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颂】土葬(散文)

精品 【宁静·颂】土葬(散文)


作者:辛境如水 秀才,126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8发表时间:2022-07-12 16:34:29
摘要:渭北塬土葬礼仪过程。

【宁静·颂】土葬(散文) 很多年都没参加老家村里人的丧礼了,总以为,在城市扩张乡村衰落、倡导易风易俗的新殡葬文化背景下,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那些传统丧葬文化习俗大概已被消解得支离破碎了。
   去年国庆节前夕本家一位长辈病故,我回去参与料理老人后事的整个过程,对彬州北塬的丧葬礼仪文化算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和西安人去世后第二天即火葬大不同,我们北塬人从谢世到入土一般都需用时七天左右,只要阴阳先生不说这天的日子犯大忌,跟“头七”埋人,几乎是不成文的规矩。因此,一个白事过下来,主家都被耗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但作为“孝子”,没有人心里会埋怨什么,他们感觉这才显示对逝者的最大尊重,甚至还可以减轻或者弥补自己作为晚辈,在老人生前没有尽心尽孝的一点愧疚之情。
   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人没了之后,忙忙碌碌要做的事很多:看坟,打墓,通知亲戚,联系厨师、乐队,筹备过事所需帐篷、桌椅、餐具、烟酒、食材,等等。随社会发展进步和农家人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过个白事比过去省心省力多了:打墓有挖掘机,过事所需一切设备材料都有专业服务队提供,用人和叫亲戚都有电话和小车。可以说,这年头只要有钱,就没有难办的事。当然,话说回来,省了心力就省不了钱,现在一个白事过下来,少则花三五万,多则七八万,甚至几十万,除了家里有当官的,普通老百姓收的礼金远不够过事所花费。
   正常人去世后,首要办的两件事就是请阴阳,请老渭家(主家父子两代人的舅家)。请阴阳先生可以电话联系,请渭家就必须开车上门去请,且至少要去两名本家孝子。倘若平日和渭家关系不融洽或鲜有往来的,就得在村里找一位年长的能说会道之人前去游说,一次请不动,就去两次三次。正常情况下,渭家人会在人没的第二或第三日赶来探视,称之“探灵”。渭家人来后先要“瞻容”,察看死者遗体是否完整,穿的寿衣是否完满合规。主家跟渭家人介绍老人生前身体状况,汇报殡葬筹办准备情况。过红事,小渭家是重头戏,而过白事,老渭家则是重头戏,没有他们的参与,你这个事就算过得再大再好,都会被村人耻笑。渭家在白事上跟国家人大一样代表着最高权力,他们要是对某件事有要求,主家只要是在自己经济范围内能办到的事,一般都会听从其安排。
   等主家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已四五天过去了,开始入事。这天早饭后,请的厨子、大小总管、理事,以及村里的执客相继都来了,搭棚的搭棚,协助厨师杀猪的杀猪,一派忙碌热闹景象。堂屋里香火燎绕,时不时传来姑姑姐姐们拉腔托调的恸哭声。稍些时候,乐队也来了,绵长悠扬的唢呐声,久久回荡在空寂的原野上,过事的氛围慢慢就浓了。
   两点左右开始吃午饭,极简,蒸馍米汤凉菜——酒席要放在晚上开,大概是因为此时还没把列祖列宗的灵位请回来。
   孝子吃完饭后到灵前焚香烧纸,然后手拄符棍——拇指粗的柳木条上缠着画符的白纸圈,也称“孝棒”——列队出门“请主”。和孝子一同前往的有乐队数人,吹着喇叭和洋号,敲着锣,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了。同行的还有另一位,那是逝者的牌位和遗相,被儿子抱在怀里,同去邀请列祖列宗回家接受祭奠。
