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孩子教育应从小抓起(随笔)
有个偷东西的小孩与他母亲的中国故事说,有个小孩小偷小摸,第一次她妈妈也讲过他不要这样做,他做得多次后,妈妈就听之任之了。以至不几年成了大盗,被乡亲们沉塘。沉塘前他说有一个要求,要吃妈妈最一次奶(妈还在奶弟弟),结果把妈妈的乳头咬断了。妈妈说: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要咬人一口。他说:哪怕你以前骂我打我一两次,我也不至于现在被沉塘。“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是祖祖辈辈总结的人生箴言。
无巧不成书,有些相通,是不分国界的。在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跟以上中国版几乎雷同。故事说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成大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伙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被押去处死的可悲结局呢?
这个伊索寓言故事带出的启示是: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两个小孩教育的经典故事如此雷同,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外国的。为了对比,作者把中国的故事也译成英文版(此英文略)。两个故事都是:母亲对偷东西的孩子从小不教育,不打骂,不责罚,小偷变大偷,结局殊途同归被处死。死前一个咬断妈妈的乳头,一个咬断妈妈的耳朵,都得到不教育子女的因果报应。
两个经典故事延伸意思都是孩子要从小教育,听话的要更加听话,对不听话、犯错的孩子,小则训戒,大则惩罚,无可厚非,无原则溺爱,那才可怕,一味迁就,小错变大错,大错变罪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外国文化千差万别,但在教育孩子要严格方面却是一致的。外国人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方面,略胜一筹,中国人应该学习。但在培养学生人品,从小学会做人方面,中国人应该是外国人的老师,《三字经》里就有: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作者是王应麟,是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就是说,中国从宋朝起就重视培养学生人品,并强调学会做人先从父母做起。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育人先正已,父母的言行永远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作为,影响一生。
在教育孩子严格和独立生活方面,这里推荐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好老师,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但他教育孩子,衣食住行,无一不与寒士相同,穷养子女,严格要求,杜绝沾染衙内习气,意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曾国藩有写家书习惯,以家书教育子女,据考证仅1861年就写了253封家书。在曾国藩身传言教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家族经典家训之一。上句人品忠厚才能传家,下句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作用。何谓忠厚,忠包涵忠诚、仁义、正直、宽容、谦让、善良,厚则厚道。努力创造一个家风、学习和生活的好环境,让孩子们远离小偷和母亲故事悲剧,让孩子们多读书,在中国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成为中国一代一代接班人。后继有人,这才是中国未来之希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