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我亲爱的玉米(散文)

精品 【菊韵】我亲爱的玉米(散文)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80发表时间:2022-07-04 16:02:15

【菊韵】我亲爱的玉米(散文)
   一个舶来物种,不远万里,蹈海跨土,来到中国,扎根繁衍,成为大中华种植物大家庭的一员。这家伙,不但适应了自然生长环境,还积极地为国民提供了大量充饥果腹的食物。这种植物就是明代从北美洲来到我国的玉米——这不是物种入侵,而是输入了优秀食物资源。玉米的起源是墨西哥,然后传到加勒比地区,北美土著人称其为玉米,十六世纪辗转传入中国。史学界认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有三条途径:由西班牙——麦加——经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由欧洲——印度——缅甸——我国西南地区;由欧洲——菲律宾——我国。《本草纲目》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久则苞拆子出,大如粽子,黄白色,可渫炒食之。”故因其形似蜀黍(中国本土用于酿酒的高粱变种),子又黄白如玉,所以就称之为玉蜀黍吧!这就是为其所起的最早的名字。因其外有苞,又叫苞米。《群芳谱》还有“御麦、番麦”之名称。《农政全书》还记载了“玉米、玉麦、玉蜀秫”的名字,因是外来品,说其米为麦,不过是借名而已。
   玉米很寻常,不必多说。但其名称之多,反映了其与各地人民密切之关系。民以食为天,吃饱了才能做任何事情。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以让人吃饱喝足为目标。做得好了,就是盛世,做得不好,就被推翻。所以,历朝历代,都会注重民生问题。玉米产量较高,推诸各地广为种植,让人免于饥饿,这就是能在我们国家遍地开花的原因。
   玉蜀黍,在最初是玉米很正规的名字,在遍及全国的推广种植中,不断有新的名字被当地推出,于是大量的俗称冠于其身:苞米,珍珠米,六谷(与五谷并称为六谷,意谓五谷之外,又多一谷)。还有方言中的玉茭、玉茭棒、苞谷、棒子、老玉米、老棒子、玉露秫秫、玉高粱等等名字,细数起来,不下十几种。本地还有献上两个俗称,即玉秫、玉秫棒子。能与玉米名称相匹配的植物,还只有荷花与其争冠。不过,荷花的名称,多是文人墨客炒作出来的,写一句诗,做一篇文,就能产生一个异名,所以,荷花作为观赏植物,还真的不能与玉米平起平坐,因为,玉米填饱了人的肚子,养活了芸芸众生,人们赋予其美好名字,雅词高贵,俗语亲和,玉米的称谓多多,就不足为奇了。从名称可以看出,用“玉”来形容玉米,一点也不过分。像玉一样的玉米颗粒,玉润晶莹,可谓宝贵。而“珍珠米”更贴切,更好听,更符合老百姓感恩玉米的馈赠心情。方言俗语对玉米都有不同赞美词语:玉茭、玉麦、玉高粱、玉秫、玉秫棒子、玉露秫秫等,与玉结缘,这不是巧合,而是真真切切的写实。所以,将这个外来物种列入六谷之中,成为我国人民的主粮之一,可谓名副其实,与有荣焉!
