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以出世之心看《庄子》(随笔)
现代人看《庄子》一书,如果不能以出世之心去领悟庄子的哲学思想,那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认知的误区,想当然地认为庄子的思想有消极避世的一面,似乎会有误导世人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负面影响,不值得推崇备至。我见过某些网友甚至发文痛斥《庄子》一书是毒鸡汤,对此,我不以为然,我觉得那些网友可能是以入世之心来解读庄子,所以对他的思想难以理解。
儒家崇尚入世,推崇“学而优则仕”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理论。凭心而论,儒家的这些主张几千年来都有无数世人亲自践行,应该说还是符合了世人的心理诉求,几千年来,想要通过读书求取功名、从此大展宏图的人并不少,意欲踏上仕途,或为官一任造福四方,或平步青云享尽荣华富贵,有这种人生追求的从来不在少数。至于现代人则更是把“知识改变命运”奉为座右铭,虽然不是说人人想入官场过上鲜花着锦的体面生活,至少也有多数人对各种闪烁着耀眼光环的头衔趋之若鹜汲汲营营。总而言之,无论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诸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关于读书求学的典故,还是现代关于寒门学子一朝翻身、上演鲤鱼跃龙门的奇迹的励志故事,都是对“学而优则仕”的形象诠释。谁又敢大言不惭地否定自己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呢?只有极为平庸之人才会因为对自己极不自信而假装淡泊名利,以掩饰自己的无能。
在某个人生阶段有力争上游、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精神面貌、既有凌云壮志又有雄才大略,能励精图治造福苍生,这都是一个人极积入世的表现,当然值得肯定称道,但凡事过则为灾,物极必反,于是也有人走着走着就偏离了正常轨道,忘记初心,任由欲望膨胀,结果是在功成名就的同时也忘乎所以、不知进退,最后反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以致凄凉终老。这也是有些人入世所要经历的种种考验与磨难。
今人以入世之心看《庄子》一书,不理解庄子的某些思想,但若换一种思维就会豁然开朗。例如,如果你不是血气方刚正值华年的年轻人,而是历经沧桑阅人无数的中老年人,自己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过、孜孜以求过、奋发图强过、尝过甜头、也吃过苦头,曾经有过“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无限风光,也有摔过跤闪过腰的狼狈……人生百态都见识过,这时的你已经是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放下的已渐渐放下,内心波澜不惊,能淡看人世浮华、世事风云变幻,这样的你其实已有了出世之心的淡漠与深刻,这时再看《庄子》一书,定然会产生强烈共鸣!
比如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到的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说出这样一番话,即“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来予以拒绝,许由的言论在某些执着于追逐功名利禄的人的眼里简直就是脑子进水了,净说些胡话,对尧拱手相让的天下竟然不要,还说什么不能越俎代庖。
入世之人自然难以理解许由婉拒尧的禅让。而庄子在《庄子.天运》中已说得清清楚楚,“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许由正是不以富贵显达、权柄高位为人生追求,才能在尧让天下于他时毫不心动。正因为许由是不恋富贵权位的世外高人,才能逍遥于天地之间,因其无己、无名、无我,方为至人、神人、圣人。
而这一切,又岂是入世之人能轻易理解的。以出世之心看《庄子》,方能与庄子产生同频,唯有真正淡泊名利的人才会懂得许由的智慧,而唐朝那个卢藏用注定在许由面前只是千古笑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尘世的声色名位只对汲汲营营于名利的人具有诱惑,而高蹈出尘、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庄子,也绝不是一般的俗人能理解的。
我也承认以我愚拙的俗子之心难以悟透庄子的哲学思想,但我愿意洗濯我心、返璞归真,以出世之心品读《庄子》,只为向真正干净高贵的灵魂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