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细嚼慢咽话读书(杂文)
读书,几乎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在这个世界上,不读书的人应该说微乎其微。可每个人读史的习惯可能大不相同。人们常常听说某某读起书来“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一部几十万字的书几天功夫就读完了,且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那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甚至对某章某节的内容“倒背如流”。笔者不否认人们在读书问题上亦有能力高下之分,也不否认一些以读书为消造的人们的这种浏览式的读书方法。但是,窃以为,对于真正学知识做学问的人,此种读书法是断然不可取的。
书者,乃知识、智慧等精神财富的载体。英国著名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高尔基说:“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概括了世界生活的全部知识,表现了世界理性成长的全部过程,以及全球人民的文明史和全部的经验——因而,书籍是进一步发展人类精神力量的最有力的工具。”就书籍来说,无论小书大书薄书厚书,都是编著者辛勤劳动的成果,是汗水和心血的凝聚,少则数日数十日,多则数年数十年方能著成。虽不能说字字珠玑,句句哲理,也各有奥妙,各具千秋。
既然书籍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世界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人生的一件极其重要的任务,而不能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高尔基在谈到自己读书的时候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美国的富兰克林说:“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强度。”他还说:“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我国古圣先贤朱熹在谈到读书时,强调“学者读书,务要穷究”。“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他本人正是以这种狠读苦读精读的精神,认真学习研究前人著述而广注典籍的。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颇丰,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诗集传》《朱子语类》《通鉴纲目》《近思录》等十数种,对经学、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都做出过很大贡献,其学风对后世学者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波及到国外,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就开始崇尚朱子学。由此看来,一个人,不仅需要读书,更要讲究读书的方法和质量。否则,可能就会事倍功半,甚或是“全无用处”。
笔者喜欢读书,除去报刊杂志,每年都要读数百万字的书,大书也总要读上几部,主要是文学,也读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和科技方面的书。无论读什么书,从未能一目十行,也不敢一目十行。尤其是那些自认为较好且必读的书,更是一字字一行行的,对书中的精深论述,精辟观点,精彩描写,常常反复阅读,仔细玩味,几成十目一行,生怕有遗珠之憾。我读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对书中的生字生词,既不敢冒昧揣度,也不敢望文生义,而是在身边放上一部《现代汉语词典》和一部《成语词典》,对读书时遇到的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立即打开词典去查找,直到弄明白为止。而且还要把词典对这个字或者这个词的语音和含义,用笔写在书中这个字或者这个词的旁边,以便加深印象,同时也预防时间长了忘记了,再阅读时还得费工夫去查找。
我读书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划重点。就是对于自己认为书中的一些精彩的描写,深刻的论述,新鲜的知识等等,都要用特殊的符号标示出来,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当然这些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只有我自己知道。再打开这本书时,就似曾相识,甚至一目了然了。对于一些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论述,非常经典的语言,我还会把它抄写下来,或记在读书笔记本上,或粘贴在资料本上,以便于经常翻看,反复温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读书也如此。读得认真读得刻苦,自然所得必多。因此,古人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论。其实,读书更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下笔”,而是解其“微言大义”,认真而刻苦地读书,并努力躬身笃行,使自己努力达更高一些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