  
   二
   玉米与红薯一样,在我们国家大面积种植之后,为人们提供了解决温饱的食物,深受人们喜爱。勤劳的中国农民,把土地侍弄成花,玉米在他们手中,茁壮成长。一般情况下,玉米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小时候,春玉米比较多,产量低。夏玉米是在收麦之后,点种在麦垄里。玉米生长很快,不过几天,就能与腿肚子比高。玉米拔节的夜晚,地里会响起咯巴、咯巴的声音。那时候,小麦产量最高是四百来斤,而玉米产量比小麦多一半。而且还有很多新品种问世,比如白马牙玉米,穗大粒大,整整齐齐好似马的牙齿。还有多穗玉米,一棵可以生长二三个穗,不过穗多棒却不大,产量并没有提高多少,后来就看不到了。小时候,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每个村都会自己育种。有小农场搞实验,推广时,找一块肥沃田地,一行优选种子,数行当地玉米间隔种植,本地玉米截去上段,让种子玉米自然授粉。这块地四周多少米之内,不允许栽种玉米。这些种子是技术员的心血,也寄托了他们的希望,但结果并不如人意。后来,县乡组织技术员去海南育种,那里气候好,一年可种植三季。好像全国各地都去海南搞试验田育种。但有成果的不多。我们这里年年换新品种,叫什么几号之类。正因为有了新的品种,玉米的产量可是噌噌噌地往上蹿,现在亩产量已经达到一吨还多。
   有了玉米和高粱,才有了大平原的青纱帐。抗战时期冀中平原八路军武工队,在青纱帐的掩护下,如鱼得水,给予日寇极大的打击。当然,我小时候,也在青纱帐里有过很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撇棒子叶。把青绿鲜嫩的叶子撇下,作为青储饲料,铡碎了,喂牲口。这个活不很重,但很受罪。一个是青纱帐里闷热非常,进到里面如同进入蒸笼,汗流浃背,汗流雨下,这些比喻,怎么说都不过分。再一个就是玉米叶子如同小刀,把胳膊、脊背、耳脸、腿肚子,剌得都是红印子,严重的刺破流血。在玉米灌浆还没成熟的时候,曾偷着掰下新鲜嫩玉米,剥开皮,吞咽过生玉米,甜甜的,牙齿嚼过,一股浆水,充满口腔,带着点原始脆生味道,那种滋味,品尝了才会体味。不过,最好的是用火烤玉米。农村孩子谁没有过烤玉米的经历?那他就白白度过了童年。要的是稍嫩一点的棒子,还要趁没人看着,钻进玉米地里偷偷摸摸掰几穗,然后钻出来,四下张望,一溜烟跑到荒野,寻茅草干柴,玉米剥皮,木棍穿于玉米芯中,在燃起的火上烤熟。要使玉米焦黄透出香味,方为佳品。这与捂红薯有一样的乐趣,啃着烤玉米,咀嚼带响,口齿生香,几乎把舌头吞入肚子里。那美食,那滋味,绿色养人。回想起来,很多年不吃烤玉米了。玉米还可以当零食吃。儿时的村里经常有爆玉米花的师傅来,街上一声巨响,撩拨着孩子们的馋虫。一般家庭都会让孩子用簸箕端半簸箕玉米,有条件的还带着几两白糖。孩子兴致勃勃,来到爆玉米花的地方排队等候,只要一声巨响之后,总有蹦出的玉米花四下散开,孩子们会抢着捡了丢在口中,脸上一种说不出的得意和满足。现在爆米花很少见,偶尔也有,但有人说那样的米花含铅太高,现在的孩子多金贵呀,不许吃那个,去买爆米花机做出来的,一桶三四块,电影院里多的是。要不说呢,影院促进了玉米的价格抬升。
  
   三
   玉米在我们传统的食物中,与小米一样,属于粗粮的系列。民间所说的粗茶淡饭,这个淡饭,除了说的盐味小一些外,就是多吃粗粮杂粮,也包括玉米在内。加工后的玉米,成为玉米糁子或玉米面(玉秫面),还有玉米(苞米)碴子。或煮或蒸由你做主。一般是蒸饼子、窝头、二面饼、最简单的当然是玉米糊糊(玉米粥)。农村最多的是主食窝头和贴饼子。贴饼子虽然没有改变窝头的本质,但肯定改变了一些口感。贴饼子需要一些技术,稍微懂一点就能掌握。蒸窝头、贴饼子一定要开水烫糁子,不能烫太稀,要干一些,掺小苏打水搅拌均匀,待用。铁锅烧开水,用手抓一块糁子,双手拍扁,因为粘手需要蘸凉水,可使手不沾面,饼子光滑。拍打好稍稍用力贴在距离开水有些距离的铁锅边缘,听得滋溜儿一声响,面饼粘住,等贴一圈满,盖锅盖,焖十几分钟,揭锅,用铲子铲下取出,贴饼子有一层饹馇,香脆可口。在饭馆里有一道菜是熬鱼贴饼子,现场制作,很是可口。
