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绿贯南北的河滩路(散文)
前言
门前淌着一条河,能繁衍出一个兴旺的家族,构成我童年时代欢乐的梦;城市里穿过一条大河,沿路孕育着生命的绿色,延续了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从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穿过的一条河,完整地满足了我的梦想。它始终充满河流的奔涌,用一路铺出的绿色,用新时代的歌喉,唱出一座新兴城市古老而新意的歌谣。
它就是我家楼后的那条河滩路。
对它充满着敬意,源于它曾是一条奔涌向北的河流。
一
侧身挤在44路公交车里,置身于车厢中不同的语言间,看窗外的楼群和人流匆匆而过;早出晚归在这座城市里奔波谋生,算是我在这座城市基本的生活。晴朗的蓝天下,透过潮湿的空气,往返于绿色的花草林木,我能感受到它一股强大心跳的电流声。
公交车线路的旁边,就是一条河改造的街道,甚至,其中的一个停车站点,就原是一条河流的码头。让你无论如何都需要面对一条河流而去思考。坐在车上,我时时体味着隐在城市中央的一条河流,怎样努力地用水的力量和湿润的空气,经年不息地向着城市做出滋养的贡献;从而,让我一次又一次深情地领略到,这条河流留在生命大地上所包含的巨大意义。
乌鲁木齐河以古老又年轻的姿态,骄傲地横亘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成为一条缘于天山冰峰融雪的内流河。它的出生与天山的隆起几乎同时形成,成为一种生命的彼此伴随。数以亿万年间的雪炎流淌和浇灌,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河畔的各族人民;同样,它也会以汹涌泛滥的洪水,危害着在这里安居乐业的生灵。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对河流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造,在河流的上下游修建乌拉泊等水库,在城区将河水引入修整后的和平渠,又在原来乱石密布的干涸河床上铺出沥青,修建出一条长达7.6公里河滩路;之后为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南起燕儿窝,北到卡子湾,延长和拓宽出20多公里的城市大道,成为贯通乌鲁木齐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最后一次大的改造是在1995年,投资11亿元植入了300亩绿地、50多种乔灌木、20多种草本植物,把河滩路装扮成一条树木、绿草、鲜花和和微型景观交相辉映的绿色长廊。
一条河流的改变,一条沿河而建的公路,从一个侧面映照着一座城市的巨大变迁。
二
记忆里的这座城市,印象充满着朦胧。每年一到冬天,浓灰烟雾和沙土尘埃带来的尘暴,仿佛就是一场终年不散的噩梦,是随时可以拍摄《西游记》妖精出场前的最好场景。这可不是美丽的云霓和彩霁,也不是童话里的迷雾,而是城市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让人心情郁闷的终年污染。
10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以主公人身份进入到这座城市,从此便和它碰撞出肢身的接触。开始那几年,几乎都一样的灰色清晨,透着黯淡阳光的灰色中午,夕阳里同样是低沉灰色的傍晚。即使住在高层楼顶,也同样感受着这种尘土的压抑。冒着大柱般黑烟的热力烟筒,喘着沉重呼吸的公交车,尘土飞扬的狭街窄道,居民小家里用烧煤排出的烟灰,汇集在青灰色的楼群间盘旋回转、经久不散。戴着两个印有黑色孔点深痕的口罩,追求美好生活的健身者们,只能在仅有的林地间孤独而行。天天上下班,才发现城里所有的街道几乎相同,都被一团呛人的尘埃厚厚笼罩着,让人产生一种拔开灰尘见太阳、急欲离开市区的念头。
才进城那年,由于不适应城市的粉尘环境,原本就有过敏症的我又得上了肺喘,鼻孔塞堵、憋气感受、胸口刺疼,还有喉管间永远卡着吐不出的浓痰,让人不得不去经受生命中遇到的难题。挂号、开药、打针、吃药、吸氧、化痰,接着又是第二天的重复项目;三日之后,终于让我的胸口有了一种打通堵塞后的舒服畅快。住进病房才发现,有很多人原来和我一样,都是因为空气极度污染得病住院治疗。我们谈论着雾霾污染、治理低下、举家外迁的话题。痊愈出院后,戴着口罩、包着脑袋,里一层外一层包裹着回到家里,才觉出生活在一个干净的自然环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按照医生叮嘱天天扫土除尘,角角落落种花养草,一天几遍拖地喷雾,甚至自购了一台吸氧机,天天给自己的肺加氧洗澡,及时清理一天被吸进肚子的灰土。
有几年时间,原来幸福的时光变得不再幸福,普通的日子总是被环境污染弄得难以承受。每逢春秋两季尘雾天气和冬季雾霾到来时,我就会早早戴上厚厚的口罩,成为这个城市里最早报告污染加重、冬天到来的那一个人。
其实,我内心里根本就不喜欢自己正在扮演的这种角色。
三
居住后十几年间,是乌鲁木齐城市环境变化最大的阶段,也成为我每天亲身体会、亲眼目睹这座城市逐渐净化转好的过程。
国家投资进行的城市“煤改汽”改建工程,彻底改观了这座城市多年以来的最大污染。一年四季里的天空蓝了,白云多了,星光亮了,空气清新起来,太阳明亮地照射着城市的每个角落;从我居住的小区到工作单位的四周环境,植物密了,绿荫厚了,水汽湿了,雨雪多了,灯光明亮,道路干净,小区变绿,一年接一年的变化,又让我开始喜欢了这座城市。地球是圆的,哪里好,我就喜欢那里,我安心地留在这里,满心喜悦地体验着普通人家享受平凡生活的幸福。
