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那年麦黄(散文)

精品 【流年】那年麦黄(散文)


作者:烟雨僧念 白丁,4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87发表时间:2022-07-02 11:14:18

当布谷鸟“快黄快割”的叫声响彻村庄时,南头塬上的麦自南向北一浪一浪黄了过来。
   南头塬的这片土地是僧念村最好的地,展样样的一眼望不到头。每年芒种节气一过,整个塬上便成了金色的海洋,风吹过,灿黄的麦浪此起彼伏、汹涌澎湃。偶尔,有野兔从麦浪中钻出,倏的一声,没入麦浪。
   我家在塬上有块地,东西窄、南北长,4亩7分地,北面地头只有21耧。通常,南头的麦已熟透,镰一搭到麦秸上便“噗噗”往下掉粒,北头的还黄里泛着微青,抓上一把穗子,在手里掂一掂,仍能感觉到穗头沉甸甸湿气还重。
   父亲可不会等麦全熟了再割,那样南半边的收成就会因为落粒打折扣。看到塬上开了镰,别人地里开始割麦,父亲便会拿上一张镰,在我家地里从北头往南走,走上几十步,用镰刀割几穗麦,两手搓搓,把麦粒放进嘴里,嚼几下,咽了,再往前走,到了最南头,圪蹴到地垄上抽烟,抽完一支,将烟屁股插进虚土里,再扒拉些土盖住,挺直腰说,麦黄一晌,割倒过个晌就熟了,明早割。
   父亲的一句话,我家当年的夏收就开始了。
   我家五块麦地,南头塬麦来得最早,割完南头塬就是风枝头、车(ca)活道,最后大堰里、小堰里。天气不搁捣,七八天麦就全割完拉回打麦场了,然后就开始摊场、碾场、扬场、晒场,最后入仓。
   整个收麦的日子,全家出动,割的割,挑的挑,拉的拉,没有一个闲人。父亲割得快,割两耧(四行)在最前面扯巷子(读hangzi,指排在最前面的人割两三镰后把手里的麦秸放下,后面的跟着前面的堆放),我和弟弟割得慢,每人割一耧,两个妹妹年龄小,两个人割一耧。母亲一大早起来就做饭、送饭。饭送到地里,母亲和我们一起吃完饭,拿上镰刀割半晌,然后拖着疲惫的身子急急忙忙赶回家,给我们熬绿豆汤、准备午饭,好让我们一回家就能喝上清热解暑的绿豆汤、吃上可口的饭菜,甚至能空出点时间躺在炕上迷瞪一会。逢着年景好,父亲会提前一两天雇三五个忙工(帮忙割麦赚钱的麦客)。有了忙工,母亲连带我们兄妹四人就都松口气,母亲和两个妹妹只负责做饭、送饭、送水,母亲也就有充足的时间把饭菜做的更加可口。父亲带着忙工天微亮就到了地里,趁着清早凉爽,几个人拉开架势,你追我赶,谁都不说一句话,偌大一片地,除了风声和偶尔的虫鸣、鸟鸣,就剩下“沙沙”的镰刀割断麦秸的声音了。
   有了忙工,我和弟弟下午不用割麦,拉上平车(架子车),把他们割倒的麦装上车往麦场拉。拉麦不算事,我拉着弟弟推着,一溜烟就回去了,可要把地里的麦担到平车跟前,就费劲了。南头塬上还好,起码平车能正常通行,剩下的几块地平车都到不了地口,需要把麦从地里担到平车边再装车,可费老劲了。
   大堰里2亩3分地,通常年景能打一千四五百斤麦。因为产量高,各家都把堰地当成宝,一沟地全种麦,每块地里只空出大概一垄地宽窄当路,让上下地里侍弄庄稼的人走。没有平车走的路,每年夏收,只能把割下的麦担到公路上装车。从沟里往公路上担,捆麦就成了技术活,割的时候有意把秸秆留长,麦索放好后,按照麦穗头一把一把、一左一右往起垒,捆好,必须是中间紧两头乍起来,不至于“跳担”,然后插上麦担,我和弟弟就开始往公路担。堰里到公路,说有路,其实都是羊肠路,一面是高垄,一面是深沟,担上麦,一直上坡,看不见前面的路,只能低着头看脚下,感觉到要拐弯,得提前把肩换好,换不对肩要么把一担麦扔沟里,要么连人带麦掉沟里。弟弟因为年纪小,有几次换不对肩只好把麦扔到沟里,母亲知道后,心疼得直掉泪,不是因为那几担麦,而是心疼弟弟。
   在生产队的那些年,因为祖父、父亲都在外面工作,母亲在家照顾多病的祖母和我们兄妹,家里没有劳动力,虽然每年父亲都按时缴纳口粮款,但队里分粮食的时候,最小最次的堆就是我家的。队里分玉米通常是晚上收工以后就地分,一家一堆,有“劳力”的会有意将长的饱满的棒子放地中间,没“劳力”的就是长的小、歪瓜裂枣的放地头,领的时候母亲还要受那些“劳力”的奚落。记不清有多少次,在漆黑的夜晚,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玉皇爷沟里往家背玉米棒子,母亲提着自己做的灯笼,走在前面担心我和弟弟在后面害怕,走在后面又担心我俩看不清前面的路滑倒,就一条羊肠小路,母子三人相互提醒、相互依赖,深一脚浅一脚将玉米背回家。母亲不顾劳累,选几个还有些嫩的棒子煮上,一会儿,满院就都是玉米的清香和我们母子的欢笑声了。
   有一年,收了夏,队里给每口人分了十七斤未晾晒的麦子,过了夏,说亏下了,又让每口人退了四斤半干透的麦。一口人一年的细粮就是十来斤麦子,粗粮也没有多少,红薯、土豆、南瓜、豆角,春天挖野菜,夏天摘野桃、野杏,秋天苜蓿,能填饱肚子就行。想想,那年月,能活着长大,父母真是呕心沥血。
   包产到户那年收完夏,望着场里一大堆麦子,金灿灿的,颗粒饱满,祖父笑得合不拢嘴,“这么多的麦子怎么吃得了?”弟弟一步奔进麦堆里说:“一天一顿白面馍。”惹得祖父、父亲笑着骂着把弟弟从麦堆拽出来。
   僧念塬上把夏收又称“龙口夺食”,芒种过后三五天开始收麦,逢着半个月的晴好天气,经过割、拉、摊、碾、晒等多道程序,家家麦子入仓,皆大欢喜,晚饭偶尔还会喝点小酒。遇上天不作美,隔三差五下雨,有时还有冰雹,那可是要人命了,有一年,竟然下了连阴雨。
   那一年,才过了芒种没几天,麦来得早的开始割了,更早点的也就陆陆续续地逐块地的割麦、打场、晒场。我家南头塬的麦割下放在地里,准备过了晌往回拉,不想午后开始下雨,一下,就是十来天,天晴了,地里麦穗上的芽比麦穗还长,好不容易把麦碾下能晒场了,又下了半个月雨。那些在穗上长了芽、在麦场淋了雨的麦粒,见不到太阳,又没地方通风,家家只好揭了席子摊到炕上。那些日子,到处弥漫着捂了的麦子的味,酸了个酸。捂了的麦磨的面发黑发粘,馍吃到嘴里不拿筷子捅一下就粘牙上了,咽不下去。做成面,下锅一煮,断成半寸长短,母亲说,一煮就是一锅“糊涂”。
   这些年,地还是记忆中的地,只不过大部分已经退耕还林。原来碾一千四五百斤麦子的大堰里,槐树长的碗口粗细。地边,不知哪年,被村里下去的雨水冲了一个很大的豁。没有退耕还林的地改茬种玉米了,玉米销路好,又不忙人,秋后棒子掰下来,直接就能卖。
   没人再去想着割麦、担麦、摊麦、碾场、扬场了,也没人再想着体验夏收过程中累并快乐着的忙碌而紧张的生活了,现在的好多年轻人认不清犁、耙、碾子、耧,分不清驴、骡子和马。时代进步了,那些落后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一如大浪淘沙。而,那些年收麦的记忆,却始终萦绕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挥之不去……
   芒种以后,整个僧念塬上,再不见金黄的麦浪,也不见忙碌的麦客,只有布谷鸟依旧鸣唱着“快黄快割”,提醒人们,节气是芒种了。
   芒种过后三五天,僧念塬上该收麦了。

