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父亲的教师情结(散文)
一
小时候,很少在家里见到父亲,他就像一个过客,来去匆匆。
父亲是一名偏远山区的老师。去一趟山里要走三十几里路,山路崎岖艰险,父亲往返家与学校之间,全靠双脚来丈量。每次去学校,他的肩膀上总搭着一个粗布袋,袋子一头装着腌菜和馍,另一头装着教学用书。周末从学校回到家,布袋里的馍和腌菜没了,只剩下几个空瓶子,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些教学用书。
到了周末,我们家的几个孩子就成了村里为数不多有字典的人。那时我上小学一年级,二哥上四年级,五姐上初中。我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会了上四年级才学的拼音查字法,这让我在同学面前十分风光,也更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上小三年级时,我有幸代表学校去乡上参加作文竞赛,居然拿到第一。当乡里的老师知道我来自于曹窑料沟分校时,就说这料沟村真是一个文曲星下凡的地方。
我回家把这话给父亲说了,父亲笑着说,哪里有什么文曲星下凡,这是因为我们村那些年考上师范的比较多,当老师的自然也多。只要你好好学习,也能考进师范学校,当上教师。父亲还说现在农村发展越来越快,可惜农村的教育跟不上,就是因为老师太缺了。当时我还不明白父亲话里的意思,现在想想,原来从那时起,父亲就在鼓励并引导我当教师了。
父亲不仅是那所村小的唯一一名公办老师,而且还是校长。那时,民办教师家里都有地,一到农忙季节轮流请假回家干农活。父亲理解他们生活的不易,就毫无怨言替他们上课。
那时农村学校,日常杂支靠每学期开学时收取学生的一点学杂费来维持运转。农民收入低,学生交不起学杂费是常有事。遇到这种情况,父亲就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学生垫上。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父亲常把自己的工资垫付作为办公经费,还把自己应得的荣誉和职称晋升指标,让给其他家里有困难的老师。
父亲为了村小为了学生,也为了能留住任教老师想尽了办法,但依然不能解决山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于是父亲就把主意打到了我身上。他经常给我讲教师的工作多么重要,当一名山村教师很崇高。但那时的我还太小,总想到外面去看看,就没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真正认识了教师职业的重要和崇高。
二
1983年的秋季,我上四年级。可当时偏偏遇上我们村的小学因缺少老师,要被合并到离我们村很远的大队小学。几个同学由于上学路远,刚开学没几天就陆续失学,而我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母亲担心我也像我大姐二姐一样半途而废,便问我想不想继续上学?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我就转到了父亲所在的山村小学继续读书。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上学,也是第一次和四十多名陌生的同学一起聆听父亲上课。
父亲上课既幽默又严肃,每次上课前都做了充分准备,讲起课来生动有趣。他常把历史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板书设计美观大方,别有一番意趣。父亲讲课声情并茂,就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因此同学们非常喜欢听父亲讲课。父亲在课堂上是位严师,但在课下俨然是一个“孩子王”。他能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有说有笑,同学们就像一群小鸡围着一只老母鸡一样喜笑颜开,玩得不亦乐乎。
夕阳西下,飞鸟相与还,学生们和其他老师陆续回家了。父亲领着我一一检查教室的门窗,看是否全部落锁,紧接着开始清扫校园。近二亩地大小的砖铺校园,扫完地父亲累得满头大汗。父亲打扫完卫生,一刻也不闲着,急急忙忙喝几口水,又拿起扁担,挑起水桶去校外井边打水,直到把学校里学生们常取水的那个大缸灌满之后,才安心做饭。
夜暮来临,父亲在马灯下先补记日志和安排学校的工作情况,接下来开始备课、批改作业。而我也借着马灯昏暗的光线做作业、看书、练字。渐渐地,我变得不再拖沓,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学校附近有一条小河,一道雨季,河水就上涨,学生上学回家的唯一通道就会被阻断。父亲非常关注天气变化,几乎每天晚上看云识天气,打开收音机听天气预报,做好全校师生的防洪应急演练。下雨的时候,父亲和其他老师在学生上下学时段,亲自护送学生们过河。一根长木棍,一件帆布雨披,一双沾了好多个布丁的胶鞋,就成了父亲在雨天的标配。父亲常说,学生安全无小事,在他任教的那些年,学校从来没有出过安全问题。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父亲背着学生一步步走过漫水桥的情景。
深山学校的夜晚并非一片沉寂,时不时从远处传来野生动物的叫声,山村里的狗吠声也此起彼伏。父亲养成了一种习惯,一到半夜,就睡不着觉,拿着手电筒绕校园一周仔细查看,确认没有任何问题,才回到房间躺下休息。父亲任劳任怨,认真负责,让人心生敬意,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年后,我考入中学,平时和父亲很难见面。他除了周末和我坐在一起,简单聊聊我的学习外,父亲几乎没有时间和我谈及其它。父亲常说,男孩子要散养,一切靠自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上中学后,好多同学的家长千万千计拉关系走门路,给老师提了好多过分的要求,如选所谓的重点班,选优秀老师,调个好座位,调换到条件好的寝室等等,而父亲却未到过我的学校提出过分要求。父亲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每个学校的老师们都很辛苦,他们担着重担,守着清贫,咱不能给学校和老师添麻烦。
大学毕业那年,我的就业举棋不定。父亲劝我说,还是服从分配吧,我看干教师这行你能行。我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接受了父亲的建议,谁知一纸调令竟把我分到了一所山村学校。一开始我很不甘心,也有怨气。父亲为了让我安心工作,一有机会和我谈心。他对我说,教师是个良心活,虽苦犹荣,咱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山村学校条件是很苦,但不会一直苦下去。农村人供学生上学很不容易,你一定要尽心尽力教书育人!
在父亲的影响和谆谆教诲下,我在教师岗位上无怨无悔,兢兢业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三
2017年,儿子高考分数出来后,父亲见他在报考志愿上犹豫不决,就建议他报考师范类专业。但儿子却想着朝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发展,根本不愿意当老师。其实,儿子不报考师范类专业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他爷爷和我都是教师,而且都干过山村教师,所以在孩子的印象里,教师清贫不自由,而且责任重大。
父亲在职期间,从来不考虑自己,所以到了退休时还是初级职称,以致于后来工资套改后,他的工资一直徘徊在最低位。至于我,也是最近几年收入才见好转,这也是孩子为什么不报考师范的原因所在。其实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无可厚非,父亲看到这种情况没再说什么,转身在阳台的书桌上开始挥毫练字。
儿子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南京大学研究生。春节期间,爷孙俩聊天时,父亲对他说,好好读研,抽空再考个教师资格证,我看也挺好。没想到儿子愉快地答应了,出乎我的预料。对于儿子当时的转变,我是不以为然的,以为他就是哄老爷子开心,过后就淡忘了。但没想到儿子还真的从网上买回了有关教资考试的学习资料,并开始认真地研学起来,还说要在教师节前完成网上报名和资格考试。
已经八十七岁高龄的父亲看到大孙子答应考教师资格证了,仿佛了却了一桩心愿,竟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精神焕发,好像患了多年的脑梗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