离开,心里总认为苦竹是常用来做刷洗锅盆刷把的,这种竹子生出的笋子自然不会有啥好味道。因此,对苦笋做成的菜连尝都不愿尝。好歹,经大人硬逼软劝,才偶尔吃上一两片,可好不容易吞下之后,仍叫苦不已。到了1959年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们没有多的粮食吃,就去山里拔取这种苦笋来当食物,靠吃苦笋度过了春荒。经过饥荒的磨炼,我懂得了生活之苦,也能渐渐能吃苦了,也乐于吃苦笋的滋味了。也渐渐喜欢上了苦笋,也品出了苦笋独特的滋味:入口时的确很苦,然而苦味纯正,更兼脆爽。细细品味,苦过之后,便觉甘甜。对苦笋便拥有了特殊的感情。自从喜欢吃苦笋后,挖苦笋、煨苦笋就成了我们这群放牛娃的特别喜爱。几个小伙伴把牛赶进山里,就从苦竹林里挖来苦笋。野外烧上一堆火,将苦笋在火上烤熟,吃起来却不觉得那么苦了,牛吃饱我们也就吃饱了。因此在记忆的长河里,吃苦笋那确是难得的烧烤记忆。
苦笋的吃法很多。我们这里最常做的是腊肉炒苦笋,将年前炕好的五花腊肉,切成薄片。腊肉三分瘦,七分肥,晶莹剔透,油似滴未滴。苦笋的处理确是有讲究的,就是切前不见水,只将苦笋带回家,用刀切去有泥沙的根部,再细细地把笋壳剥去,剥好的笋肉不用水洗。据说沾水了苦笋就有了“水寡”的味道。剥好就开始用刀切,切笋也是很有讲究的,就是切时不见刀,用手轻轻将笋肉拍一拍,一根笋再掰成三段就成了。待锅里腊肉煸出油了,就将葱、姜、蒜连同苦笋一起炒,加上一点辣椒粉,炒熟就可以吃了。做法其实很简单,吃的也是苦笋的原滋味。
苦笋做菜吃法很多,常喜欢做的菜有:苦笋焖鳝鱼,苦笋烧鸭子、烧鹅肉,苦笋蒸鸭子、蒸鹌鹑,苦笋炒肉丝、肉片,苦笋煮黄辣丁鱼,苦笋还可做凉拌菜、泡菜、腌菜、汤菜等。
苦笋不仅能给人以美味,而且能给人去除很多的疾病。夏季,炎热难熬时,人们常去苦竹头上抽出一撮竹芯,开水浸泡,当茶喝,既可清心火,又能除肺热,治疗中暑。
夏天,除了吃苦笋,我还喜欢吃苦瓜。苦瓜是一种独特的蔬果,有“苦味之冠”的称谓。苦瓜入口慢慢咀嚼,富有素淡芳香,苦尽甘来的滋味让人渐入佳境,带来独特的人生感受。吃苦瓜还是一种心灵的修行。有个故事说:一群佛家弟子要出去朝圣,临行前师傅拿出一对苦瓜,对弟子说法,“你们要随身带着,在你们每经过的河水里都浸泡它一回,然后带到你们朝拜的圣殿,放在供桌上供养,还要每天朝拜三次。”弟子们照办了,圣人觉得这几个弟子很是心诚,又能吃苦,就先传给了秘法。弟子归来后,把经过河水多次浸泡的苦瓜交给师傅。师傅立即将苦瓜炒熟,一起与弟子们同吃。弟子们奇怪,这对苦瓜经过多条河水浸泡,但是还是没有变得发甜,依旧保持着苦味。师傅说:“苦瓜的本质就是苦的,不会因为河水的浸泡而变质,也不会因为朝过圣殿而变味!”弟子们得到又一次醒悟:“苦瓜的苦味就是人生的滋味!”
苦瓜的苦与众不同,他是洁身自好的苦。苦得纯正,苦得清灵,不会把自己的苦味传染到其它的菜中,这种“不传己苦与它物”的特点,使得苦瓜又获得“君子菜”的雅号!清代文人屈大均评价苦瓜说“……杂它物煮制,它物不苦,自苦不苦人,有君子之德……”中医也认为:苦瓜味苦性寒,是消暑涤热,明目解毒的天然药方!“良药苦口”就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注释。
苦瓜与年龄无关,苦味却与人生有关。尝过人生百味,苦瓜的苦已经算不得什么了!所以我总是爱一年一年的自找苦吃。
今年我年逾古稀,转眼又到了吃苦笋、吃苦瓜的季节。我健步进山,采集回来一竹篮苦笋,苦笋伴着腊肉,炒上满满一大盘,又腌制一盘苦瓜,再倒上一杯乡村老酒,立马觉得生活无限美好。吃在嘴里的苦笋。嚼到嘴里的苦瓜,慢慢延长着记忆的味道,思绪飞回到童年。苦笋苦瓜又成了打开回忆的钥匙。品着大山里的苦笋,父辈们用汗水洗去贫瘠,用勤劳的双手开创出美好的今天。生活,总归苦尽甘来,忘不了的是那承载着我甜美记忆的苦笋!
忘记了苦,生活也就无所谓甜!
【2022年6月17日卧薪斋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