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流年】山水有清音(散文)
一
行走在丽江古朴而繁华的老街上,头顶是纯净透明的蓝天和一团团洁白飘逸的云朵;脚下,是粗砺厚重,承载了无数岁月风尘的麻石路。假如你暂时离开人头攒动的商业街,向木府的后山走去,就会来到狮子山脚下。狮子山是古城最高的山,像一头卧着的雄狮,千百年来,庇护着古城的安全。山麓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塔楼,名曰万古楼,是古城标志性建筑。登上万古楼,向东可以俯瞰古城全貌,向北还能眺望玉龙雪山的美丽雪峰。
玉龙雪山是纳西人的神山,它的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它也是我国离城市最近的一座雪山。在丽江古城漫步,不经意抬眼望去,雪山仿佛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你的眼睛顿时亮了,身边所有的喧闹离你远去。灵魂仿佛变轻了,慢慢地向上升腾,乘着一片白云,悠悠地飘向那神奇的雪峰冰川。
丽江是山城,也是水城。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小桥流水,涓涓细流。玉龙雪山的活水源头,不断汇入黑龙潭,再向南汩汩流淌,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这纯净、圣洁之水,洗净了人世的铅华,温柔了古城的时光。
三眼井是古城一道迷人的景观。有一天早上我出门买早点,在迷宫似的街巷迷了路,却偶遇了一处三眼井。据说古城现留存的三眼井已不多,只有马龙潭、半月泉、甘泽泉、署古井、石榴井等几处。我尝了尝第一口井里的清泉,再观看居民在第二口井淘米洗菜,然后在第三口井洗了洗手。泉水清澈冰凉,渗入肌肤,沁入心田。仿佛瞬间荡涤了我心中的尘埃,我的心若这井水似的,变得澄澈透明。
二
丽江古城四方街彩石铺地,清水洗街。商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是古城集市中心。每天从早到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2018年7月25日,四方街来了一群游客,看上去与别的游客没什么分别。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高大魁梧、肤色黝黑的六十开外的男人。他胸前挂着一架长镜头相机,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他在街中央停了下来,锐利的目光将四周扫射了一遍,然后举起相机,对着东南西北,“咔嚓咔嚓”地拍了一通,然后带着满意的笑容往树荫底下走去。他是来自广西桂林的申酉大哥,是我们逝水流年社团元老之一,第一任诗歌总编。他喜欢户外、爱好摄影、擅长写诗。大哥说他这是第二次来丽江了。虽然十几年过去,有了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还是一样。所不同的是,这次与流年家人结伴而来,看风景的心情完全不同。
大哥走到树荫底下,与另一位男人攀谈起来。这位要比大哥年轻一些,高个子,白皮肤,一套浅色得体的夏装,把他衬托得更加玉树临风。不用说,他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男子五阿哥。他在江山文学网的名字叫山地。至于流年人对他的昵称,更多了去,什么小石头、山哥、刀哥、五阿哥、师兄等等,不一而足。他是云南本地人,家住曲靖,地道的乌蒙山汉子。对他来说,这地方太熟悉了。熟悉的地方无风景。他这次完全是尽地主之谊,陪我们这帮人吃喝玩乐的。他是流年的副社长,跟我们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见面,却好似都是八拜之交似的。他的大气、洒脱和亲和力,跟我们在网上、在文字里认识的那个小石头高度吻合。雪社长说过,我们去云南要狠狠地宰小石头,谁叫他稿费多呢。五阿哥也真够豪爽,我们刚到昆明高铁站,就请我们品尝了云南特色小吃——过桥米线。在昆明,在大理,在丽江,一路上他毫不含糊,带我们尝遍了当地美食。
我心里刚想到雪社,那边就款款走来一位身穿民族风情衣裙的大美人,高挑的身材、婴儿般娇嫩的肌肤,披着一头绸缎般的长发。尤其是那一双眼睛,明亮、清澈,像一潭深泉,简直会让人溺毙其中。她操着一口带着上海腔的娃娃音撒娇道:“臭大哥,跑这么快,都不帮我拍照。来,帮我和小石头拍张合影。”她是鼎鼎大名的纷飞的雪,流年社团的当家人,江山文学网的金牌社长。别看她是娇滴滴的上海女人,做起事来一点不含糊。七年的时间,她硬是把一个只有八人的小社团发展成江山第一品牌社团。全国各地一百多位著名作家把文章投放到流年,将所谓网络第一社团远远地甩在后面。“只是女子,侍奉文字”是她的江山签名,也是她的写照。她爱文字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仅自己笔耕不辍,创作了几百篇精美的散文和小说,还为众多文学爱好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这不,云南采风,正是她组织策划的又一次流年线下活动。
