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登青原山记(散文)
一
早就听人说过,汉朝张天师考察天下名山365座,其吉安青原山列于其中。唐开元二年,青原山便开辟了佛堂,修建“净居寺”,宣扬南宗的“顿法”。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誉为“山川第一江西景”。徐霞客游青原山为其留下600多字的唯美文字,颜真卿、文天祥、黄庭坚等诸多文人墨客为其留下诸多墨宝……青原山啊,是我心中的一幅画,早就想登上青原山,感受它的奇绝风采。
我20岁那年,登过长城,游过石花洞,爬过香山……香山红叶的美,直接冲击着我的视觉。我立刻想到家乡的青原山,虽没去过,可心中的一幅青原山图亦梦亦幻地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它是可以和香山一比精美的山。或许,香山红叶是一张青原山的名片,被投放在千里之外。我总把两座山联系在一起,自己都说不清其中的原因。
带着久违的向往,怀着一点点愧疚的情绪,我去拜访家乡的山——青原山。
一块天然巨石,是青原山的招牌。这块巨石沉稳厚重,坚不可摧。目测,高二丈有余,宽三丈之多,饶有撑天之气势。更夺人眼球的是在巨石之上有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为其题写的诗句。我默读着这清新的句子,想着杨万里的身世。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文章足以盖世,可一生官场沉浮,被贬无数次,他依然不改报国之志,不改雅趣、高贵之心,哪怕在被贬的路上也能写出“儿童急走追黄蝶”、“怪生无雨都张伞”的句子。这些诗句无疑是轻松明快的,趣味横生的。我们不得不钦佩杨万里面对苦难的态度,那种承受苦难的方式。这无疑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石之巨,刻的却是一位造句有奇趣的诗人的诗,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或许这面巨石是在告诉我们一些这样的道理。石无字,却胜一卷书。人们这样说,是没有错的。
穿过“万善桥”,越过几道山门,眼前是绵延不绝的群峰万岭。山下溪水哗啦,山上古木蓊郁,山间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远处,在千山万岭中出现了一座耸入晴空的高峰。想来,那座高峰就是青原山的主峰了。主峰之上有一座如翘如跃的楼阁。楼阁云拥雾托,若隐若现,恍若神仙宫阙。我想像着若登上高阁,一定有羽化登仙的感觉。
我痴痴地望着楼阁,恨没有一架从天而降的梯子让我扶摇直上。但我知道,我不是神仙,就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攀登。
我想,建造楼阁的人,选址峰尖,是否含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意?山高人为峰,楼阁占先机。多少情调,多少联想,因此而生,这番景致,足以让人生出太多的悟性。
溯溪而上,用最快的速度来到山脚。挡在眼前的是一座天然屏障,饶有拔地通天之势。我双手擦亮着眼睛,企图看到峰顶,不管怎么努力都是枉然,目光所及,都是郁郁葱葱的古树,总是绿,绿,绿,一片浓绿无杂色,浓绿的海洋,间或有山花盛开,给人感觉那是绿海中的幡旗,似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如从云天中撒下的飘带。踏着这如飘带一样的石阶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转念一想,想登上楼阁,感受羽化登仙之妙感,必须翻过它们,别无它途。想起了徐霞客。我是驾小汽车来的,还没开始登山,就被吓倒,当年徐霞客是怎样来的呢?据《徐霞客游记》所记,他在游青原山时正逢过年,天上飘着鹅毛般的雪花,顶着雪花,拄着拐杖,拖着病腿,丈量着青原山的每一寸土地。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登上江(赣江)北岸,顺山往东北走,十里,进入两山间,又走五里,有条溪水曲折地流出山峡。渡过溪水折往南,见石山耸起,清涧环绕沟壑流淌,青原寺朝向西面屹立着……从文中的“十里,又走五里,折往南”,我们可知是怎样的艰辛,对比起来,我们今天不知有多幸福。但我们也知道我们为何不能成为徐霞客,因为我们是用脚步来观光,他是用心去感受。
数着台阶的数目,期待着巅峰。眼睛看到的全是台阶,那些迭起的台阶,就像是一层层缥缈的云,向上是追月的路。我已经开始担心今晚的栖宿,是在云中,还是山下的客栈?此时,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在“十八箩”莳田时的场景,我们埋头莳田半天,当跑到岸上看时,那丘田还是连着天边的云朵,我们莳下的那片秧苗只是撒下的一颗小星星,我当时很是沮丧,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们用一天一夜拿下了那丘田。我又想到了脚下这些台阶,每一块阶石都有一米多长,厚尺余。这里山险路陡,不可能用机器搬运。那些搬运工又是吃了怎样的苦头呢?我狠一狠心,不宿也罢,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惊吓自己,它总是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
到青原山来,当然并不是为爬,看山色之美,才是我的愿望。站在台阶上,想看四周并不容易,有经验的登山员说,登山不看山,看山不登山。这是“鱼和熊掌不可兼之”的至理名言,若“兼之”,那就有失足坠落的危险。停下脚步,小心地抬头向左右和身后看上一眼。当我转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已经爬过的台阶,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身后的台阶同样像一条长不可及的飘带,平静而飘逸地画出一条波动的曲线,在我的脚下紧系着。此时,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不管离高阁还有多远,只为脚下已“画出的曲线”而爬。
二
