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一把蒲扇,是似水流年里的拥有(散文)
“一榻凉如水,空山夜雨声”,夏天对清凉的渴求,是刚需。在炎热的夏季,如有清风徐来,总是充满柔情与诗意,是我们向往的意境。
现在居家、办公,空调让室内四季无别。一些曾经占据我们日常的降温物品,渐行渐远,有些遗忘了,比如扇子。就是在这样一个不经意的时候,我在傍晚散步的时候,看见一个女人手中摇着一把蒲扇,优哉游哉的坐在路边的长椅上有节奏的扇着,凉风拂过她的脸颊,一头长发飘逸起来,在落日余晖的映照里,定格成一个“宁不知倾城与倾国”的唯美画面,惊艳了这黄昏。她手中的那把蒲扇,轻摇之间,分明的让我这个路人甲也感觉到了幽香缕缕,清风抚面。
好久好久没有看见过这把蒲扇了!在遥远的记忆里,蒲扇曾经是我们夏天的标配。那时候,家庭里降温的工具,就是蒲扇,电风扇这样贵重的电器,一般家庭是不具备的。每当夏夜来临,白天的喧嚣散去,银色的月光从东边慢慢宣泄过来,萤火虫四处点灯,乡村的惬意意境开始弥漫。大人们把长椅搬到晒谷坪,开始坐着、躺着纳凉,天南海北的扯着话,而手中都会摇着一把蒲扇,自扇清凉,或扑赶着蚊子。我们这些小孩,围在四处追打嬉戏,累了,跑过去抢下大人手里的蒲扇,使劲的扇一阵,享受风的淋漓。
蒲扇历史悠久,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来看待。唐诗里就有不少写蒲扇的诗句。唐朝诗人孙元晏一首《蒲葵扇》给了蒲扇很高的经济评价:“抛舍东山岁月遥,几施经略挫雄豪。若非名德喧寰宇,争得蒲葵价数高。”另一个唐朝诗人李嘉祐却用 “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来烘托夏凉的意境。蒲扇,自有一番诗情画意。在我们那地方,一直保持着一个民俗,每年端午节,女婿去岳母家的时候,礼物中必须备有一两把蒲扇,用意是祈求在端午节这一天赶跑恶鬼,辟邪消灾。蒲扇,多了一份祈福的担当。
在我们小的时候,蒲扇是夏天的居家必备,降温用它,驱赶蚊子用它。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那把蒲扇,我们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酷暑的。商店里出售的蒲扇,是用蒲葵叶制成的。有时候,一些家里自己利用本地的棕树叶子也制作一些蒲扇。那时我奶奶就经常去砍一些棕树叶,在太阳下晒干枯后,以水洗干净,再在灶台上烘干,用门板把它们压平,然后随棕叶的大小,剪成心形状,再以尼龙丝、布条缘其边,仍用其葵柄为扇柄,就是一把实用的蒲扇了,虽然品相不及商店里买来的,但也经济耐用,为家里节省了一笔开支。当然,那个年代,童真烂漫的我们,也不缺机智,为了弥补蒲扇随身携带不方便的不足,我们会找一些厚的纸张,折叠成扇状,做成一把折扇,不但可以扇风,还有一种才子摇扇,款款而来的儒雅,很是过瘾。
到了我结婚的那个时候,电扇已经很普遍了,几乎完全取代了蒲扇的家庭必备物品主导地位,蒲扇已经慢慢消失在夏天的视野了。在时间的淘汰里,及到现在,就是电风扇,也丧失了它在夏天的统治地位,被空调挤到了寂寞的角落。
“竹床藤簟晚凉天,卧看星河小院偏”,那把蒲扇,还有蒲扇清风里的乡下夏夜,已经暌违很久了,现在蓦然看见她重现江湖,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只是多了一份感慨,这时间,流逝的太快了。在回忆里,蒲扇年代好像并不遥远,但确确实实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想那时,我们摇着蒲扇,觉得人生那么长,盼望着长大;现在长大了,成熟了,躺在空调的环境里,却无比的怀念年少,感叹一辈子太短,怎么不知不觉,我们就快老了呢?
我回到住处的时候,与一个微信朋友开始聊天,很自然的扯到了散步时遇见的那把蒲扇上,她马上回应:“巧了巧了,正好我妈今天从老家过来,也带来了一把蒲扇”,她很利索的拍了一张蒲扇照片发过来。彼时,她刚刚从岳麓山爬山回来,香汗涔涔,正用这把蒲扇在扇风呢。她在微信里说起刚才的爬山,真的体会到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爬山时兴冲冲的,回来时一身的疲惫。她的唠叨里其实有着人生的哲理。人生在向上走的时候,因为有追求有目标,渴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血液沸腾,充满奋斗的干劲,上山之路变得有味,感觉轻松,是一种价值实现的过程。下山是在饱览风光之后的一种归途,心懒了,腿软了,所以感觉难。正如那把蒲扇,在夏天的炎热里,她需要摇动,靠奋斗贡献一阵清风,传递一份清凉。有奋斗,才能体现价值的存在,是蒲扇的真理,也是人生的意义。
微信朋友传过来的那把蒲扇看相不太好,却是我童年的那把蒲扇的模样。时光惊讶,已经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把蒲扇,是似水流年里的拥有,是凝望岁月深情的乡愁,在这个夏天,她携着经年的故事,让我清风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