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那年忙假拾麦子(散文)
又是一年麦收忙,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金浪泛波的田野里来回穿梭,几个轮回,成片成片田里的麦子就被一扫而光,将黄澄澄的麦粒收归拉运的车厢,只需一溜烟的功夫就堆回了晾晒的场地。这等利索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是不可想象的。回想几十年间社会发展的快速,实在令人惊叹!
在我上小学时,每到夏收时节,乡村的学校就要放忙假,为生产队的夏收生产出一份力。那年月,夏收基本还是几千年以来镰割牛运的传统作业,只在土地下户承包前每个生产队才拥有一辆手扶拖拉机的加持助力,所以农业生产还是以人力畜协为主。条件艰苦,生产力落后,在百业待兴,农业尚在为温饱而努力的条件下,难免物资紧张,粮食自然就显得尤为珍贵,墙上刷写着的“龙口夺粮,颗粒归仓”的大标语,不仅彰显夏收时节因多雷雨极端天气干扰人们忙碌的紧迫,更宣示着人们对夏收每个环节精细严谨的态度。作为小孩,干不了重体力活,就由每队在校任教的老师组队,在拉运完的麦田里捡拾遗留的麦子,以保所有的收成都不会被损耗浪费。
夏收,人们多半用的是一种木质“7”型带刃的木镰收割。在人们挥汗如雨“嚓,嚓,嚓”收割的响声里,一排排码放的麦垛在躬背的身后缓慢延展。尽管早起踩着尚未归去的星光,带着中午吃的开水馒头和更换的镰刃,直到夜晚的月亮升起,一人一天也就能收割二亩地的麦子。对于许多人来说,酷热里面对茫茫麦海黄潮,有道是“收麦不抬头,抬头一脸愁”,埋头收割便是求得进度的最好方式。
一块地的麦子收完,拉运的人就进地用杈将一垛垛麦子挑上名为拉拉的平板车或有边厢的架子车,随后拉耙的人手扶耙杆,肩挎拉绳将散落田里的麦子排着细耙一遍,一同装上车。拉拉的扶手粗壮且相对间距较宽,只能用骡子等牲畜驾辕,架子车则是人驾车辕,顶着如火的骄阳,颠簸在黄尘飞扬的乡间土路上,吆喝着牛马拉回晾晒脱碾的麦场。而在收割装车拉运的每个环节,多多少少都会遗漏一些麦子在田间地头或路上,捡拾遗落的麦子就成为我们这些上学孩子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大清早,学生们就戴上一顶草帽,拿上一条小毛巾或是一方粗布织的手帕,提上小竹笼或荆条编制的粪笼,当然有年龄大一点手快的孩子会提上较大的叫老笼的竹笼,还有的女同学带着一把剪麦穗的剪刀,在生产队的麦场统一集合。人员到齐后,老师带着我们一路唱着歌,走向生产队给指定的田里。到了田里,老师让大家按一定间距排列开来。顺着收割后留有的麦茬,给每个人都数着相同的行数,然后齐头并进,每个学生负责捡拾自己宽届以内的麦子,不得越位,并且要捡拾干净。老师则在后面负责监督检查。对于捡拾不干净的会要求返工。捡拾到地头的同学再排着折返,由老师重新数上行距开始拾麦。
拾麦子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按重量计价,拾得带杆的麦子一斤3分钱,纯麦穗的一斤5分钱。拾麦子的手有快有慢,挣的钱也就有多有少,整个夏忙假期下来,一个人一般能挣五到十块钱。可不管钱多少,反正到手了可以买写字的作业本,买精彩的小人书,可以买那种爆米糖稀丸制的花鸡蛋,也可以买一包小铲的瓜子嗑得满口流香,买一包糖精拌水畅快地喝,买一个爽甜透凉的冰棍过过瘾,买自己平时只能心想的小东西。对于那个年月的小孩子来说,除了过年的压岁钱之外,这便是又一次难得的小富有。自然,捡拾麦子的积极性就异常高涨。但九、十点以后,艳阳高照,天气愈发酷热,一个个变得赤红的小脸蛋开始汗流满面,不得不一边捡拾麦子,一边拿出毛巾手帕擦着汗。尤其中午时分,头顶烈日的炙烤,脚踩麦田的热蒸,这的确考验孩子们一份细心下的耐心。这时,你就会看到个别躁动的学生变得不安分起来,趁人不注意去偷捡临界的麦子,被同学发现告到老师那里,老师就去将偷捡的批评一番。抑或偷奸耍滑,看着邻着的麦子拉运完后还没来得及耙麦的田地,到处散落的麦子要容易捡拾得多,就趁机快速捡拾一阵。当然难免被人发现,又是遭到老师一番训斥,然后将偷拾的麦子放回田里。有时麦子还有麦秆与麦穗横跨两界的时候,使得相邻的同学为此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还得去调节纠纷。
走出拾麦的田地,在返回的路上,再把拉运车掉落地上的麦子捡拾干净。回到麦场后,生产队有专职管理员给每人捡拾的麦子称重登记,提笼倒出,还要查看是否有人混杂土块柴草作假,若有作假则会加倍扣除。每个人都瞪着自己的眼睛瞧着秤杆上的小星星,希望自己能拾得多一些,好到最后能有更多可以花费的收入。
天气炎热,为了防止中暑,也为给孩子们拾麦加油鼓劲,期间生产队会给孩子们提供一点防暑用品,由带队老师发放给学生,每人大概能分到一到两包仁丹,十到二十片薄荷片的样子,有时还会有一小盒清凉油。发放多少,根据生产队的年景好坏,每年不等。虽说数量不多,但每个人在拿到的那一刻,脸上无不洋溢着美滋滋的满足。
那时的乡村学校是没有暑假的,城市学校所谓的暑假,已被乡村学校分解成不同时段的劳动时间,比如阳春三月去到林场或新修的公路边,参加两三天义务的植树造林,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垦荒种地,秋收时的一周忙假,收棉花时去帮生产队采摘几天的棉花,还有这夏收大忙时节根据需要而定的七到十天时间的拾麦子。
看着如今这机械化操作的现代农业,无需顶烈日的挥镰收割,也无需炙烤田里的拾麦子,以及现在乡村学生悠然安享的正常暑假,回想那时如火如荼“粒粒皆辛苦”的岁月,让人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真好!
时代的巨变,现代农业机械化的高效运作,颠覆了牛耕人力、碌碡磨盘的传统模式,科技化、智能化的推广应用,更是让农业生产得以跨越式提质增收,面向黄土背朝天为温饱而努力的景象已成历史,农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脱胎换骨的发展。但作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加之粮食生产又具有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食品安全始终不能掉以轻心,珍惜粮食依然应是我们传承弘扬的美德,不仅为尊重粮食生产的每一份劳动与辛苦,为我们共同的粮食安全尽一份努力,更为减碳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请在享受美味时别忘了餐桌上的“光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