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流年】六朵雪:心若梅花向雪开(散文)
但凡名字里有“雪”的人,若不是出生在冬日,便是爱雪爱到骨子里的——心里装着、手里捧着仍嫌不够,还要再给自己贴上一枚“雪”的标签,行走坐卧、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被“雪”环绕,如此方觉对得起对它的热爱。
在流年,就有这么一群爱雪的女子,她们或在天上遨游,或在空中飞舞,或临风玉立,或倚梅吟哦,姿态各异,曼妙无双。我是其中唯一的另类,我喜欢躲在云层上,不声不响地欣赏。
素心若雪是这六朵雪里年龄最小的,也是加入最晚的,却是最俏丽可爱的。她刚来的那天,流年编辑部大厅曾刮起一股小小的欢迎“风暴”。忘了是谁,率先启动了欢迎仪式,鲜花弹,礼炮阵,掌声潮,此起彼伏,红包雨也下了好大一阵啊。最欢喜的自然是流年大当家纷飞的雪了,如果把流年的雪花拼做一朵,在此之前,是有所缺憾的五瓣,若雪一来,六出飞花便凑齐了。
群里有几个以前就是她的好友,有人“抛出”她在江山的头像,有人揭秘她的微信头像,是那样一个清丽出尘的美人啊,一打眼,就叫人喜欢。
虽说是初来乍到,若雪却丝毫没有拘谨的样子,落落大方地和流年众人打着招呼。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争先恐后地跟乖巧伶俐的小妹妹“拉家常”“套近乎”。流年大厅到处鼓胀着喜悦,那气氛浓烈的划根火柴都能点着。拙于言辞、擅于潜水的我,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分享这一流年盛事。
与她的青春貌美比起来,更令我刮目的,是她出众的文采和古文功底。她的文集古韵居多,尤其是早期作品。我很早以前也尝试过古韵,填过几首诗词,知道其中的艰辛,所以对若雪在古韵方面的造诣,尤为服气。
流年十周年时,她为家人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三十四首七律,每人一首。要知道,她那时来流年还不到一年,许多人并不熟识。为了尽可能贴合每个人,她认认真真翻阅了每个人的文集,通过文字走近和解读他们。从她笔下走出的流年人,每个人都那么活灵活现,独特具体。她写纷飞的雪:“淑良才媛婉柔妆,素面惊鸿月曜苍。皓齿明眸倾妙语,莹肤凝雪自清芳。流年十载初心守,溢韵千篇俏笔章。聪墨秀笺书璀璨,温诗琢钰醉琳琅。”雪社的姣好容貌,柔善品性,十年来对流年的坚守和付出,以及她在文字方面的成绩都跃然纸上。她写山地:“廿载扶贫苦海寻,家长里短解迷津。纵横僻壤三千里,顾念穷乡几十春……忙中撰字流年筑,授课醍醐懵懂宾。”现实中的山地是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还长期奔波在扶贫一线,走乡串户访贫问苦;网络中的山地也是老师,他不仅勤于码字,还帮助提掖后辈,成绩斐然。短短几行字便刻画出山地老师的赤子情怀。她写平淡是真,她写司药……如果没有对流年人的一腔挚爱,没有对文字的高超驾驭能力,这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我有幸编辑了这组诗歌,毫不夸张地说,我被她高妙的才思震撼了。一首七律,不过寥寥五十六字,既要凸显每个人的特点,嵌进他们的名字和地域,又要精准生动,更要兼及选词用字,平仄格律押韵对仗等,何其难为,而她竟似一气呵成,三十四首上下贯通,一脉相承,不由人不击节而叹。
诗词写得好也就罢了,人各有所专嘛,可她的辞赋也写得那么好,浩浩乎似江水流泻,而她还那么年轻,这让我深深纳罕,如此深厚的古韵功底是如何来的,莫不是古代才女穿越了?还是不小心降落凡间的精灵?