“哈哈哈!”银铃般的笑声传过来,宁波帮四个人从一家银器店出来,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明媚的笑容,连老妈妈脸上的皱纹也笑开了花。雁子这次不仅携妈妈同来,还带了两位闺蜜。她们四个经常单独行动,我们称之为“宁波帮”。
一根长长的麻花辫云锦般垂挂到腰际,一条碎花短裙,搭一条乳白色格子披肩,显得精神又灵秀。回头一笑百媚生,仿佛是从哪本线装书里走出来的女子,飘逸雅致,不染尘埃。雁子给我的印象一向如此。无论是十年前搜狐博客的墨荷莲韵,还是而今在流年的芦汀宿雁,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女子,也是充满书卷气的女子。曾经隔屏相伴十年,今年春暖花开时终于在杭州真实相拥。从杭州到乌镇;从昆明、大理到丽江,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让我联想到《红楼梦》中那些满腹诗书的奇女子。正巧,雁子还是流年的红学家,她的红楼随笔几乎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观园里所有的太太、小姐、老妈子、丫鬟,是流年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伊人姐姐!”我正在沉思,雁子像一阵风旋到了我身边,将一个银质宝葫芦挂在我脖子上。
一声“伊人姐姐”让我心里暖融融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十年过去,我还是她的伊人姐姐,她依然是我亲爱的莲妹妹。
玫瑰姐这次也携亲友团前来,有亲妹妹,还有两位好朋友。
她穿一件红色连衣裙,外搭一件白色短外套,端庄大气,透出大家闺秀的气质。我见过她年轻时的照片,简直就是一个美人坯子,很是像《红灯记》中的李铁梅。
自从在青岛第一次见到这位来自西安的姐姐,我就被她的温婉娴雅迷住了。在流年,几乎都是妹妹,她是我唯一的姐姐。尽管她抢去了我流年大姐大的位置,可我一点都不在乎。有个姐姐多好啊!我经常与她一起旅行。她就像亲姐姐一样,对我爱护有加。玫瑰姐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她的勤奋好学。姐姐刚到流年的时候,写的文章确实比较稚嫩。但她没有气馁,每天除了锻炼身体,做家务,其余所有时间都交给流年,一边编辑,一边写作。不懂就问,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有耕耘,必有收获。如今姐姐的文章朴素真诚,细腻温润,自成一格。不仅在江山,在西安本地也小有名气呢。
傍晚时分,西天的晚霞像火一样燃烧着,古城沐浴在橘黄色的光晕里,如梦似幻。我们按照事先的约定到大水车那里集合。
“咦,明月怎么还没到?莫非有了艳遇?”五阿哥坏笑着,“丽江本来就是艳遇之都嘛。”
你还别说,这次真被五阿哥说中了,明月哥确实艳遇了。他独自在四方街踱步,看见石碑上有一个大大的“宋”字,即刻联想到才貌双全的女词人李清照。突然,他眼睛一亮,前面走来一位妙龄少女,穿着一条白色汉服连衣裙,梳着两条短短的麻花辫,好像是从宋词里走出来的。女孩见有人盯着她看,便嫣然一笑,露出一排白玉般的牙齿。明月哥像中了蛊一样,待在原地不能动弹,眼睁睁看着她从身边飘然而去,留下一阵暗香。当他反应过来追上去时,伊人早已不知去向。
这是后来明月哥亲自跟我们讲述的。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几易其稿,每一稿都发到群里让我们欣赏。
在我的印象中,明月哥永远都是那么温文尔雅,书生意气。我知道他喜欢阅读,尤其喜欢读文史类的书籍。可见读书真的可以塑造人的气质。明月哥的穿着也颇为讲究,白衬衫,黑裤子,黑皮鞋,戴一副金丝眼镜,一顶黑色礼帽,一看就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假如再换上一件长衫或一套浅色西装,简直像极了当年北大校长胡适先生。在乌镇东栅的一间古色古香的茶馆里,我第一次发现了这一点。
三
在云南的几日,除了在泸沽湖的那天晚上去参加篝火晚会之外,我们每天晚上都在客栈里座谈到深夜,主要是聊流年,聊文学。
寂静的夜晚,风儿轻轻走过,送来丝丝缕缕的凉意;星星睁着明亮的眼睛,仿佛在谛听小虫唧唧鸣唱;月亮蹑手蹑脚地蛰伏在屋顶,从窗户里探出半边脸,津津有味地偷听我们这帮人的谈笑风生。
你看,今晚的喝茶聊天模式正式开启,五阿哥又在履行他的主人职责,泡好了一壶上好的普洱茶。茶香氤氲,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芳香。他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然后端起茶杯,轻轻抿一口,清了清嗓门说:“到了云南,一定要喝茶,喝好茶。一般夏秋喝普洱,冬春喝滇红。来来,尝尝这款普洱茶。”
等我们喝完杯中的茶,他又给续上。在大家的啧啧称赞中,他又说:“其实,喝茶也是喝个心情,也能醉人的。不是有句话叫‘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嘛,今晚我们来个不醉不睡觉。一边喝茶,一边朗读,如何?”