   当然,人们不会总让这种简单粗糙的食用方法支配。人们也会想方设法让玉米的加工制作,更能好吃一些,这种方法就是粗粮细作。在部队的时候,经常吃发糕,把玉米面掺一些白面和白糖发了,上笼屉蒸,熟了用刀切成菱形。松松软软的,口感不错。还有制作玉米面丝糕,将玉米面、豆粉、面粉按比例掺在一起,和好,加发酵粉,发酵,之后加入调制好的白糖、山楂糕、青红丝、碱水等,搅拌均匀,入笼屉平铺,大火蒸熟,一样暄软、香甜味美。还有两层糕、枣豆丝糕果丁甜窝头等,大同小异,就是用食材掩饰玉米面的本色,增加食欲。再就是二面馒头,白面和玉米面掺在一起,或者叫金银卷,一层白面,一层玉米面,蒸熟,以其貌起名,不过是个噱头。也有粗粮饼干之类的深加工食品,无非是让食物口味激起人们的食欲。
   但粗粮毕竟是粗粮,怎么做,也不如白面大米好吃。你想,过年过节过生日来亲戚,才能吃上白面做的食物,过后呢?天天窝头,顿顿饼子,谁也架不住粗粮见天吃。在部队的时候,每天两细一粗(每天一顿粗粮),除了窝头就是小米干饭,我这北方人吃惯了还扛得住,南方人就不行了。南方战士以大米为主,哪里享受过玉米的陶冶?吃不惯,捏着鼻子吃。要不是炒菜可以弥补粗粮的不足,战斗力真的会削弱的。有的战士因有好吃的就吃得多,粗粮吃得少,三年服役下来胃就落下了病根。用连首长的话说就是,吃不惯也得吃,长征时要是有一把玉米,咱们的红军到达陕北的会更多。我是北方汉子,从小就由玉米小米的熏陶,习惯成自然,粗细不拘,到现在身体倍棒,胃口很好。
  
   四
   无论怎样说,玉米是庄稼大军中的主力军,是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过去在食物匮乏的年代,玉米的产量高,解决了人们的肚子问题。现在条件好了,玉米从主食地位渐渐退出,但它毫无怨言。诚然,玉米是属于粗粮,但地位并不低下。粗粮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玉米的营养价值毋庸置疑,专家研究认为,玉米有抗衰老、补脑、促进发育、可以清洁肠胃、神经调节、可以抗癌、有效降低人体胆固醇等等好处。玉米为主的饮食时代早就过去了,如今精米精面成了主流,退居到饲料地位的玉米在餐桌上成为点缀。偶尔食之,成为稀罕。稀罕的是,如今的玉米成为餐桌宠物,贵不可言。比如儿时的烤玉米,是普通玉米;而今,是改良杂交后的玉米,黏玉米,黑玉米,水果玉米等等品种繁多,团购商店不时推出来,十元四个、五个,玉米上市多了也要一元一个。这比普通玉米贵多多。超市的玉米面也要三块一斤,玉米糁子更贵一些。市场上,玉米油、玉米淀粉,价格不菲。
   玉米浑身是宝。就如它的秸秆、玉米芯、玉米须也有着极其高的药用价值。过去农民都当柴火一烧了之。后来,秸秆还田,秸秆发酵饲料,秸秆的作用不可替代。玉米棒上的须也是宝贝。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等病症。玉米轴也不再是灶膛的燃料了,也能入药、制作饲料等,它入药有健脾利湿等功效,可以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泄泻等病症。难怪有人赞颂玉米是:结实似孢子,开花戴丝绒。貌若珠玉,食如珍馐。
   记得刚分了玉米,还没晒干,家里马上断顿了,就赶快弄下湿玉米粒去碾子上去碾,压成饼,回家煮粥,别有一种风味。到了冬天,晚上的工夫,就是搓玉米(本地叫泥玉米),煤油灯下,几个人围着笸箩,端一簸箕来,一个负责用改锥在玉米棒上杵几道子,其他人拿过来就开始搓,等不及杵呢,就用一个棒子或棒子芯搓另一个,只听得刷刷的声响,笸箩里快满了,就开始捡蹦在地上的玉米粒,然后收拾睡觉。第二天,就去推碾子,你以为那时候有机器?没有,电都没有,全靠人力,推碾子,推磨子,把玉米一遍一遍碾过,罗过,直到全部碾成玉米面。不搓,不碾,就没有吃的了。谁也不会煮玉米粒吧?人口多,隔三岔五就去推碾子,这是生存下来的必修课。加工后的玉米糁可以直接加水像做稀饭般烹饪,玉米糁比较适合老人食用,尤其是对于北方农村的老人更有一种对其割舍不掉的情感。哦,我就是其中之一。从小就钻玉米地捉迷藏,找玉米甜秸秆吃甜棒,偷掰嫩玉米烤着吃,哪能对玉米没有感情呢?岁数越老,对粗粮比如玉米、小米的依赖越深。哪怕一顿吃上一口窝头、喝上一碗玉米粥,也觉得舒坦,畅快。玉米粥,省火、省事,简单易做。对于记忆差的老人来说,这是最好的饭食,开锅就煮,搅和就成,佐以小菜,其乐陶陶。合理膳食,多食粗粮,肯定是有利健康的饮食好习惯。