她的泣血之作《稻田守望者——袁隆平赋》便是这样的一篇辞赋,洋洋洒洒千余言,喷珠溅玉般自笔端飞出,铺陈有力,渲染到位,道尽了袁老为“稻粱谋”的一生,其情也真,其悲也深,令每一个读到的人无不默然垂泪,感佩在心。该文编辑纷飞的雪写下这样的按语,“此赋全文呈高拔之姿,丰富翔实,沉雄高古,排序瑞整有序,通篇多用对仗及排比句式,偶句对仗工整,领字精当,气势贯通,韵律通达,无羸弱之感”,可谓中肯全面,高屋建瓴。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若雪这一手写诗作赋手到擒来的功夫,可不仅仅是熟读就能做到的,我就怀疑,她是不是把古书古韵都当饭吃了呀。
你若是由此判定她掉到了故纸堆里,那就大错特错了,她生得古典,却也很时尚,品貌如此,行文更如此。读她的散文,可以读出浓重的时代气息,在诗意唯美的语言背后,蕴藏满满的烟火气。
比如写亲情和童年记忆的《桂香浮玉,浓情向晚》,写堂姐碧云半生遭际的《碧云清梦与谁同》,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水声响在情深处》。
这是一篇描写人间真情的散文,大到人和自然之间的情,村人之间的情,小到父母子女之间的情,夫妻之间的情,都写得那么真切自然感人。散文开篇,是一幅极其生动的劳动场景:踩水车的汉子们喊着号子在车鱼,随着哗啦啦的水声,各种大鱼小鱼欢蹦乱跳着落进早已张好的网中。众多忙着捡拾的村民们和若雪一家先后出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开心地忙碌着、笑着,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幼小的若雪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她不忍看着哥哥手中的小鲶鱼变成盘中美味,央求哥哥放了它,小鲶鱼便在一家人充满爱意的注目中,回归梅溪河。
通过若雪唯美灵动的笔触,我们看见踩了上千年的水车,在村民的脚下吱嘎作响,随着钟摆一样上下晃动的踩脚板,哗哗流淌出的,是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我们看见村民们为了脚下的土地,不懈地与大自然抗争,与干旱抗争,那赤裸的棕铜色的肌肤,是最靓丽动人的注脚;我们更看见了若雪一家人的相亲相爱,父母之间的投契和知心,全藏在相视而笑和举手投足间的微表情里,父母对子女的宠溺和呵护溢满了字里行间。曾经清贫苦累的童年岁月,因为有爱,你读不出一点痛苦和辛酸,它们全被满满的深情包裹了。
世间唯有深情不可辜负。村民爱着那片土地,所以他们甘愿面朝黄土背朝天,若雪爱着那片故土,离开多年依然梦绕魂牵。这篇文字倾注了若雪的真情和深情,无需刻意渲染,自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陈彼得老先生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深情朗诵《我爱这土地》时的样子。老先生头发花白,满面沧桑,像邻家大叔一样站在那儿,轻轻吐出那些句子,没有激情四射和刻意酝酿,却又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先生哽咽着艰难地吐出这句话,整个人躬下身去,泪落如雨。那一刻,他心中汹涌的潮水仿佛要把他吞没。现场的观众和嘉宾无不动容,掌声经久不息,屏幕前的我也不由潸然。这就是真情的力量,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能穿越时空,和你共情。
若雪小说创作的不多,但已经很有心得,像《索兰的天空》和《枪响之后》等。《枪响之后》没有获得精品,但却是我心里的精品。在这篇小说里,我看到了若雪的另一面,她不仅善于营造宏大场面,把握故事节奏,且对挖掘人性和环境描写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尤其对雪崩场面的描摹和那对雪鸡的刻画,都给人非常逼真的在场感。只消假以时日,若雪的文学之路未来可期。
因为工作上的原因,若雪近来文章写得少,但她一刻也未曾远离文字。作为流年的诗歌主编,她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流年的诗词阵地,一篇又一篇的稿子,在她的精心编审下,端上了读者的餐桌,丰富和美丽着流年的百花园。这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只有做过平台编辑的人才能体会。前任诗歌主编一海明月说,写编按语如同创作小篇文章,需要付出同样的艰辛。他还说,若雪的按语写得有水平,流年的诗歌阵地有她在,他这副担子才卸得安心。
小若雪出生在蜀国,生活在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她性格中豪放的一面,看上去那么娴静温柔的姑娘,却可以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名字里已经有梅,却还要加上雪,这姑娘得有多贪心啊。不由让人想起宋人卢梅坡的《雪梅》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心性高洁若梅,凌寒向雪而开,梅雪相并,整个春天都是她的了。
愿这朵小雪花像梅一样绚烂,像雪一样纯粹,愿她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也像雪花一样,洋洋洒洒,灵动飞扬,愿她在江山流年这块沃土上,早日种出自己的“花花”世界。
本篇散文以诗意一样的文字,素描逝水流年社团第四任诗歌主编素心若雪,语言精练,刻画逼真,叙述流淌,真情真好。
“落雪”写“若雪”就像姐姐写妹妹,文字不好都难。
祝贺,祝贺,落雪妹妹又一篇佳作诞生。【鲜花】
大哥几经积累和沉淀,潜心学习,最近的文字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可喜可贺。
在流年,我们每个人都在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相互之间都在督促、鼓励,谁都不肯把谁抛下,这才是聚在一起的意义。而这些,得益于你这个社长始终抗住了这面旗,这非常不容易。佩服你,真的。
如夏日里飘向一个人的雪花。有种凌空飞舞的荡气回肠。这声音你不一定听得到,但我听到,一缕清芳自我们之间滑出,即便在落失那刻,有大雪暖着小雪。
感谢落雪姐妙笔之下有一个小小的我。只是惭愧!若雪未及落雪所赞,若雪定当努力学习。
读落雪的文,品若雪的美,流年一大乐事。

话说石头好难写,几次提笔都难以为继,实在是美人难画,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