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流年】人勤地不懒(散文)
一
站在十楼南阳台居高临下,我总是把目光投向马路对面的那块暂时闲置的土地。那里有我新近开挖的两块菜地,虽然没有赶上季节,我种的辣椒茄子还只是秧苗,远没有它们的邻居高大健壮,与邻居的开花结果相比,更是相形见绌。我的辣椒茄子在风中羞涩地摇动着嫩绿的叶片,不断地向我招手示意。我每天除早晚两次近前侍候外,还常常站在阳台遥望,只要用目光锁定那几畦属于我的绿色,心情一下子就通透敞亮起来。
4月29日是我的生日,往年这时候,是我们老两口与儿子一家三口团聚的时候。疫情阻隔,我们去不成广州,他们也回不来南昌。那天,我越发坐卧不宁,好不容易挨到傍晚时分,我起身到南阳台去割那点种在花盆里的韭菜,恰逢明晃晃的夕阳从西边斜照进来,透过窗玻璃,落下一地的斑驳。零星的阳光在洗衣池残留的水中打个转,轻轻地漾动起来,令人捉摸不定,甚至有点玄幻的感觉。
我抬起头寻找那束光源,只见一个火红的圆球,先是站在西边的行道树上招摇,继而依着树梢窃窃私语,然后掩入树丛透过树与树之间的缝隙向东窥视。那些循着树缝探进身来的余晖,早已没有了原先的凌厉,涣散的光芒温润柔和,与那些笼罩在阴影里,在风的号令下摇摇摆摆的花花草草,相互呼应,预告着黄昏将近。
我看呆了,就在我愣怔的当口,传来了交谈声,再仔细一瞧,窗下那块荒地上居然有人在劳作,矮树短草中零星地点缀着一些菜畦,露出了土地褐黄的本色。
我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我想那些无主的荒地,即便不能长期占有,何不挖一块小试身手,种点瓜果蔬菜,聊解当下的烦闷?
我新住进去的房子,紧临南围墙,从南门出去,横过一条马路,就是那块暂时还未建设的荒地。有的说,在那块荒地上要起高楼,有的说要护坡种草,有的说要建成小花园……但是几年过去了,仍无动静。那些抢先住进新房的人,有十来户又抢先开挖了菜地,已经有过两三季的收获,其间城管来干扰过几次。大型挖掘机从东南面缓坡冲上去,一路碾压,还不时伸出钢铲挖出几个深坑。
一些绿色生命被暴力摧残得支离破碎,未及成熟就夭折了。那些挖掘机更像是来宣告主权的,轰隆隆横冲直撞,喧嚣一次就许久不见踪影。附近的住户无力对抗,只好选择与其周旋,有的在碾压过后,把“菜坚强”挖出来,栽进重新整理好的土里,呵护备至。那些绿色希望,就在时间间隔中,在摧残和反摧残的夹缝里成长成熟。受碾压的,不只是蔬菜,还有人心;变坚强的,不只是蔬菜,还有人心。
劳动节那天,我扛着铁锹下地时,那些“先行者”就给我讲述了其中的曲折,我没有退缩,而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坚定种一日算一日的决心,一锹一锹挖起地来。为了扩大战况,我一边通过网购努力买种子买秧苗,一边把家中存货黑豆、花生拿出来当种子。播种后的头几天,天气晴好,那些被改变命运的黑豆、花生赌气似的一声不吭,但在下了一场透雨之后,它们再也沉不住气,全都伸伸胳膊腿,冒出头来。遗憾的是,不等黑豆芽完全推开封土的大门,就成了鸟们嘴里的美食,永无出头之日了。花生试探着伸出脑袋,未受到鸟们的侵袭,竟至顾盼成欢了。
疫情向好,邮路慢慢通了,我网购的秧苗陆续到货。但经过长途跋涉大多不很新鲜。老乡叶大哥给了我一些豆角和西瓜种子,并告诉我挖个洞,把种子丢下后,取一些松散、更有肥力的熟土覆盖,苗会出得更齐更快。我依言而行,果然经过一场透雨,那些秧苗很轻松地就拱出了地面,与之前我丢在泥块里长出来的秧苗相比,有一种疏放的从容,有一种四平八稳的优越。那些被坚硬土块扭曲的秧苗,有的虬曲盘旋,弱不禁风;有的拼力向上穿透硬邦邦的土块,细嫩高挑。它们失去了疏放的从容,却显示了生命的顽强,显示了抗争的不屈,在我眼里具有欣欣向荣的力量之美。
半个多月过去,那些经我开挖的土地,陆续种上了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我一天两次给它们除草松土浇水施肥,它们慢慢长开了,竟自葳蕤起来。还真是人勤地不懒,我的菜虽然种得比较晚,但经过我的精耕细作,主要是薄肥勤施,辣椒茄子开花了;那些爬藤植物也早已探头探脑,沿着瓜棚竹竿牵引攀升;西红柿已经结了几个青色的果子。与我菜地相邻的一位阿姨,比我母亲小一岁,一见到我就说:你来得真勤,我来一百次都遇到你。我笑着回答:我把这当成健身场了,到这来伸伸胳膊动动腿,出点汗舒服。我上瘾了。
