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颂】永乐之行(散文)

精品 【宁静·颂】永乐之行(散文)


作者:班班林燕 布衣,405.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89发表时间:2022-07-01 12:17:42

一、李端棻
   在没有去永乐之前,我确不知李端棻何许人也,算是我的孤陋寡闻吧!但和他颇有渊源的戊戌变法我还是略知一二,读书时课本上只是记录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活跃的维新革命,真正的背后推手李端棻却鲜有介绍。其实百度一下也可以查到所有资料,但我们这次走进永乐的李端棻纪念馆,李端棻墓地,身临其境的感受,穿越至一百多年前……
   李端棻纪念馆坐落在李端棻学校里,二层小楼朴素干净。周围青山绿树包围着,听朗朗的读书声,古韵悠长又静心祥和。纪念馆里李端棻立讲台的半身雕像温文尔雅却又不失睿智锋芒。他在封建王朝时官至礼部尚书,却敢于破旧立新。特别是教育改革这方面,倡导全国广办学校,积极选拔举荐人才等等……讲解老师声情并茂的详尽解说,可以看出他对其倾注太多的情感,还可以捕捉到他言语间的自豪感!李端棻纪念馆作为一个爱国教育基地的存在,一个由百年前贵州贵阳山区走出去的先贤,怎不叫本乡本土的人骄傲呢!
   李端棻一生坎坷,经历了贬官,流放,奔波流离大半生,还好晚年平安回乡,继续发挥余热,纪念馆的资料里称他为“乡贤”,这比起“一品大员”更亲切,更接地气。老贵阳有学生的家长对贵阳一中都不陌生,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李端棻是它的发起人。还有北京大学,全国人民都知道吧,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的创建李端棻可是立下汗马功劳。这个教育革新的领军人物,长眠在永乐乡的故土里流芳百世。
   站在李端棻山丘一般的墓地前,宽大的石碑已然斑驳,但深刻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辩:宣统元年,诰授光禄大夫礼部尚书……等字样虽然经过岁月的风霜,时代的变迁,仍然有光芒射出!我双手合十虔诚拜谢,正是有这些先辈大无畏改革创新的精神,才奠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文化文明。遍山怒放的野花随风摇曳,暗香浮动,陪伴先生千秋万代!我想,或许先生早已转世重生,在某些领域默默地奉献着,平凡生活,现世安稳。
   古云“妻以夫荣”。我们同行的人说李夫人嫁对人,凭借李端棻荣耀,皇家诰封“一品夫人”。姻缘是一回事,互相成就才是重点。想来那李夫人应是贤德之人,先生挑灯夜作时,她红袖添香;流放颠簸时她陪伴左右,一生相随直至魂归故里。她躺在离先生墓五十米的地方,共赏彤云漫卷,山花轻舞。
  
   二、桃花坞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去永乐桃花坞的路上,我脑海里跳出这首诗,桃花灼灼,茅草屋下把酒言欢,风吹花瓣雨,一地落红!是诗意,也是惆怅,更是惊艳。只可惜来错了季节,已是初夏,花期已过,看不到姹紫嫣红的春天,遗憾中又有许多期盼——来年春天,记得带着酒来在桃花树下听故事。转瞬目下,如核桃大小的小毛桃开始吐露粉红的韵,像调皮的红孩儿见风长,等到七月份水润鲜嫩的仙桃就可就上市了。永乐的艳红桃是出了名,至今我都还记得去年吃桃的情形,滋味美妙得无法形容,孙悟空偷吃天上的蟠桃大约也不过如此吧。
   桃花坞虽然已别过桃花,但还是被一片片花海拥簇:紫的马鞭草,黄的小雏菊,红的、粉的、蓝的月季,还有那开得招摇放肆的蔷薇,星河般姹紫嫣红的野花……永乐的花海果真名不虚传。
   我们在桃树下燃起柴火烧鸡,小河面清风送爽,石板屋里八仙桌侍候,桃花坞里没有桃花庵,不必拘于佛礼,啃着鸡腿喝大碗酒,人生快意如此淋漓尽致!
  
