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迷乱中的因果(随笔)
曾经自以为是对命运看得开的人,认为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便无需改变,天上掉馅饼无需惊喜,出门踩秽物也不必叹息。因此对大街上的那些“算命”者嗤之以鼻,尤其不理解“破命之法”:因为那些“大师”给出的改变命运的处方,往往简单易行——在门框上装个小镜子、在屋后头栽一棵什么树、把你家的水缸从东边挪到西边……举手之劳的事情,便可轻而易举再造你的人生轨迹,无需拆掉你家的房子,无需等待多少时日,如此廉价的方式改变命运,还叫什么“注定”?
读过《了凡四训》,才觉得自己的认知仍然片面。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嘉善17岁的青年袁黄在街头以卖草药为生,遇见一位仙风道骨的孔先生的老者,将袁黄小时的经历说得分毫不差,断言袁黄应该改行读书,明年可中秀才。并且精准地预测出了全县第14的排名。袁黄引以为奇,其实早想读书,只是父亲早年病逝,遗命在先,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于是这次决定试一试,第二年应试果然与预测结果一模一样,赶紧请来孔先生。但孔先生非常惋惜,继续预言袁黄某某年可以补缺禀生、某某年可以提拔贡生、某某年去四川当县令、53岁寿终正寝、终身无子嗣。短命无子,这样的结果让袁黄心里很是不安,但也只能随波逐流。以后每次参加考试的结果,每一个细节都被孔先生言中,袁黄从此心灰意冷,想着反正命已至此,索性听从命运安排,放弃努力。还好,一次遇见了栖霞山云谷禅师,大师告诫他说:“人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每天多行善事,每晚总结反省,无论功过都记录下来,日后将功抵过,一定不会成为凡夫俗子。”从此袁黄将自己的号改为“了凡”,意为了却凡夫之见,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无论在不在人前身后都是表里如一谨小慎微,即使对于毁谤自己的人也安然相处。一年后参加科举考试,按孔先生的预测应该取得第三名,结果竟成了第一名。从此,孔先生算的预测不断失灵:他中了举人,利用十年时间按要求达到了做三千建善事目标,又立誓再行三千善事,仅仅过了一年,儿子出生了,他从此更加用心,每天至少“日行一善”,仅仅两年又完成任务,又重新树立了更为艰巨的行善一万件的新目标,终于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宝坻县县令。上任后,袁了凡害怕自己做官心起邪念,准备了一个名为“治心篇”的小册子,每天让下属将自己所行善事恶事,不管大小,一一记录,晚上翻阅记录,苦于官场工作宏观,一万件善事遥不可及,梦见天神指点,深入基层考察实情,上书朝廷,恳请减免赋税,在明代历史上被留下了“减粮善政”的称誉。当年的宝坻水灾频繁,袁了凡兴修水利,筑堤抵御水患,并带领百姓在海堤上种植柳树,将一文不值的盐碱地改造为优质稻田,编写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百姓逢人就夸“自从来了袁知县,宝坻生活变了天。”袁了凡53岁那年,按照孔先生的预测,他会死于当年八月初十,但这一天来了又走了,袁了凡平安无事,一直活到73岁。年事已高的袁了凡感慨于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将自己与命运抗争的经历与感受记录下来,撰写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后世广为流传,大家将其称为《了凡四训》。
得子、及第、长寿,袁了凡成功改变了命运。这种改变,不是投机取巧,不是仇视人生,而是一种对信念的坚持。袁了凡的故事,那些玄幻的迷信细节一言既能辨识真假,只不过也是为了证明改变命运的路途无比艰难,对于古人来说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袁了凡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命运不是无法改变。对于我们来说,需要改变的命运,不仅仅体现在自身多子多福,更体现在能够得到社会承认,能够青史留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一种结果。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要尽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些什么,但这种结果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长时期的付出,这种付出不仅仅是沽名钓誉的单纯做几件好事,捐几两银子,最主要的是付出我们的真心,退一步说,即使能力有限,没能做出惊天伟业,能够做到自己无怨无悔,心底坦然,也是一种结果。不断进行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样能够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
在很多人追求短期利益的当今,很多人颠倒了因果的关系,很多人做事首先看有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反正我也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就不要在这件事上作出努力了。”因此见便宜就上,遇责任就躲,也许会短时间得逞,但长此以往不会受到命运青睐。因为命运“不公”,便愈加消沉,形成了一种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因为“时来运转”,从此洋洋得意,放弃修正自身,同样得不偿失。一切成功的果实,首先离不开辛勤的耕耘,而不是被动的听从命运的安排,主动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与家乡一河之隔,就是袁了凡曾经辛勤耕耘的天津宝坻县(今为宝坻区),几十里外的潮白河畔,昔日的九河下梢,河渠纵横,水患频发,如今经过治理,据说已经因为水稻文化园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徜徉在古香古色的仿古街道农家院,经过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稻田,忽然被一尊古人雕像吸引目光,目光慈祥,一脸正气,基座上名为“袁黄”,一时恍惚,直到详看注解,才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了凡先生,顿时心生敬意,正是因为他的“善举”,才使今天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有了基础,袁了凡种下的善因,今天的人们仍在享受成果,为此,人们在这里建设“了凡广场”纪念他。
袁了凡先生的经历,感动天地,《了凡四训》,为命运面前不屈服安排树立了榜样。读袁了凡,品味《了凡四训》,我悟到了什么。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