空心菜和苋菜第一次上了餐桌,就备受欢迎。那天十多位书友在我家聚会,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素炒空心菜绿油油的,一上桌就被抢了个精光。苋菜被我带到了广州,见到红红的汤汁,小孙子十分好奇,他一边吸溜苋菜一边说:奶奶种的菜真好吃。我这样做,好像是小题大做,但潜意识里是想借助苋菜潜移默化,丰富孙子的认知,传递收获的喜悦。
今年三月,儿媳妇从农科所带回两棵辣椒秧,我与孙子一起把它们种进了空油壶里,后来他又与姥姥浇水施肥,辣椒慢慢长高长大,开出花,结了果。每次视频,他都要向我汇报辣椒的长势,言语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我想,所谓“耕读传家”,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吧?
二
种地与作文,生活与文学,异曲同工。
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是位下放知青,他经常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念给同学们听。一天早晨七点多,我匆匆赶到学校,一走进教室就看到语文老师正在往黑板上抄写一篇文章。他大致画了一条竖向的中线,左边已经写满了白色的粉笔字,正在右半边顶上头书写。只见他踮起脚尖,尽力伸长右手,歪斜着身子有些吃力,写出来的字也有些变形。我很好奇,从头念起来,读着读着竟至于满腹狐疑。老师抄完转过身来,见我忐忑不安,赶忙说:你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我抄出来,利用第一节语文课给大家分析分析。
我高兴得近乎疯狂,一直沉浸其中。隐约记得语文老师肯定了我的文章结构,说文章布局合理,组织材料紧扣中心。那时,我正上初一,对老师的夸奖似懂非懂,但老师以这样的方式让我当众露脸,使我的虚荣心在被激赏后得到了巨大满足,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使我的文学梦想更加瑰丽神奇,具有吸引力。
恢复高考后,语文老师考上大学在中文系深造。临行前,他送给我一个笔记本,上面题写了这样一句话:努力学习,成就文学梦想。后来,他还给我寄过一些文学历史书籍,对我寄予厚望,并引导我向梦想进发。
很遗憾,我未能学中文,偶尔心血来潮,写些不痛不痒的文字,间或得到一些鼓励。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写了许多论文,参加研讨会,多次得奖,发在专业刊物上。也向报刊投过稿,有报道、小通讯见诸报端。
怀揣文学梦想的人,对语言文字十分敬畏,也格外敏感。
西瓜拱出的小芽,先是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继而长出两片椭圆形的叶子,然后又从椭圆形叶子中间舒展出两片边沿锯齿状的扇形叶子。冬瓜的生长也大体如此,只不过叶片的形状不同,质感也有差异。冬瓜的嫩叶,毛茸茸的,稍微有点卷曲。一阵大雨过后,水珠滞涩,挂在嫩叶上,翠绿晶莹。我突然想起家乡方言中的一个词——“羞嫩”。关于这个词,我听过最地道的解释。
我读大学时的写作老师,曾经是我家乡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指导我们重读《荷塘月色》,谈及“羞涩地打着朵儿”时,就与我家乡方言“羞嫩”做了比较,并相互说明。他说“羞嫩”时声音轻柔,在“羞”字上拖了个长音,还拐了个弯,才落在“嫩”字上;在比画“羞涩地打着朵儿”时,他左手托掌向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尖搭在一起,做出荷花含苞欲放的样子,身体向右侧稍稍倾斜弯曲,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仿佛他就是一茎夏莲,含羞带嗔,正迎风招展。
