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梅里古思(散文)
昨日去了梅里,即今之梅村,现在隶属新吴区。这里曾是吴国的国都,有“吴韵梅里”之称。泊渎河似一条文脉从古镇穿过,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率领土著开凿河道,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工河,泰伯在梅里落户,即今天伯渎港,已有3200年历史。清名桥附近,有运河分支,流经江苏省的梅村镇至常熟,这就是伯渎河,全长43公里,它流经坊前,梅村到鹅湖。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伯渎河。
现在梅里只剩下泰伯庙的遗迹和鸿村的泰伯墓,吴都是在鸿声?还是梅里?已无法考证。自商末泰伯与仲雍让国南下,成就了周朝800年的伟业。清代王世则的诗句“梅里风烟近古初,依稀还认让皇墟”。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曾夜泊伯渎,留下著名的《夜泊梅里》:“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晓来莫遗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据史书记载,泰伯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泰伯为成就周文王,“三让皇位”,后借为父采药之名,携弟弟仲雍从中原逃到楚国的江南,建勾吴古国。其实上古即有吴姓,因“虞”与“吴”谐声,一部分虞姓后改吴姓。泰伯兄弟情深,在梅里有虞山望鸿亭为证,泰伯仙逝,由仲雍继位,直到二十五代吴王夫差的吴国被越国打败。历史已经弥远,但吴文化绵绵悠长,泊渎河的流水仍潺潺东流。现在泰伯墓在不远的鸿声,而梅村的泰伯庙,现已改为泰伯书院,前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曾来此认祖归宗,拜谒泰伯庙。吴姓的根大概从吴国这里开始。
泰伯的“三让”让周文王世袭的周朝延续了791年,共传30代37王,泰伯“三以天下让,民以德为先”是吴文化“至德”的核心。泰伯在面对权谋、私欲、暴虐与杀戳中所表现的忠、孝、智、勇融合四海天下的家国情怀,使中原文化“礼让”、“谦卑”和“仁爱”与江南文化相融,形成吴文化,之后与吴越绵软的吴侬软语一起被称之为“吴越文化”,太湖边上的“包孕吴越”即是见证。“包孕吴越”是鼋头渚公园的著名景点之一,镌刻在在公园临太湖的峭壁上,赞美浩瀚的太湖用宽阔胸怀,养育了万千太湖儿女,寓意它像母亲一样孕育着太湖的民众。吴、越是地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大概位置主要在今天的江苏省和浙江省一带,也就是太湖沿岸地区。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泰伯》作为吴文化的历史符号和象征,已演绎成锡剧的经典之作。其“泰伯三让”被一些剧作家重塑,如歌如泣,如怨如诉。其“一让”在姬昌涉水过川,陌路埋骨,把泰伯“忠”与“孝”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让”泰伯在灵前燃三柱香,决定远走东吴,远离权力的毅志和决心;其“三让”泰伯与姫昌在权力面前的博弈。从开棺的叔侄情绪迭宕,在“宴冢”一折,商王和子纣要灭姬昌一支,其有悖伦理的残酷,坟前张乐,行酒,发冢开棺,逼迫泰伯,击缶长歌,泰伯一声“记住你嘶声裂肺呼棺柩,记住你抚尸嚎啕泪模流,记住你风木之悲心颤抖,记住你冲冠一怒裂青眸”,泰伯悲恸与不屈,表现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在江南古镇中有苏州的周庄、同里,嘉兴的西塘、乌镇,湖州的南浔,但人们差一点淡忘了第一古镇“梅里”。新时代,新气象,梅里古镇焕发新的气息。“勾吴古都,梅里新城”是无锡东南部又一枚璀璨的明珠,江南的小桥流水流动着汩汩的吴文化的血脉,再次领略吴都旧地的酒船夜泊,月照桥畔杨柳摇曳的魅影,从这里,我们可以重温周朝近八百年的世袭制度及其泰伯吴文化的来龙去脉。
千年古镇,梅里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