   先祖们的坟茔多半都分布山坡下的梯田里,东一个西一个,所以请起来也得费一番周章。村里的理事在每个坟前都得致邀请词,孝子们三叩首,鸣炮焚香,吹鼓手们奏乐。一个不大的家族少说也得请十几个“主”的灵位回去。等请到最后一位先人的灵位,时已近黄昏,孝子们打道回府。
   大门外的小道上,女孝子早已跪成一行,眼前摆着一张方桌,上面点着蜡摆着香灰盒。最前面的女孝子(逝者的女儿)双手接过牌位,供放于桌上,尔后,理事致词,点香烧纸,男女孝子一齐三叩首。
   先祖和主灵牌位被供奉在灵堂后,两名乐师进来吹奏唢呐,一曲“祭灵”吹毕,主事总管让女孝子退出,先请老渭家进来“化纸奠酒”,再依次为女婿外甥,街坊邻居。在总管“客人升前奠酒,孝子磕头致谢”的吆喝声中,同辈份的三五个人上前,鞠躬作揖磕头,由领头的人上香烧纸,再从理事手中接过酒壶,向身后一举,后面的人用手一挡,以示回礼,前面的人将酒壶微倾,洒几滴酒出来,又将酒壶递给理事,然后磕头起身,伴随着总管“孝子磕头致谢”的呐喊声和理事互相鞠躬行礼。客人出门时,总管又吼一声“看客座”,棚里的执事忙应声:“这哒坐。”
   待宾客奠酒完毕之后,跪在灵堂两边的男孝子才起身上前磕头化纸奠酒,却不用再上香,原因是香不重上。
   酒席开始。坐夜席的除了渭家几个人,其他都是女婿外甥、姑姑姐姐和村里请来的执客,再就是乐队的人。先把渭家人请上前席,其他人按身份辈份年龄依次就座。孝子们也一同入坐,因为上菜的有专业服务队。
   普通人家开夜席最多也就二三十桌,一桌八人,喝酒菜九至十道。菜是一道一道上,鸡鱼虾牛肉都有,大肉有红烧的、粉蒸的、干炒的,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特色菜——彬州御面。菜量充足,比城里上千块钱一桌的能多三成。人们划拳猜令,海吃海喝,咽下这人间烟火里的一切酸甜苦辣。
   酒过三巡后,总管宣读执事单,明天的正事上,谁上礼,谁迎客,谁管烟酒,谁在厨房洗碗盘,都有安排,安排了就得各执其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因为这些年服务队已将待客的一切活都包揽了。
   喝酒菜完了还有吃饭菜,四菜一汤,红烧条子肉是必不可少的。但到这时候,人们胃里已装不下多少东西了——前面的菜实在太丰盛了。
   第二天为正式祭莫之日,百客前来吊唁行礼,主人大摆宴席款待亲友乡邻,素衣白头,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一大早,孝子们先将招魂幡高高升起,等总管一到,便开始举行“进献饭”(即端供品)。男女孝子排列两行,手拄符棍,从厨房端上厨师昨晚做好的供品,一路匍匐前行,慢悠悠走到灵堂,递给执事摆放于供桌上。三四十名孝男孝女,贡品有限,供桌地方也有限,为营造气氛,孝子们端着几十盘贡品在院子里,来回走动,循环往复多次。
   远近的亲戚朋友、村坊邻居陆陆续续都来了。大门外的礼桌前围着一堆人在掏钱上礼,不知谁问了句“能扫微信吗?”惹得众人一片笑声。房前屋后摆满了客人送来的花圈、挽幛、纸活;灵堂供桌底下的纸箱里也塞满他们带来的香纸。
   突听外面人喊了声:“渭家来了!”跪守在灵前的孝子齐刷刷地站起身来,正欲往外走,却听理事说是小渭家,不用去接。少顷,理事又慌慌张张跑来喊,“男孝子全部往出走,符棍拿上,去接渭家。”原来,老小渭家一前一后都来了;老渭家此刻正在二百米外的路口,等着孝子前去迎接。
   孝子在理事的带领下来到路口,一齐跪倒在地,放声大哭,理事在嘹亮的唢呐声中高喊:“仙人驾鹤去,贵宾乘风来……哀哀父母恩,迢迢渭家情……孝子磕头致谢——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排在首位的孝子被理事搀扶着在原地转圈,众人紧随其后,时而匍匐前进,时而跪地磕头。渭家一行七八人——昨天早到的只是其中两位代表——他们全穿白戴孝,送来一幅挽嶂,已被两名执客接应过来用撑杆挑着。孝子们转过几圈之后,簇拥着客人开始往回走。
   孝子回去后继续跪于灵堂一侧,渭家人也跟着进入灵前磕头烧纸,完了又在主孝子的陪同下进行“观容”,最后才被请进棚里吃饭。