脚下慢慢平实,眼前更加空阔了,我很庆幸,峰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的问题,西边的太阳还十分灿烂地高挂着。
刚刚登上峰顶时,我已感觉山脚下有了异样的美丽。此时,疲惫顿消,浮躁远去,宁静和爽快悄临。我舍不得立刻去把风景一览无余,我围着楼阁外围转了一圈又一圈,我想用我的方法拥抱它,就像实现了一个目标,那个目标,在心中的位置是最美,倾注多少感情,都可以理解。
楼阁名曰望林楼,经介绍,是为了观林防火所建。楼阁木石结构,共三层,每层设有回廊,呈六角形,飞檐翘角,黄色琉璃瓦覆顶。廊柱、房梁、屋檐、门窗都有着逼真传神的雕刻,以深红色漆覆面。近观,楼阁造型古朴而典雅。远观,气势雄伟,如雄鹰展翅。
沿着环形楼梯登上楼阁最高层,倚在回廊上远眺四周。夕阳下的青原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阳光以最畅快的姿式铺泻而下,把天地分割出不同的光和影。四面山峦聚合,山峦被分为内外两重,内重宽阔而幽静,外重曲折而绵长,周围的虎形山、象鼻山更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似乎是为青原山而生。古朴庄严的净居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七祖塔……安驻其间,虽让一片浓绿簇拥着,时隐时现,但依然难阻挡它们的雄伟,依然显出了它们的厚重与深不可测。
在山谷中,还分别安放着油箩坪水库、裤脚塘水库、山塘湖泊和钓鱼台湖泊。它们是那样的清澈和宁谧,如一块块无瑕的翡翠灿烂而沉重地安息于此,倒映着山峦绿树,天光云影,偶有几只水鸟掠过湖面,激起平静的湖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顿时,令人心情更加明媚,满眼皆是春光,眼光所及之处,会觉得眼睛自带了滤镜,一切是那样的明明净净,圣圣洁洁,有温风如酒,波纹如绫之妙感。
我幻想着、沉醉着,随即又心生愁云,怎么走近这些水库和湖泊呢?我很想与它们亲近,掬一把水,深吸一囗气,我想,那气息瞬间就把肺叶淘洗了一遍。尤其是那钓鱼台湖泊,如得鱼掬水而烹,三五好友对酒而歌,那又是一派怎样的怡然自得呢?我站在峰巅,它们委身山底,向着它那陡峭如削的峰壁。此时此刻,刚才的费力攀爬,全化成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只可享一时俯视之乐,那有什么羽化成仙之妙感?抬头望天,天依然很高,白云依然来去悠悠。原来,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人生真是很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人生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下坡上坡。如是,不好么?世间已经这么美妙,又有何求!不要把世间想象得花里胡哨,一切都是朴实的,一颗淳朴的心,就给脚下的土地,不好么?
三
聚名山讲学,山以学显,学以山而存。这里,一度也是全国著名的理学讲坛,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或游山玩水,或探奇访古,或讲学授课。说起讲学授课,我的思想一下回到了中国一代道祖王阳明身上。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名守仁,因被贬贵州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纵观王阳明的人生历程,一生颠沛凄苦,为正义入牢狱,为寻真理而居石棺,为苍生而从戎。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而“阳明心学”就是在流放中创作的。当时他因正义得罪了宦官刘瑾,触怒了当朝皇帝,廷杖四十大板之后流放到贵州龙场。他沦落到偏僻、荒凉、寂廖之处,人生从此坠入地狱。他也在绝望中惶惶不可终日。可当地淳朴善良的人们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人性的光辉,体味到了人间的真情。他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同时深感“良知”的可贵。他用生命的体悟创立了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主旨在于呼唤人的本体意识,强调人性的修养和人生的价值。而阳明心学的智慧几百年来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如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梁启超等,他们显赫的一生都离不开阳明心学的启迪和滋养。
而青原山是王阳明讲学传道重要场所,成为了理学的发源地。嘉靖年间在净居寺旁创下青原会馆,在清道光十九年,吉安知府重建,更名阳明书院。
身倚回廊,在金黄与黛绿中寻找着阳明书院。书院白墙黑瓦,被一片浓绿环抱着,虽占地面积不大,但我知道阳明书院的份量,它的气韵委和到了崇高,它以博大占据了我的心。
其实青原山一直是吉安的“大后方”。在1930年,中国红军先后在阳明书院里创办了红军第三分校、红军后方医院。1939年到1948年,省立吉安中学、国立十三中先后迁到阳明书院。青原山为吉安的发展,不,应是为中国的发展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眼望阳明书院,我一时不知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它或许只适合用眼神静静地抚摸,用心与之对语,青原山在,王阳明的精神不会散。
青原山沉默不语,清幽阒静,此时只有我和一座山的存在,因为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给了这座山,山似乎也拥我而不允我去。迈不动步子了,随处而坐在山间,还有多少山语我未听到?我在侧耳。
我觉得,青原山一直在成长,古今是不一样的。它的面貌,与我心中的印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再过几年,再登青原山,会是什么样子?我想,它一定会变得更丰满。
青原山就是一卷书,读不透,也要读,等着我吧,不久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