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散文)
第三次走进瓜岭古村落,只见寒冬中的丹荔树叶墨绿,古碉楼边寂静无声,古香古色的祠堂前几位游人在拍照。
我和文学协会的几位文友早早踏进罗峰黄公祠堂,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广州市增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市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承办的新湛甘泉书院、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湛甘泉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及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塘鱼包研学基地的挂牌仪式,期待能有所收获。
上午九点半,参加会议的特邀领导、嘉宾齐聚在瓜岭村罗峰黄公祠,主持人致辞,宣布挂牌仪式正式开始。出席挂牌仪式的区镇领导、瓜岭村领导、广州市湛甘泉文化促进会会长、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会长等先后致辞。今天正是纪念湛甘泉先生诞辰555周年之际,讲好增城故事、新塘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湛甘泉文化、瓜岭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是这次会议的主题。我们认真聆听各位领导、嘉宾意义非凡的致辞,及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儒学及状元委员会会长作“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范围天地的创造力与现代意义”的学术讲座,受益匪浅。
在这里常住近八年,第一次知道明代鸿儒湛若水是七年前的冬天,我独自一人去新塘图书馆参观甘泉文化展览,初步了解了湛若水的生平事迹、列举的文物单位、纪念遗址、海内外甘泉文化研究前沿及湛若水研究现状。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人(古时的新塘沙贝),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居官36年,从未中断学术研究,75岁回归故里后,全力以赴发展教育事业,建了四十多所书院,门下弟子三千九百多人。他的教育实践有四个时期,他第一时期与王阳明在京师论道讲学,阳明子主致良知,甘泉子主随处体认天理,各有批评,但私交甚厚。第二个时期,湛若水乞养病书获准,在西樵山建了大科书院,开启他的教育实践,完成了《大科书院训规》,这是他开创“变官学为乡学”的实践初期。第三个时期,他结束了在西樵山大科书院的讲学生涯,返京复职,在两京讲学,先后在罗浮山建朱明洞书院、南香山建莲洞书院。第四个时期,湛若水结束官场生涯,回归故里,专心教书育人,成绩显著。他七十九岁时在广州建湛家园、天官书院。
后来几次参加纪念湛若水先生的活动,对他在新塘遗留的古迹有所了解,看过他不同时期所作的诗歌、手书的真迹、石刻、湛氏家族祠堂的图片。再后来还听闻过他从福建枫亭怀抱荔枝核归来,种植荔枝核于四望岗,从此有了尚书怀荔枝、挂绿荔枝的故事。
这次参加挂牌仪式,对湛若水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岭南文化名人中最有名的两位是明代的湛若水和王阳明,他们二人相比,彼此学术上互补,湛若水立德、立言,是真儒,遗憾的是湛若水少了军功,对他的推广力度不够。王阳明曾在增城祭祀他的祖先,那位祖先到两广剿匪,在回去的路上遇难。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赫赫有名的原因就是他比湛若水多了军功,他镇压了地方武装势力,他能名满天下,是因为他在商界、军界、政界、学界都有一席之地。时光荏苒,新塘飞速发展,新塘的文化硬件很好,我们有使命研究传统文化,有使命让王湛并肩,在乡村文化、学术文化发展中,向全世界推荐岭南文化、村落文化,让尚书故里——新塘在乡镇振兴的东风中搞好乡村旅游,让新塘镇的甘泉文化、瓜岭文化走向更远的天地。
2021年12月1日-4日,“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的主题、目标和重大意义是什么?“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启动,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让中国的声音走进国内外朋友的心中。增城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就有人类居住,建县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新塘镇驻地在宋代为东江大河湾,后为河滩,明代在河滩上围塘,渐为圩集,叫新塘圩。讲好增城故事,讲好新塘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湛甘泉文化、瓜岭文化,是增城人、新塘人、瓜岭人的初心。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根基和灵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光荣而崇高的使命。读懂中国文化,就懂得做好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发掘主要在古县城、古镇、古村落,瓜岭古村落的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甘泉文化有待于我们继续推广和传承。
坐在祠堂,聆听一位嘉宾致辞时谈起陆游的诗歌“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不由将诗中的瓜州与新塘的瓜州(瓜岭村)对比,诗中的瓜州渡口在今江苏扬州南,在中国以“瓜州”命名的地方只有这两处。新塘的瓜岭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东部,明成宗年间,村民在此种瓜,从搭棚看瓜到定居于此,在历史的变迁中,从此新塘有了瓜州的小村落,当地人又称此为瓜岭。
记得第一次随文友走进宁静古朴的瓜岭村,首先就被瓜岭古村落的碉楼吸引,临水而建的宁远碉楼可以抵御外侵,可以防盗,保护村民。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瓜岭村是广州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这里不仅有中欧式碉楼,还有传统的明清建筑,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瓜岭村的古建筑见证了历史变迁,瓜岭文化是瓜岭古村落的灵魂。
具有岭南水乡风格的瓜岭村古朴宁静,远离喧嚣,荔枝树林、绿色水道、灰色碉楼、古朴祠堂、乡间民居成了这里亮丽的风景线。穿过古村落的民居,走在黄公祠前,游人就会欣赏古建筑的风格及飞禽走兽的雕刻,然后不由自主走进祠堂内,在沉淀了深厚民俗文化的古祠堂里徘徊。离开黄公祠这幅古画,在泛着历史的醇香中,漫步到荔枝林、瓜州河、环绕古村落的绿道,就会被这没有硝烟的世外桃源风光迷住,不由轻吟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瓜岭村有五百多年的文化积累,不仅有水乡文化、祠堂文化,还有侨乡文化。这一江两岸的古村落风光令人沉醉,会勾起在外华侨的缕缕乡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无价的,在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导入,让甘泉文化、瓜岭文化走出新塘,走出增城,走出广州,走向世界。愿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领导、嘉宾致辞后,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会长为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湛甘泉文化研究会委员会相关委员颁发证书,并给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会长柯先生、吴先生、陈先生颁发聘请为荣誉主任的证书。
大家共同见证了“新甘泉书院”“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湛甘泉文化研究委员会”“增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塘鱼包研究基地”的挂牌仪式,见证了增城区何仙姑文化研究会赠与甘泉促进会两块木质竖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会议结束后,走在宁静平和的村落,不由回头拍摄那古祠堂、古碉楼,这些像墨迹风干的老书一样的古建筑,是留给后人欣赏的丹青旧事。新塘的传统文化有根基,有源头,沙贝文化、甘泉文化、现代旅游文化、新塘鱼包、瓜岭文化等是本地传统文化宝藏,我们要继续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推动新塘传统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
——写在纪念湛甘泉先生诞辰555周年之际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