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大河涨水满石崖(散文)
她立在堂屋正中央,身材纤瘦,一身红衣裳,脖颈处挂着晶莹剔透的一块葫芦形状的玉坠,软底白色棉鞋。她手指纤长,十指伸屈,仿佛弹琴。自唱自跳,乐感与肢体配合协调,像一只红色蝴蝶翩翩起舞。很难相信,动作轻如飞燕的她已经七十二岁了。她就是《大河涨水满石崖》的传承人之一,沿江乡新圩社区农妇王双珍。
这首歌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江乡劳动人民广泛口头传唱的一首男女对唱情歌,歌词是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那时还是大集体时代,群众在生产劳动时创作的,歌曲的调是借用父辈传承下来的,词是即兴创作,张口便是歌。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山歌民歌都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民乐民歌出自土地,脱胎于语言,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沿江人民的创作能力得益于沿江交通发达,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沿江人勤劳、善良、淳朴、可爱,在生产劳动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主要代表就是《大河涨水满石崖》。当时传唱的代表人物是孙召材、王双珍,另一村魏跃胜经常给他们配乐。孙召材,出生于1942年10月4日,沿江乡新圩二队人,十多岁起随父亲学唱歌曲,学编写歌词等,20岁到26岁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遗憾的是传唱人孙召材没在家,错过了。我们也见到了常给他们配乐的魏跃胜。后者也是新圩村民,少年时学习吹拉弹唱,还会自己做琴,拉得一手好二胡。
王双珍演唱大方自然,演唱过程、流传过程彼此融合。传唱时,即兴创作;创作时,即兴演唱。她跟着曲谱,歌词就从口中流淌了出来:“大河(的)涨水满石崖,石崖(的)头(呀)上钓鱼(的)台(呀),三尺杆子四尺线。不钓(的)鲤鱼钓哥(的)来(呀)。”王双珍唱得最好的版本便是这《大河涨水满石崖》。歌词有比喻,因而含蓄富有意味。曲调不变,多变的歌词,表达着婉转的感情。固定的旋律,也就是王双珍说的“版”,至于歌词,可根据唱时具体场景和事情现场出口成章。特别的口语化,灵活多变,曲调朴实贴近生活,接地气。声韵节律、旋律简单,对称的歌词,押韵,朗朗上口,平实婉转。传唱者容易掌握,亦如山歌号子,根据自己心律而随性随地演唱。曲谱紧凑而舒展,如河水缓缓击打石头,荡入听者心田。朴实自然,装饰音的渲染,让其更具流动性。
第一次听,觉得新奇,我们要求王双珍再唱一遍。唱罢,看到我们惊讶的神情,她说,我就是这么唱来的,唱了一辈子了。依这个版,歌词随我编。
我说,沿江是鱼米之乡,你唱唱。
王双珍说好,她站了起来,走到堂屋中央,脚下走步,双臂舞动。看她的走法,是“两步半”,都是出左脚,进也左脚,退也左脚。只听得她唱到:“沿江哎是个好地方,主产哎苞谷养鱼塘;主产哎苞谷养鱼塘,优质哎品种优质米。”唱到这里,她问:“这样好听吗?”我们都说好听。
趁王双珍喝水期间,我打量了她家。土木结构的房子,冬暖夏凉。硬质地面,平整洁净。家具简洁,靠墙放置。墙上挂着照片框,有一张她当年在江边唱歌的照片,衣服也是红色的,人长得好看,二十来岁的样子。
如今,家里只有她与老伴居住,后辈有的在城里,有的在村上择地建房另住。想唱就唱,影响不到孙儿们的学习,她笑着说,不过,他们都不唱了。王双珍接着给我们说起了她的故事。
王双珍出生于1951年12月28日,曲靖麒麟珠街涌泉村人,其父王胜国天生爱唱爱跳,她自幼跟随父亲演唱,十三岁时曾与父亲一道参与当地的演唱活动,极受欢迎。父亲一手绝活被她学得入木三分。她说:“唱起歌来我心里装着的只有快乐。”能歌善舞的她在当地颇有名气,十七岁时被选为村里文艺宣传队队长,逢年过节、赶街天四处演出。也有的时候,几个小伙伴约着到河边、江边,或者村后的东山上去唱。
有一天,她正赶往珠街相邻的沿江参与演出。她顺着南盘江一路走一路唱,蹦蹦跳跳,像一只小燕子,停不下来。哪防一位骑车而来的小伙子看到唱歌的漂亮女孩,竟跳下车站在路边,开口朝她唱了起来:“大河涨水满石崖,一朵红花顺水来;一心想捞花来戴,大河涨水过不来……”王双珍一听,暗想,还想挑战山歌女王,看我给你对回去:“大河涨水满石崖,哥划小船下陡滩。情哥有话快快讲,船到滩头难转弯。”小伙子一听,来劲了,丢下单车,唱到:“大河涨水满石崖,石崖头上钓鱼台。鱼线放得百尺长,要把情妹钓过来。”王双珍一听,嘻嘻一笑,心想居然敢唱我的拿手绝活,看我唱跑你,开口唱了起来:“大河涨水沙浪沙,一对鲤鱼一对虾;虾子跟着鱼儿走,又怕鱼儿不等它。”小伙子大叫厉害,但不服输,再唱:“大河涨水沙浪沙,唱完山歌就回家;情投意合表衷情,不准哪个说假话。”王双珍什么歌没见过,立马唱过去:“大河涨水沙浪沙,河中有鱼又有虾,只见鱼虾来戏水,不见媒人到妹家。”唱完得意地想,看你不敢惹我了吧。
小伙子愣了一下,出现了短暂的沉默。南盘江的水哗哗流淌着,似乎在给王双珍助威。王双珍转身正要离开,小伙子开口唱了起来:“粽巴树,唉柿花根,你家住在哪一村?你把地名告诉我么,我们来来去去问一声。”