   彬州人过红白喜事,上午这顿饭一般都吃汤泡馍,桌子只放两碟凉拌菜。汤是在荤汤里加入鸡蛋饼、豆腐、胡萝卜切成的菱花片,以及熟好的葱花炒糖、油泼辣子,上面再撒上翠绿的菠菜叶子,看一眼,红白黄绿各色搭配,上面汪汪的飘着一层油,堪称色味俱全。这些年农村有钱人越来越多,为了让客人吃得更好,个别有钱人在遵循老祖先传统习俗的基础上略做改变,将荤汤泡馍改为羊肉泡馍。而且,这种做法慢慢被更多的人所效仿。
   酒席一般都在下午两三点举行,菜跟昨晚的夜席一样,只是场面大了,客人的层次不一样了,礼仪就更讲究了。主持人嘴里念着各种说辞,孝子们有在席前磕头作揖的,有在席中向客人敬酒的。上第三道菜时,主家开始致答谢词——这是前多年没有的一环。
   农村搭棚坐席一次不可能坐二三百人——就算有场地,也没有那么大的棚——所以只能这一棚坐了下一棚坐。如此,要等所有人吃完,起码得两个多小时。在这期间,乐队可没闲着,吹拉弹唱,一会儿歌曲,一会儿秦腔,往往都是一个人完成。现在的乐队少说也有四五个人,带自乐班的就多达八九人。自乐班唱戏,那可是画脸子,穿戏装的。当然,这费用也就高了,起码要五千块钱以上。
   酒席和演唱将整个祭奠活动推向高潮。
   晚上,客人们大多早已离开,只剩下女婿外甥和本族人,还有个别关系特别要好的村人。
   这一晚举行两大仪式:一是合龙口,二是点曲子“吵祭”。
   请示过渭家之后,孝子列队举行“遗体告别”,接着仔细查看亡人遗容是否端庄,口中所含钱币是否掉落,再用卫生纸将遗体和棺壁之间缝隙填充实在,最后合上龙口。
   “盖棺”完成之后,乐队早就支好了摊子,大家一齐围坐在棚内,开始点曲子。曲子可不是白点,是要拿钞票点的。我印象中,以前是二三块钱一首歌,五块钱一段秦腔,而现在行情早已水涨船高,起步都是二十元一曲。有外快捞,这些民间艺人乐此不疲,一曲接一曲的唱,架子鼓,唢呐,电子琴,二胡,洋号,轮番上阵,吹吹打打,拉拉唱唱,一直喧闹到凌晨,整个村子才恢复了平静。
   我们村里起灵都很早,一般六七点便开始行动,赶在八九点前下葬,具体时间阴阳说了算。清晨唢呐声一响,村里人仿佛士兵听到起床的号令,纷纷行动起来。青壮年男子匆忙赶过来准备抬棺,就连行动便利的老年人也操着铁锨跟了过来。
   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被众人先用手从灵堂的门里抬出来,放在院中的两条长木凳上。有经验的人拿过早已备好的粗麻绳,从棺材底子绕过四道,上面两头打成结,掼四根木杠,一边一人,另备八人在一旁扶助,路上随时替换。有人拿枣红色的棺罩覆盖在灵柩上。
   理事再安排人打上挽幛,挑上魂幡、花圈,先行出门,后面紧跟着拿纸活、死者衣物等零碎物件的人。乐队的人也紧随其后。众人一直走到前面百十米之外的路上停下来,然后原地等待。
   跟着,男女孝子排成一条龙,由主孝子领头,一条数丈长的白条布(俗称扯纤布)一头绾在灵柩上,经过每个人的肩膀,另一头被最前面的主孝攥在手中。
   理事的开始致词,鸣放鞭炮,全体孝子磕头行礼。完毕,理事宣布:起灵。主孝瞬间将抱在手中的烧纸瓦罐用力往地上一摔,名曰“摔纸盆”。如若那瓦盆一次没被摔碎,则为不祥之兆。
   送灵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沿路的住户都在自家门前烯烧柴草,意为避邪。等走到一路口,理事一声口号,孝男孝女一齐跪倒在地,三叩首后起身再绕原地转两圈,然后又出发。如此几番周折之后终于走出村子,这一路缓缓向前。
   出村后成了坡路,坡缓路宽,最窄处也可容一辆农用车通过。但乡亲们至今保留着八人抬棺的传统习俗,再平坦的路都不用灵车。
   到墓地后,男女孝子跪在墓前,女人们开始痛哭,哭声震天,撕心裂肺。棺材被人用绳吊着落入墓穴。墓穴分为明庭和暗室。暗室用青砖箍成半圆弧形,如同一个小窑洞,内壁都贴着瓷片,地上铺着瓷砖。墓洞口设置成门楼状,灰瓦覆顶,彩瓷镶楣。据说,一座墓连工带料,造价大概五千块钱。
