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芦苇,富含思想的本草(散文)
一
芦苇的美丽,自是不用说。说到芦苇,我不禁会想起《诗经》里的最美丽章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每每吟诵,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从蒹葭深处,由水湄之上,缓缓走向水中央。她背对着一片苍茫的蒹葭,落花成阵,水鸟惊飞,一层层涟漪四起的水面婉转韵长。那女子是谁呢?好似水上载来的。看呢,一叶小舟划开水面,一支竹竿荡开清水,白色的衣袂,飘然的长发,轻盈的身姿,脉脉含情的双眸……不少人会联想起爱情,将那女子比作是痴情人,去追寻在水一方的心上人。而我宁愿相信,那就是芦苇,或者说是芦苇的精灵,是走上岸来的本草。
人们大都知道芦苇外在的形象之美,其实最美的还是她的实际价值——她是一株富含思想的本草,长在水湄之上,河湾,浅水,湖畔,池塘边……这看似普通的本草,却是并不普通的一味良药。据《中国药典》记载:“芦根味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更有中医者称,“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
毫无疑问,这芦苇不仅仅是美丽的化身,更是幻化成一味良药。在众多本草中,芦苇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药草,并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既可以医治相关疾病,也可以防御相关疾病的发生。
芦苇之所以可以制成药材,这与芦苇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芦苇长在湖泊水湄上,择水而居,扎根在深水之下一米多深,其高可达一至三米。如此细高,看似不经风的柔弱,但它却实实在在的不怕风吹雨打,足见其生性坚毅和强大的内心。
二
站在芦苇荡里,我的眼前好似一片屏障,将我淹没其中,让我尽享这美丽时空。此时,一片空白的记忆慢慢复苏起来,让我再次想起了童年往事——
儿时,几乎每天都要到村后小河边的芦苇荡里玩耍。我们几个伙伴时常提着柴筐,拿着绳子镰刀,主要是拾柴,或者打猪草,再就是挖野菜,而芦苇荡就是小伙伴们游戏玩耍的好去处,不是捉迷藏,就是下河捉鱼,扑蜻蜓,捉泥鳅,扑蚂蚱……
那些嬉笑的声音笼在高高的芦苇荡里,荡漾成了一波波童年的歌谣。此刻,歌谣《苇编五绝》犹在耳边响起,“芦苇高,芦苇长,芦花似雪雪茫茫。芦苇最知风儿暴,芦苇最知雨儿狂。芦苇高,芦苇长,芦苇荡里捉迷藏……”那时,听惯了这哗啦啦苇穗的声响,也经常跟着大人们来这里挖芦根。可喜的是,一年四季都能挖,这芦根,不仅自己可以泡水喝,用来治小病小灾,还可以卖给收药菜的制药人,换回一点零花钱。
大人们还可以用芦苇做更多的事情,编席子,穿帘子,编织出各种小巧玲珑的工艺品。
小时候的我,就觉得芦苇全身都是宝。长大以后的我,更是认为芦苇是有思想的。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如芦苇,芦苇亦如人,既有脆弱的一面,又有坚毅的一面。人之所以伟大,源于人有思想。那么,一株芦苇的伟大,自然来自于它的思想深处。这样的一株富含思想的本草,扎根于水湄之上,或在沼泽深处,或在泥水里,它开心生长着,从不气馁,也从不抱怨,野性十足地展现自己独特魅力。
或许,这芦苇也有医者之心吧。
三
小时候,因为身子弱,我经常生病,母亲就把我送到了祖母家。祖母家,是在一个很小的小岛子上。那时,祖母经常抚摸着我的头说:“黛玉儿,多喝三根汤吧!喝着喝着就好了,身体棒了,做啥子也行呢。”
跟我一般大的孩子,有稻香、谷子、山花儿等,我们一起走很远的路去上学。道路两旁到处都是芦苇,春天一片翠绿,秋来芦苇白花花的,苇穗在风里泛着白色羽毛一样的色彩,好似鸟儿毛羽在风里翻飞,芦苇还发出笛一样的声响,甚是好听。因为老家人说本地土话,我听不太懂,有一种陌生感,唯有芦苇的声音,让我听着那般亲切。于是,我就权当是家乡的芦苇跟我来的,是来与我作伴呢。
每当我想家的时候,就坐在芦苇荡旁,想想家乡也有芦苇,也美丽的出奇。只是,我还不能回家乡,因为这里有个医生,他用芦苇配制出了不少良药给人医病,而且疗效奇好。母亲就是想将我的身体变得健康,医好病痛,才把我送回祖母家的。