“好!”几乎是异口同声。
当然是雪社带头了。她用好听的娃娃音,朗读了她自己的散文《清喜的水泽》,然后谈了她对游记的看法。
旅游散文不能仅仅是写景。一味地移步换景,为写景而写景,容易写成流水账。应该融入文化,要有画面感,即“实”;还要有真切的感悟,即“虚”。虚实结合,方能将游记写出色彩。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她的游记,有着独一无二的韵味,一般人连模仿都做不到。
大哥早就憋不住了。这几天,他给我们讲了很多他的过去。那是属于一代人特有的故事。每一个亲身经历的人,都会终生难忘。七月二十三号,在大理给大哥过生日的时候,我和雁子朗诵了他的诗歌《盒子里的月光》,当时他流泪了。今晚,他自己再次朗诵起这首诗:
一个时代的结束
也带走一些人的青春
短暂的时光如同白驹过隙
几十年过去就不见了身影
只存在记忆
像一缕清澈的溪水
在漫长时光中静静地流淌
慢慢地远去……
磁性而又沧桑的声音,在寂静的夜空响起,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老三线战士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我看见,大哥的眼眶又湿润了。最后大哥谈了对当时诗歌创作的看法。他说,诗歌写出来是让人看的,读都读不懂,写来干什么?放在自己私人空间算了。
五阿哥又续了一遍茶。“燕子和玫瑰姐不是答应到云南朗读我的绝句小说吗?兑现诺言的机会到了!”顿时,气氛又活跃起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五阿哥沉迷于绝句小说的创作。一个三百字的短篇,却能讲好一个精彩的故事,最后还要反转。这对创作者的构思和语言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五阿哥却能驾轻就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甚至都刊发到海外报纸杂志上了。我和玫瑰姐曾经相约,到了云南,一定当面朗诵他的绝句小说。
玫瑰姐普通话标准,中气十足。一篇《麻花辫》读得字正腔圆,非常动听。她还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生如胡杨》。这是她去内蒙古欣赏胡杨回来写的一篇游记,将胡杨那种“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开始朗诵《相思豆》。联想到王维的《红豆》,我的情感随着其精美的语言和跌宕的情节而起伏。
因为一直爱好朗诵,拿到文本,便能快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因与生俱来的乡音带来的不足。
《目送》是我自己写的一篇散文。它受到龙云台《目送》的影响,也受到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启发。2014年8月,儿子飞往大洋彼岸求学。有感于在机场送别时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情难自禁,写下这篇感动得自己流泪的文字。朗诵自己的作品,对作品理解更深更透,故感情更加投入。我读着读着,声音就哽咽了,热泪涌出眼眶。
轮到明月哥了。毫无悬念,他朗读的是自己的新作《多想携一本宋词逛丽江》。五阿哥说这已经是第五稿了,可见明月哥对待文字的虔诚与执着。他接替大哥做了流年的诗歌主编,对诗歌的写作和鉴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自己写诗虽然不多,但每一首都发自肺腑,让人印象深刻。他的诗歌编者按对作品理解深透,诗意盎然。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灵感是诗歌的火花,好的作品是修改出来的。明月哥这首诗歌的创作过程,让我对这三句话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
历史,是一条曲线
总是歪歪扭扭
丽江,风花雪月
冲刷过的碎石子路
磕磕碰碰
多像中国的宋史
哎,我该携一本
宋词来丽江
这样,才配得上
与你
寻寻觅觅的宋朝
来一场倾心之恋
……
倾情的朗读像汩汩清泉,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声音创造的意境中,回味良久。
雁子一向低调,谦虚是她的本色。其实她的诗歌、散文、评论都写得很好。在搜狐博客,她写了不少诗,属于朦胧一派。她没有朗读自己的作品,而是对大家的朗读及原作分别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她《红楼梦》系列创作的感想。她强调自己写的是随笔,不是赏析。赏析要以一定的理论做支撑,要紧扣原文,挖掘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随笔却可以针对某个人物、某段文章,随意挥洒,主观性比较强。
五阿哥是小说高手,自然要透露一些小说创作的秘诀。他结合流年的作品,谈了几点:第一,小说一开始就要写画面,用场景把小说打开;第二,小说要有一个好故事,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故事,要把故事以外的东西写出来;第三,要多用修辞,让语言富有表现力。真的是满满的干货呀。
时钟敲过十二点,我们依然沉浸在文字里。考虑到第二天还要去泸沽湖,只好恋恋不舍地去休息。睡梦中,我们的声音依然在丽江美丽的山水间回荡。
在昆明、在大理、在丽江,我们这群流年人就是这样,在山水中相逢,在文字中聚首。文字,为我们的行走注入了更为深远的意义;行走,也为我们的文字注入了更加鲜活的生命。
总是歪歪扭扭
丽江,风花雪月
冲刷过的碎石子路
磕磕碰碰
多想中国的宋史
哎,我该携一本
宋词来丽江
这样,才配得上
与你
寻寻觅觅的宋朝
来一场倾心之恋
……
好一篇《山水有清音》,读着春光妹妹的美文,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山那水,还有那非常有历史感的古城大水车。
生活,因有这样的回忆有滋有味。佳作欣赏。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