   棺材被推进墓室,按照阴阳事先划好的线摆端放正;上面的人将一碗酵面和一根葱接下去放入墓壁的小洞穴。底下的一名孝子喊:“谁拿哩烟锅?把大的烟锅给接下来。”老人生前喜好抽旱烟,所以才有这话。完毕,开始用砖封洞口,封严后,以酒喷洒。这时,早就守候在旁边的推土机发动起来,轰隆轰隆地开始往墓坑里推土。不大一会儿,坟包的大样已初显,理事的便招呼众人上前拿锨铲土,高呼:“孝子给将墓的磕头,再起拜。”稍后,孝子孝孙也起身,从其他人手中接过锨,来为亲人新坟再添最后几锨土。
   坟边的一片空地上,有人点燃了堆放的花圈、纸人纸马、衣帽鞋袜,瞬间火光冲天,被热浪卷起的灰烬,在空中翻腾飞舞,尔后缓缓落入泥土,像一个人的灵魂。
   肉身虽被埋入泥土,但魂魄还要跟着牌位回来。因此,当送葬的队伍再回到家门口时,那里早就支了一张桌子,亡者的大儿媳妇正跪在地上,准备接应。理事致词,男女孝子再次跪地磕头。简单的迎接牌位仪式过后,灵位再次被供奉于堂屋中。这里还有个讲究,就是抬棺的那条绳要拿回来放进粮仓中,寓意招财进宝。另外一个插曲就是有好事者会在孝子跪的路上泼上污水或撒上碎石瓦片,以这种惩罚手段来“考验”孝子们的“孝心”。
   主人备了酒席,再次款待众人。吃完这顿饭,才算这一场白事到此方告结束。
   或许,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与推进殡葬改革树立新风尚的双轨道上,人们真的需要找到一个可稳步前进的平衡点。

共 50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土葬,人类死亡后丧葬方式之一,流行于世界各地。在我国,土葬已被火葬逐步取代,国家划定范围作为火葬区,禁止土葬。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文化习俗,如半坡文明,汉族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讲究入土为安,《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本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渭北塬土葬礼仪过程,赋予读者以深刻全面整体直观阅读印象。文章通过生动记叙、形象描写等艺术手段,将我偌大中华祖国西部少数兄弟民族丧葬礼仪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不是小说胜似小说,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事件情节有条不紊,极具文学性。作品结句客观议论有关时代社会继承传统民俗文化与推进殡葬改革树立新风尚双向选择,颇富现实意义。【编辑:郭永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7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7-12 16:36:35
  期待先生小说创作,感谢分享。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回复1 楼        文友:辛境如水        2022-07-12 19:32:47
  感谢老师编辑点评,辛苦了!祝您夏日安康,生活如意。
回复1 楼        文友:辛境如水        2022-07-13 13:46:23
  谢谢老师点评,日后努力不负厚望。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2-07-13 06:10:50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辛境如水        2022-07-13 13:50:58
  能发表就不错了,不敢有更多奢望。感谢老师高抬。敬茶。
3 楼        文友:红尘花瓣雨        2022-07-15 17:37:32
  拜读,欣赏,问好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