   三、老屋
   缅怀历史名流,饱腹花海,本来以为已经领略永乐风土大半,没想到带我们去的同仁把重头戏放在后面。饭毕,我们来到了羊角村,一个普通的自然村寨。一入村头,几颗参天古树便映入视线,几根比我腰粗的须根牢牢地扎进石缝里,树干笔直地向上延伸,枝繁叶茂阴庇一方。有两棵树原本各自各立直生长,却不知什么时候在树梢处紧密相拥,缠绵环绕,俨然一对恩爱夫妻。古树下一排用石板砌成的矮墙,看来年代久远,表面已磨得青光油亮。村里老人们坐在上面好奇地打量我们这帮不速之客。
   前村还是比较敞亮,家家二层小洋楼,狗不理,猫撒欢,却难得见有人在家。偶有老人听见我们的脚步声,探出头来目送我们一段,又回屋忙活手中的事情。越深入村中越鲜见人迹,村后都是破败的老房子,东倒西歪,已经没有人住了。
   老房子都是用石板和木头搭建,说它破败还是好的,有些只剩半堵墙,或者两根立柱一根椽梁,显示它曾是高大整齐房子。当瓦盖的石板颤颤巍巍地伏在屋顶的朽木上,一个不小心就要飘下来。我们也是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屋檐底下,生怕那块长了眼的石片或木头给我们记忆深刻的一击。
   村中的小路全部用石板重新铺设过,整齐而干净,显然是专为游人准备。一座村落半壁凋零,这残墙断壁在画家眼里是残缺之美,文人诗里的乡愁,却是多少村人回不去的故乡。该有多少个午夜梦回,炊烟袅袅,母亲唤儿声,村妇田汉收工赶牛归来的场景,是谁的童年,谁的爱情?荒凉废墟里?
   许多小院草木深深,入侵到屋里角落,仿佛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野花也毫不示弱,肆意地和野草争夺地盘,院内,墙上,屋顶……,只要一点点土,它们就快活地享受阳光雨露。有些院子里还有果树,不知是野生还是从前种下的,长得蓬勃茂盛,该开花就繁茂,该结果就丰硕。像石榴花,红艳艳的一树,为它那满罐的石榴子做好准备。更有甚者,一家石板屋的大门口长了一树说不出名堂来的似桃似苹果的果实,我们研究了半天,冒着中毒的危险斗胆品尝,最后得出结论:杏子也,嗯,原滋原味。还有些生涩的果实被我们这帮所谓文人风卷残云,饕餮终结。枇杷也多,东两棵西三棵,我们都一一尝试,让它们的价值有所体现!
   顺着石板路蜿蜒前行,一座高高地朝门吸引了我。同样还是破烂不堪,但它门头上的雕花精巧细致,虽经时间洗礼,花鸟鱼虫还盎然生趣,仿佛在叙说往昔时光。迫不及待地拾级而上,果真是大家族院落。里面由五座有单独堂屋和厢房的石板房围成凹字型,只是有些屋顶盖青瓦有些铺茅草,许是兄弟几个住一起,有条件上的差别,但能够砌房挨在一起共用一个院子,我猜想应该是团结友爱的。房子的木格窗花很漂亮,五瓣花像梅花之态,也可以说是桃花,妥妥的复古样式,只是好多已经脱落,歪歪斜斜地挂在墙上。屋顶大多塌陷,不管是石板房还是茅草房,一样飘摇风雨中。院内一些地方的杂草一米多高,走进去几乎把人淹没。一只挑水的木桶横躺院中间,长出大朵大朵野菌。不经意间瞥见朝门旁边的黑棺木,心猛然一紧,吓得一激灵。漆水还是新的,可能放置时间不长。明明知道不过是几块木板而已,但这断垣残壁,杂草丛生的环境一衬托,一幅幅聊斋画面浮现脑海:那赶考的书生推开“吱呀”作响的老榆木门,一美貌女子迎过来,含情脉脉地问一声:“公子,你找谁?”于是你侬我侬一夜笙歌,天亮了却再寻不着佳人,看这满目沧桑,端的昨夜如梦良宵似幻呀!
   出了聊斋院,抬头见半山腰,一排石板房收拾得干净利落,木头柱刷了明亮的浅蓝漆,一看就知住有人家。我们一行人很是奇怪,后寨到处荒无人烟,唯独这户人家镇守?赶忙去探个究竟。果然有人——一位上了年岁却精神抖擞的大爷忙迎出屋,招呼我们进家坐。我们也不见外,就势坐在院子矮墙的青石板上,和大爷话起家常。大家最想问大爷怎么会单门独户住这儿呢?大爷也健谈,说一是因为舍不得老房子,几十年都住习惯了,二是他这房虽说从前院来要爬坡上坎,但是后门有一条可通车的水泥路,一直接到村口的大马路,交通便利。并且儿子在老房子的后面修建了新房,三代人住在一起也不孤单。
   “那山下的那么多老房子为什么都没人住了呢?”我们急切地问老人家。
   “都搬到新房住了,你们来时没发现一路的沟沟坎坎吗?摩托车都骑不了,进出很不方便。很多人家就到村外或大马路边重新砌房造屋,有些家还搬到城里住高楼,村里的老房子就很少有人来照管,久而久之,石板房倒的倒,塌的塌,弄得阴悄闭息,可惜呀可惜。想当年多么热闹……”老人家好像陷在人声鼎沸的烟火里,迟迟不肯回神儿。
   大爷邀我们进屋喝水,趁机参观一下他家。报纸糊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到要过年,这可是必不可少的节目。那时候晚上睡不着,就读床边的报纸,后来都能够倒看如流呢。再后来住上砖墙房,粉上水泥刮大白,再也不用冻手冻脚贴报纸,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情。
   他家的一面墙上还贴了一幅红底的毛主席画像,像极了电视里演绎六七十年代的场景。时光倒流恍如隔世,若不是另一面墙印着习总书记的挂历提醒自己,真分不清今夕是何夕。
   告别大爷从他家后院下山,刚下过雨的路面泥泞不堪,我们像走雷区似的跳过坑坑洼洼。难道这就是大爷说的水泥路,我一直以为是硬化的道路,原来是真真切切地“水,泥”路呢!
   下山途中,一路古木参天,仔细瞧树牌介绍,很多都有二百多年的树龄。偶遇几座老坟,埋葬时间可追溯到光绪年间,宣统年间,斑驳记录着这村落悠久的历史。
  