   哦,玉米,我亲爱的玉米。
   (2022年7月3日)

共 45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刘春老师的散文《我亲爱的玉米》,把玉米写得非常可爱。从玉米的引进,播种到普遍推广;从玉米能解决温饱的作用,到抗战时期中原八路军武工队的传奇故事;从农村孩子烤玉米、吃爆米花,到玉米成为粗粮,是粗茶淡饭里的淡饭,成为主食玉米碴子和玉米面,四五十年前,那时候的农村主食是窝头和贴饼子,城市里也吃。后来还有玉米面和白面发糕,还有二面馒头;从功能上来说,玉米在过去食物匮乏的年代,解决了人们的肚子问题。玉米浑身是宝,秸秆、玉米芯、玉米须都有药用价值,甚至玉米轴(棒)也有药用价值。玉米粥,是记忆力差的老人最好的饭食。如今多吃粗粮,也是有利于健康的。文章把玉米写得非常透彻,精彩。从各个方面写出了玉米的好处、功用。让我们对玉米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于普及健康知识有很大的作用。推荐欣赏!【编辑:远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70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2-07-04 16:11:18
  内容饱满,详实可靠。对于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有温馨回忆的效果,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有普及健康和教育意义。玉米,这个粗粮曾经养活了中国粮食匮乏时期的大多数人。而今再吃,成了稀有食物,精作成零食和饭店里的高价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刘春        2022-07-04 21:58:01
  谢谢远近老师,辛苦,奉茶!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07-04 19:41:42
  我们农村人都爱吃玉米。玉米成了救命粮。可是现在,大多人都用玉米来做饲料养牲畜,这也是玉米的功劳。我至今爱吃玉米,嫩玉米烤来真香。可惜板牙掉了。学习好文。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刘春        2022-07-04 21:58:35
  同时代,同感受,黄兄下安!
3 楼        文友:刘春        2022-07-04 21:06:39
  感谢远近老师精心编按。夏日炎炎,身体要紧,多多饮水,注意休息!握手!
老兵
4 楼        文友:叶雨        2022-07-04 23:09:17
  我最爱吃青玉米棒子煮着吃了,香喷喷的。刘春大哥把玉米的历史都鼓捣出来了啊,还真是长知识了。点赞!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4 楼        文友:刘春        2022-07-06 07:42:33
  爱吃就多吃,现在正当时!感谢加图!握手。
5 楼        文友:远近        2022-07-05 22:31:52
  恭喜玉米获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5 楼        文友:刘春        2022-07-06 07:41:58
  所以可传宗接代!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