共 27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每年的麦收时节,都会勾起人们关于旧时收麦的回忆。本文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那时火热的农忙景象。过了芒种,在布谷鸟的催促声里,一年一度的夏收开始了。全家老少齐上阵,力争早日颗粒归仓,忙不过来时,也会雇上几个忙工,有了他们的帮忙,收麦变得轻松,母亲和孩子们可以松口气了。而将麦子装车拉进麦场也不轻松,弟弟就曾因年纪小,担麦上坡看不清路而滚进沟里。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终于有了吃不完的大堆麦子,彻底告别了按劳力分堆领粮食的尴尬,那份从内心发出来的喜悦藏也藏不住。虽然依然辛苦劳累,依然会遇到天灾,但难掩收获的满足,如今,那里早已退耕还林,收麦的繁忙和紧张悄然远去,但那份火热的记忆却历久弥新,挥之不去。那其实更是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里面承载了太多关于故土、关于亲人的回忆。散文语言质朴流畅,场面描写生动,佳作,流年推荐阅读。【编辑:闲云落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70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7-02 11:15:22
  感谢烟雨老师赐稿流年,分享佳作,祝流年写作愉快!
闲云落雪
回复1 楼        文友:烟雨僧念        2022-07-02 21:13:18
  感谢落雪老师,祝诸事顺遂。
回复1 楼        文友:烟雨僧念        2022-07-03 01:51:30
  感谢落雪老师,祝安好。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7-02 22:23:0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清鸟        2022-07-03 20:44:24
  很熟悉的场景,我小时候割麦,胀的手都攥不住镰刀,火辣辣的太阳在头顶发威,汗流浃背,想想竟然没有了苦,写得真实生动,共鸣。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3 楼        文友:烟雨僧念        2022-07-03 22:04:58
  谢清鸟老师,共勉之!
回复3 楼        文友:烟雨僧念        2022-07-03 22:07:25
  谢清鸟老师,共勉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