   四、方家祠堂
   下一站,前往方家祠堂。
   听说过,在网上也看过一些图片介绍,想象着精雕细琢,气势恢宏的祠堂满心期待,没想到现实很快打脸。推开木栅栏做的院门,正当中应是祠堂大殿,两边二层木楼是偏殿。这只是我的猜想,因为被称为大殿的地方,只有几根高高的木柱立着,靠几根横梁串联。横梁上的雕刻倒是精致,人物、飞鸟、走兽清晰可辨。檐口下的花格顽强地吊着,补充没有墙面的尴尬。大殿屋顶无片瓦,底下无墙,几根木柱拼命想支撑昨日的辉煌。大殿的阶梯处,两边分别有一只石兽,分不清是什么动物,因为已被斩首,剩下身子匍匐于地,好像随时要腾空跃起。虎也好,狮也罢,在造反有理的年代方家祠堂开始没落,或许故事太过凄迷,到今天也没有方家后世出面重修祠堂。偏殿的情形似乎好一些,有顶有墙还有窗,一楼还有红砖修砌的痕迹,但还是年月已久无可追溯。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触摸花格窗棂,雕花栏杆,它们在颤抖,如此下去,再经历几场风雨,也只有烟消云散了,历史的足音将归于尘土。所幸,得到一个好消息,当地政府已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重新修缮方案正着手实施。心中暗喜,希望下次重访不再这么伤感失落。
  
   后记
   夕阳真美,我们又回到桃花坞吃柴火鸡。大家兴致勃勃地谈论一天的所见所闻意犹未尽,都觉得不虚此行。当地的朋友说永乐还有许多好玩好看的地方没有走到,石笋沟,桃源河等等。其实我觉得贵州的山山水水大同小异,我更喜欢那些有人文故事的地方,他带着温度浸入人心,你可以震撼或温柔以待……

共 41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永乐之行,收获甚丰。杜公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恨别语说花鸟,诚让人拊掌颔首称是,而眼下近代戊戌变法发起人物李端棻、明风流才子唐寅之桃花坞(不知此桃花坞是否彼桃花坞)、自然村寨羊角村老屋、风雨飘摇没落破败方家祠堂,如此难得一见的沧桑岸谷地方人文景观,作家独具慧眼,以自己苦心孤诣、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觉,口吐莲花,妙手成文,殊令人心生震撼。作品内容翔实,结构严整,详略自然得体,语言洗练,感情质朴,其纯意向性对象描写和清新亮丽的创作风格,赋予大作本文以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编辑:郭永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70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7-01 12:24:30
  久违了,问先生近好。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2-07-01 14:34:21
  又见老师大作,倍感亲切。一个小城,四个故事,在作者笔下个个精彩,随着作者的笔触在领略永乐的山水人文之中,感受到作者深刻的哲思,金句频频,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7-02 10:37:26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