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烧饼奶奶(散文)
一
中午的时候,一家人正在吃饭,忽然有人敲门。
开门去看,原来是小东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大冷的天额头上全是汗:“叔,我奶到这里来过吗?”
刚才下班的时候,在小区北门看见他的奶奶正在捡拾别人丢弃的塑料瓶,我就指给了他。他一边道谢一边忙着骑自行车去找,仍是那样笑呵呵的,仍是那么憨厚。
认识小东和他的奶奶其实是在很久以前了。
那时,他们在小区门口买早点——烧饼、豆浆、朝鲜面。一对夫妻、一位老太太、一位小伙子。小伙子挺热情,个子不高,非常胖,脸上总是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却很勤快,闲不住地给客人捞面、捡烧饼,脸上总是带着微笑。
二
我只是偶尔到他们那里去买一个烧饼,彼此间便点一下头,交流不多,说不上熟悉,只是听人说小伙子叫小东,管老太太叫奶奶,就一直以为他们是一家人。
真正认识他们是在我的母亲来城里照顾父亲之后。父亲去世了,母亲心情不好,一些从老家来的老姐妹知道她以前爱好唱评戏,小区里经常有一些人聚在一起吹打弹拉,她们就带着她去那里散心。小东的奶奶也在那里,他们慢慢就熟了起来。
尽管是毫无组织地聚在一起,“团队”中仍有一些自视高人一等的人,对衣着陈旧的小东奶奶不屑一顾,总是抢着话筒,小东奶奶想唱却总也轮不到,就有些失落。母亲有时看不惯,轮到自己唱过之后就把话筒直接给她,让她先唱,不唱时就在一起闲聊,时间久了,两个老太太就熟稔了。母亲总是想起父亲,不时唉声叹气。小东奶奶就劝她:“别总想伤心事,你比我强多了,我伤心的时候睡不着觉,就整夜整夜地想戏词,逼着自己不想烦心事。”两人互相安慰,倒也知心,她经常来家里串门,女儿就叫她“烧饼奶奶”。
老人原来有一个和和睦睦的家庭,说不上富裕,但也还过得去。
小东的爷爷是退休教师,父母也都是上班拿工资的。但突然的灾祸转瞬间就击碎了这个家庭。小东三岁的时候,父亲突患心脏病撒手而去,小东的母亲带着小东回娘家了,留下了还没从厄运中反应过来的老两口。晚上夜深人静时,他们相对痛哭,又怕打扰邻居,就狠命抠着家里的墙皮默默抽泣。没过一百天,爷爷由于悲伤过度,也扔下了自己的老伴走了。小东的奶奶觉得自己真的没有活路,偷偷吃下二百片安眠药就昏睡过去……及时赶到的女儿将她送到医院,老太太身体不错,居然醒了过来,女儿流着泪说:“妈,你为啥要想不开,不是还有我吗?”
老人知道,也许老天还想叫她活着。人就是这样,无论年纪多大,只有经历了生死的节点,才会懂得生存的意义。“烧饼奶奶”就不再悲伤,但她不想麻烦女儿一家,仍然自己住。老人格外挂念孙子,每年,老人都想着自己的孙子该长多高了,算着该有几岁了,看到一样大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也只能暗自垂泪。没想到,就在一个暑假开学前几天,小东自己背着书包跑了回来,说他只想奶奶,再也不离开奶奶了。从此祖孙俩相依为命。小东说不上聪明孩子,上学成绩并不好,初中没毕业就不上了。但小东很懂事,很心疼奶奶,从小就帮奶奶做饭、扫地,从不到外面淘气,看着不像别人那样头脑灵活,但其实心眼儿好,奶奶的生日、爱吃的零食,总是给奶奶预备到床前。
三
小东下岗的姑姑决定在小区里卖烧饼,还说不上是摊位,只有一架烤炉,一辆推车,起早贪晚,慢慢有了几张桌子、一座帐篷。祖孙俩就去帮忙:提水、擦桌子、刷碗,什么都干,有时也学着烙烧饼。
小东很懂事,知道奶奶心里很苦,每天晚上吃过饭就把奶奶“轰”出家门,叫她到唱戏的人群中去散心。有时自己没事了,就陪着奶奶去,别人唱的时候,他就认真听着,笑呵呵的望着奶奶,不管自己爱不爱听,一直陪到结束。母亲有时见他们衣服买的不合身,就帮他们改一下,祖孙俩不知如何感谢,小东有时把姑姑富余的大葱切得整整齐齐的,叫奶奶给我家送来,有时我们从早点摊路过,非要塞给我们一个烧饼。
姑姑有了别的工作,不烙烧饼了。奶奶一天一天衰老,再也干不动重活了,小东也辗转好几个地方打工,放心不下奶奶,不敢走得太远。姑姑有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小东该说对象了。但他们这批人正是当年发现怀孕就B超,发现是女孩就“做掉”的时期,因此造成单身男孩满街跑,一般的小伙子都成问题,小东要长相没长相,要身高没身高,要口才没口才,和现代的年轻人相比太不入流了,甚至没有人去过问一下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奶奶也整天为这事犯愁。
尽管曾经生活在教师家庭,但奶奶没啥文化,甚至总会说一些粗话,只会自己贬低自己,甚至不讲卫生,很多人都瞧不起她,挖苦她,只有母亲不嫌弃她,她于是非常感激,经常给女儿拿来一些零食点心。其实她自己不知道,有些已经过期了,但我们仍然热情地收下,开一些分散注意力的玩笑,宽慰她小东的缘分总会有的。
其实烧饼奶奶知道我们是安慰她,只是想对人倾诉一下,坐一会就转身离开,望着她日渐佝偻的背影,我只能默默祝他们的日子平稳,不要再生波澜。
四
尽管小东在外打工,但心里十分牵挂奶奶。只要一回到家里,就要先看看奶奶在做什么。
“烧饼奶奶”不卖烧饼,也闲不住,除了听戏唱戏,就在周边转悠,随手捡拾一些废塑料瓶,积攒起来也能卖几个钱。我们常常看到街巷里有些老人捡拾一些废纸盒、塑料瓶,就以为他们因为生计艰难才如此。其实不然,他们大多是出于节俭和勤劳的习惯,不愿看着有用的东西白白浪费而已。
母亲说,“烧饼奶奶”唱戏还挺好听,有板有眼,眼睛也格外有神,仿佛年轻了许多。大家也了解了她的不幸,再没人挤兑她了,倒是经常撺掇她唱戏,还热情地鼓掌,这让“烧饼奶奶”绽开笑容,满是皱褶的脸庞,像一朵快活的花。
听说,还有几个大妈张罗着给小东介绍女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