祖母见了我就嗔怪起母亲来,“黛玉妈妈哟,不是我说你呀,好好的娃子生生地养成了豆芽菜儿,病歪歪的,哪像咱们山里人家的娃子嘞。”在祖母眼里,山里娃子是要抗摔打的,就如一棵芦苇,看似柔弱,其实健康得很,要有韧性,有风骨,还能坚不可摧。
母亲还没有返回时,我就被送去习武了。稻子、谷子、三花儿等几个伙伴都在,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的样子——仰着小脸儿,铆足了劲儿,握着小拳儿,俨然成了小小武神。我很快融入到了这支年少的习武队伍之中,习武老师天天教习起武功来,我们这些村里村外来的孩子,压腿,下腰,压肩,蹲马步,练劈叉,翻跟头,并在芦荡岸边练着拳脚,一招一式,一丝不苟,还不断地喊着:“嚯哈,哈,嚯——”风起,芦苇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就像为我们发出的热烈掌声与叫好声,倒也十分有趣。
四
我呢,小身子骨确实弱,坚持不了几天,就累趴下了。
母亲带着我去了那位行医的中医家。本以为是位年纪很大的人,见面才知道,医生的年纪并不算大,而且气质英俊,就好似一株芦苇,高挺,俊朗。后来才知道,一些念过书的村里人,都离开了大山,去往外面寻求发展,唯独他,留下来,因为中医世家的缘故吧,这有一种使命感。
村里人称呼他刘医生,他是村里现在为数不多的读了许多书的人。他娶了本村叫芦花的女子,有一个很可爱的女儿叫葭葭。他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小家庭,家里家外都由妻子芦花来操持,芦花照顾着老人、孩子,把家务全部拦下来,好让刘医生一心一意地为村里人医病,做事情。刘医生不仅医病,村里人大小事情也请他帮着拿主意,孩子上学,老人养老,再有家庭小矛盾,他都会出面调和;若是有人生了病,刘医生更是细心医治,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丝毫不敢懈怠。
我来到刘医生面前时,他看看我的舌苔,看看我的脸色,思量一会儿,便开出药方,又给了我研制了三根汤。这三根汤,自然就是芦根为主的,配药的有其他两种就是葛根和茅根。
他毫无保留,还教给我母亲怎样熬着三根汤的法子,还说等到母亲回到我们那里时,也可以熬制给街坊四邻喝。拿他的话来讲,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可以熬制三根汤呢。方法也很简单:一般都是先将茅根和葛根和芦根一起熬制,再加入红糖,熬制,最后在将事先选好的芦苇,大概是嫩嫩的芦苇根部,结成大小均匀的一段段,一般两寸多长。加入到熬制好的汤汁里,再继续熬制,将汤汁收尽,将芦苇根放到陶罐子里,在放置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了,这就是很好的医药了,可以医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感冒咳嗽等。这三根汤,具有清热化湿、涩肠止泻、养阴除烦等功效,又具有抗炎灭菌,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我常常听刘医生说:“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无病人。”真是医者仁心呀,他逢人就推荐他的三根汤,无私地告诉制法,还手把手地去人们家里教。我总觉得,他就好似一株芦苇,扎根在乡野间,将自己的医术都默默奉献出。
当我离开祖母家时,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我的身体也好起来。看样子,武功没有白练,三根汤更是没白喝。关于芦苇的这些记忆,早已深入我心。我要离开了,挽留我的是祖母,而牵心挂肚的是那一片片芦苇。
我常想,人要学做一株芦苇。我想我是离芦苇最近的,我居住的房前屋后,水畔河岸都生长着芦苇。尤其是,我不知道喝过多少芦苇汁呢,在我的身上流淌着芦苇的汁液,血液里融进了芦苇的原浆。
那就做一株芦苇吧。一株富含思想的本草,行走世间,甘愿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