变化最大的就是河滩路。河滩里不是河,也看不到河,并不等于失去了河。河并未离开过这座城市,而是以更隐藏、更多样的方式,融进城市每一片泥土、每一口氧气,每一天日子。它以使者的亲善,通过和平渠这条线路,从北至南串起了南公园、人民公园、红山公园、儿童公园、鲤鱼山公园和新城公园;上游形成的大片湿地,让河流有了自己的家;中段的河流,以水渠的通途,柔情如水地穿过整座城市;下游的水库,鱼鸟飞翔,船帆见影,荡漾着一轮轮洁净的清波。充足的水源佑护着绿色的植被,绿色带给人间美丽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这条河的无间,构筑起了一座充满生机的植物天堂。
就在这座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里,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很多,随地乱掉垃圾的人少了,破坏植物的事不见了,各家各户窗的台上也种满色彩斗艳的花草,这座城市的草木生长进到了最为自由的时代。我家的窗口临近街道,路边的一排阔叶榆,短短十年间就长得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的枝梢间,从早到晚都能听上一天的婉啭鸟啼;调皮的新树枝探头进入厨房案台,随手随时间,就能在抚摸叶片的滑溜间,嗅闻着绿色世界最初的清香。
这些微小的感触,让人不能不想起那条仍在奔涌的河流。
四
感受河滩路的变化,最能让人倍感欣喜。
虽然,它只是一条便捷的快速公路;其实,它更是一条展示乌鲁木齐风采的风景长廊。自北向南沿着河滩路行车,走一路看一路,路已经远远超出路的含意,变成一曲边走边看边吟的美丽绿歌。
近几年,河滩路的绿化更是日新月异,它与齐肩并行的和平渠一起,悉心串出用滨河园、和平园、绿水园、风华园、泰和园编织而成的珍珠项链,形成全市中心区域“水绕城、路环城、绿满城”的生态景观,让整个城市有了一份滨水之感。
从西大桥至喀什路,立体花坛、微地形花堆和工艺景观小品,装扮着“一桥一景”的特色景观,把每座横在河滩路上的立交桥打扮得精彩纷呈;路的两边沿途种植和摆放着不同的景观花木,顺路望去顿觉眼中花团锦簇、色彩斗艳;曾经河石、泥土、沙砾的路两沿,已然覆盖着绿茸茸的草丛,滴灌喷水形成细细的雾气,仿佛把人带入一种身在江南的感触。
记得陪同一位内地朋友到南山去玩,远远是白云缭绕的雪峰,近处是繁华热闹烤肉味四溢的街市。坐在车里,他的两个眼睛早已不够用了,一个劲地叫司机开慢些,好让他在左右转头时,能连续欣赏到路边的景色。开出市区,在笔直的公路上,他才缓过气来,感叹万分道:我以为这里还是戈壁沙漠,原来,乌鲁木齐绿地青山白云蓝天,这么好,我还来!
我也和他一样,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为乌鲁木齐的葱郁大地倍感欣喜。
背后的一条绿色公路,还是那个曾经沙土裸露、砾石遍地、风水飞扬的河滩吗?
五
河滩路,依旧保存着河流的记忆。
曾经消逝的岁月里,这条野马一般的河,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会经常泛滥成灾,至今仍在城市标志性的红山上,仍能看到耸立山顶的红色宝塔。人们修建它的初衷,就寓意着“镇河妖、除水患”过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据《乌鲁木齐志》记载,红山嘴下的西大桥建成于解放前,它是一座木质修建的桥梁,多次被洪水所毁,又多次重建,如今一条条充满现代气息的大桥横跨东西两岸。河滩路的东边,曾经是鳞次栉比的客栈,以前过往的客商和驮货的马队,往往会在河边饮水休整,从而留下这道“长桥饮马”的景点。
解放后,数十万催马进疆的解放军指战员,自力更生的组织人力对河流进行改造,重点建成了纵贯城市南北的和平渠,从而使乌鲁木齐河的改造成为新疆水利水电建设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工程效益发挥较好的地区。岁月变迁,时代更移,如今的河滩路,不仅成为承载着交通运输通道和绿色景观展示的双重职能;同样,也承担着高调宣传新疆社会大变化、建设现代化新首府的任务。
从西到东,从早到晚,每天穿越着河滩路这条短短的距离。在第二故乡,已经整整工作生活十多年。我觉得该对这座城市有一个近身的介入,用对城市变迁、对生活感悟、对人生意义的介入,让我拥有一份不再客居、流浪的心情,穿行崭新的街巷,永久体验一种家的温暖和亲人的熟悉。
在这条道路身旁生活,就如生活在一条河的岸边。这是一个人今天的幸福和明天的期冀,也是一个城市永远保持年轻活力的秘密。这是我的幸福记忆,为这一条河流,为这条因河而成的街路,明亮的路灯下,我暗暗庆幸能生活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
也许,再过一百年,我们的后人将不再知道这条路的历史;然而,这条路的水汽依然不散地保留着河水的记忆、鱼鸟的跳跃和树木的倒影,它永远在大地上,也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河滩路,你会记得我们这些人吗?
二〇二二年七月九日于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