他进而解释道:“嫩”可以是有形的,可以通过视觉触觉感知,像是少女羞红的脸蛋,轻轻一掐就能掐出水来。那神态情形历历在目,话语声调言犹在耳。
许多年,忙于工作生活,并未对其孜孜以求,如今行将退休,蛰伏的梦想伺机而动。经过苦苦寻觅,最终安放于江山文学·逝水流年。与许多文学大咖同台竞技,虽然时时体会到荒废的窘迫,但终于跻身一个更高的平台,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有趣的是,我2016年9月1日注册江山文学网,落户逝水流年,正好是开启新学年的日子。为此,逝水流年在我心里更像是个文学大课堂,流年同仁亦师亦友亦手足,令我在补偿未学中文遗憾的同时感受友情的温暖。
经老同学“一海明月”牵线搭桥,我投了几篇旧作,得到了大家的热情鼓励。第一次线下聚会,与流年“铁三角”见面于婺源,雪答应亲自编按鼓励我投稿。到曲靖造访山地,心怀敬仰而不管不顾,受山哥及其周围的文学爱好者影响,一路行走一路书写,先呈山哥过目,连续在流年发表了《爨味曲靖》《聆听洱海》《艳遇丽江》。虽然未获精品,但享受了抒发真情的畅快。
印象深刻的是,一天傍晚接到真真的电话。手机显示号码是河北的,我以为又是广告推销,漫不经心地“喂”了一声,就听到一个温柔的女声说:“我是流年的平淡是真”,顿时肃然起敬。我听大家夸过真真,也拜读过她的文章,尤其被她的勤勉折服。她打电话给我,是谈文章修改的。她跟我说,那篇《大漠湖城,美丽乌海》参加征文,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文章太长,二是主题不够集中,三是语言还可精练,诸如此类。真真说得很委婉,又让我理解了她的意思。果然修改后,又经真真画龙点睛,第一时间成“精”。如今回味起来,真真稍显低沉的女中音,圆浑、字正腔圆,如三月的春风,温煦和暖,使我这棵老柳发出了新芽。
心归流年,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风逝是出了名的啄木鸟,对我文章中的错舛之处简直是锱铢必较,我有时恨得牙根痒痒,但经过她坚持不懈又头头是道,最终心服口服。与石语的交流要顺遂得多。我们大多在微信中书面交流,但她如银铃般清脆的声音,令我无限遐思:一位当了奶奶的人,拥有如此动听的声音,一定身形曼妙,是一朵摇曳的花。与“石语”也十分契合,清脆利落。
春光姐是家乡人,自有心理上的亲近。她善解人意,又雍容大度,批评建议不着痕迹。那天提及我的《风花雪月》,她说:“第一时间未获精品,可能是前面知识性的铺垫太多,需要仔细阅读,才能感觉到它的好。我写文章喜欢开门见山。”虽然春光姐的批评没有开门见山,但我接收到了她的善意,也领受了她的言下之意。
在江山这些年,遇见的都是以诚相待的友人。彼此之间真诚地提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哪些字句需要修改,哪些内容还可以延展。流年的文学氛围纯正,大家对文学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耳闻目染,并浸润其中,让我在文学写作上有了一定的提升,顺利加入省作协。如今,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原来种地与作文,生活与文学,异曲同工,“人勤地不懒”是它们通行的原则,互为因果,并辔同行。而我在江山的耕耘,在流年的点滴成长,足以慰藉心灵,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因耕耘而充满活力。

谢谢子青姐姐分享佳作,学习了!话说,这是第三篇征文了吧?这势头,按不住了。

这篇耕耘是真正意义上耕耘,日常生活与文学写作两者之间的衔接交融互通,将主题意味完好体现。
子青姐,潜力无限,加油!
祝贺老同学,精神与物质,“耕地”与“耕耘”双丰收。
子青在流年一天天文学见长,收获满满,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觉得最近子青才女被疫情遏制的思绪仿佛掀开了井盖,清凉甘甜的泉水在源源地不断地喷薄而出。羡慕嫉妒得很!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