大大方方的王双珍不甘示弱,不过想到还要到沿江演出,不愿耽误正事,心念一动,脚下不停嘴里也不停,唱到:“粽巴树,唉柿花根,我家住在珠街村。我把地名告诉你么,名字就叫王双珍。”唱完嘻嘻一笑,两根黑油油的长辫子往后一甩,跑了。只留下小伙子呆呆站在原地,叹到:“遇见高人了。”
真正娶到王双珍的并不是这个会唱歌的小伙子,另有他人。他叫孙云增,麒麟沿江新圩村人,一个帅气的年轻人。他不唱歌却把王双珍的名字记在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娶到了美人,含在口里,握在手里,非常不乐意成家了的她还像婚前那样唱来跳去,生怕像歌词里说的唱出了感情。恰好这个时候,是王双珍唱山歌、编山歌的顶峰时期,她怎么停得下来呢,于是,让王双珍又好笑又气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的日子,新圩生产队组织群众去田里薅秧。大家哼着民歌谚语“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进入田里。夏日薰风撩拔人们,王双珍一边拔鱼草,一边开始唱了起来:“青菜绿来(唛)白菜绿(呀),妹的(个)地方(呀)我不熟(哎),妹呀有了一日走熟了(唛),通门(的)走进(唛)又走出(哎),小妹呀吃烟要吃全打开(唛),跟哥(的)要跟(唛)穿草鞋(哎)。妹呀,有了一日时运转(唛),白色(的)袜子(唛)穿胶鞋。”这正是王双珍平时也爱唱的《青菜绿白菜绿》。优美的歌声会传染,正在薅秧的群众不分老少和男女都喝彩起来。孙召材顿时跟上:“愚人丈夫赶马哥(呀),赶马(哎)哥(哎),哥好欢乐(哟),白天跟着骡马走(唛),夜晚(罗)睡在(罗)马槽脚(哟)。”大伙儿哈哈大笑,仿佛所有疲劳被歌声融化了。孙召材趁势继续:“大河涨水浪渣漂,浪渣头上栽芭蕉;芭蕉虽小叶子大,情妹年少人才好。”王双珍见唱到了自己的绝活上来了,哪有不接之理,随即亮开嗓喉:“大河涨水波浪涛,波浪头上栽花椒;花椒虽小味道浓,阿哥人灵歌声妙。”王双珍在大伙儿要求“再来”正要张口唱时,一团稀泥飞来糊在嘴上,歌声戛然而止。众人大惊!细看,原来是王双珍的英俊丈夫孙云增丢的。
王双珍又好笑又生气,她明白丈夫的用心。晚上,王双珍细细开导丈夫,唱歌是她的爱好,爱好是她的快乐,他喜欢她就要接受她的爱好。再说了,田里干活时,做什么活,她唱什么歌,这样,干活才有精神,才长劲,对吧,不能往其他方面想啊。孙云增听得笑了起来,小两口和好如初。丈夫不再管她了,由她唱去,后来还自豪,越来越支持她唱跳。王双珍唱出了名气,临乡里来人要调她去进入他们那儿的专业演唱队,王双珍没有答应。她已有了自己的丈夫孩子,再说了,沿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她爱这个地方,要在这儿唱下去。后来她知道了,要调她的人就是当年与她对歌的人,那个顺着南盘江岸边骑车而来的小伙子。见王双珍不愿离开家人不同意,对方只好作罢。
有了丈夫的支持,王双珍唱得越发欢快了,仿如南盘江里的小鱼任意游。早上唱,下午唱,太阳落山也唱。天黑了,南盘江上吹来阵阵凉风,半个月亮挂在天幕,星星眨着眼睛。村前村后,萤火虫飞来飞去。王双珍和几个新媳妇开始唱起来了。于是,整个新圩村像南盘江里的水那样明秀、灵动、甜润、温暖起来。
多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实行了承包到户责任制,人民劳动不再像大集体时一起出工,集体劳动、集体休息,一起吃大锅饭,二是各做各的活。慢慢地人们在一起的时间少了,编歌、唱歌的也少了。到了九十年代,这首《大河涨水满石崖》也不再传唱了,到了今天,这首歌除老年人有极少数的几个会唱外,大多还唱不完整,更多的人都不知道有这首歌。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原因,这首歌曲只是在人的口头传唱,没有收集整理,更没有书面的歌谱、歌词,这首歌面临失传的境地。好在王双珍还健在,还记得如何唱,配乐人魏跃胜会配乐,加上有识之士业内人士如张凯东、常八一两位先生采集整理,得以保存一二。
欣慰的是,经麒麟区文化馆申报,2005年10月31日曲靖市政府曲政发(2005)90号批准同意麒麟区沿江乡传统音乐《大河涨水满石崖》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歌谣传统音乐,是反映中华民族一家亲历史的一种艺术载体,在文化传承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大河涨水满石崖》传唱者愉快,聆听者舒心养心,雅俗共赏,简练含蓄,韵律优美,充满生活情趣,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是蕴藏于民间的艺术宝藏,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人民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弘扬真善美,享有无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价值。
时间不早了,我们告别王双珍往村外走去。天空飘起了细雨,落在脸上润凉凉的。王双珍站在屋檐下望着我们,挥着手,眼神里满是不舍和期待。我们走出去很远,回头一望,门口那一抹红,像一朵红花,正在绽放。
(原创首发,2022年7月1日沿江新圩村实地采访王双珍而作,沿江水乡。)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谢谢温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