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魂系独龙江(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魂系独龙江(散文)


作者:税哥 白丁,8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18发表时间:2022-07-18 22:14:01
摘要: 马鞍山幼师、和县老年大学教师陈勤双先生三周年祭

【菊韵】魂系独龙江(散文)
   引子
   三年来,始终将父亲陈勤双的遗照藏起来的陈广申,总是流着泪怯生生地对他的老师和同学说:“我爸爸没走,他出去拍照了!”
   三年来,陈勤双的妻子陈璐老师念念不忘:“他在22年短暂的教师生涯中,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最大限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了同事的赞许和学生的尊敬。”
   三年来,每逢教师节,马鞍山幼师副校长王文峰都会勉励青年教师说:“年轻人不该‘躺平’,要像‘小双’老师那样有梦想、有担当,做一名钟情教育、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
   三年来,和县老年大学摄影班学员王守荣说:“我总觉得陈老师还活着,所以一看到扎着独辫子的男人,就会情不自禁地冲上前看一下,生怕与他擦肩而过。”
   三年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和县老年大学首任校长陈其才先生说:“他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孩子、一位大爱无疆的老师、一名为摄影而生为摄影而死的年轻艺术家,值得永远怀念!”
   三年来,陈勤双的恩师——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摄影家沈醒狮先生说:“这世上有许多摄影师都在为金钱和名誉拍摄,而陈勤双君却是为理想拍摄的少数摄影家之一。”
   ……
   一
   陈勤双,男,1974年8月19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市华龙镇(原三官殿镇)小陈自然村。1993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电教系,1997年毕业后被录用在和县幼儿师范学校(现马鞍山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工作,主讲《计算机》课程。2003年农历二月初二,他与和县戚镇小学教师陈璐结婚。2003年生育一子陈广申,此名系陈璐母亲所起,因她姓申。
   陈勤双为人诚实热情,乐于助人,善于创新,极富正义感,充满正能量。2006年初秋,笔者因与他有共同的写作和摄影爱好而相识,成为好友。当年11月,他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和县生活网》,为方便老百姓生活中的问题,如招工、求职、房屋出租求租出售等,提供了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又与县委宣传部共同举办过“和县十佳歌手大奖赛”,并特邀了我担任该网站的文学总监。
   2007年4月14日(周六)上午,时任和县姥桥地税分局长的我,为了采访在香泉镇新建村刘家仟自然村演出的“庐剧皇后武道芳”,特邀了陈勤双先生,请他帮忙到场拍几张武老师演出前后的照片。他满口答应,立即陪同笔者前往。现已成为“国家级东路庐剧非遗传承人”的武道芳老师,仍不忘感谢笔者和“小陈”的付出,因她流行于网上的许多经典剧照都是出自陈勤双之手。
   2007年9月,陈勤双被借用到和县老年大学摄影班任教。任教期间,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用结合方式,并拜时任校长陈其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为师,深入钻研摄影技术,曾两次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只因家庭经济限制,才忍痛割爱放弃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后来他经常对妻子说,梦见自己在北影的学习情景。他2008年获得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硕士学位。他忠厚实诚,有超人的商业经营意识。2014年4月,他率先在和县创建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为和县民办传媒的领头羊;他先后担任和县人民法院陪审员和调解员,并被选为和县摄影家协会理事、安徽林散之书画院理论部副部长、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和中国佛教摄影学会会员等,用大爱和真情演绎出许多感人的故事。
   二
   土生土长的无为人陈勤双,怎么与毗邻的和县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如何将心中大爱留在和县?是怎样将电脑和摄影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和县人及他的学生?是如何为宣传和县作出无私奉献?是怎么揭开了和县摄影史的光辉一页?这得要从1994年9月发生的一个巧合故事说起——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的日子。从安徽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后改为教育技术系)毕业分配到和县电视台工作的张国升先生,刚进办公室,桌上的电话铃就响起来。原来是和县幼儿师范学校的李校长亲自打来的,因该校新设一门“电化教育课”,想请他兼任授课老师。面对如此重托,张国升只好答应下来。可坚持一两年后,他实在累的吃不消。1996年,他便建议该校抓紧到他的母校电教系索要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来当老师,该校就请他代为联系。于是,张国升便找到了时任安师大电教系副主任张明。张主任听后很高兴,可他见即将毕业的九七届学生中没和县籍的,便热情地推荐了邻近的无为籍学生,名叫陈勤双。他说,该生出身农村,诚实可靠,品学兼优,且是一位多年的老班长。张国升非常高兴,立即向和县幼师领导作了汇报,该校领导便专程前往安师大进行了具体落实。
   1997年暑期的一天,在安师大电教系举办的“十年系庆”典礼上,张明主任便将即将陈勤双同学引荐给赶到现场的张国升,两人一见如故。因学业相差五届,年龄也相差五岁,所以陈勤双尊称张国升为师兄,业务上拜他为“师”,生活上尊他为“兄”。
   1997年秋,陈勤双提前赶到了和县幼儿师范学校报到,李校长亲自接待了他。在此后不长的时间内,陈勤双就展示了出彩的专业才能,受到了校领导的青睐,想将他培养为校团委书记。后来因他不甘寂寞,考取了安徽电视台并在该台上了两个月的班,所以才耽误了他的政治前程。
   该校副校长乔忠东说:“陈勤双老师返回我校后表现非常突出,责任心极强,敢于担当。当时我校教师紧缺,课程很紧,所以我们在咬牙同意他被借用到县老年大学任课后,无法给他考勤,便扣发了他的考勤奖。按说他是有理索要的,但他非常大度,无怨无悔,继续两头忙,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展示出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对新的知识很热爱很钻研。”该校教导处主任卜华柱说“:有两个创新令人难忘:一是1998年他启用了我校沉睡多年的‘微格’教学设备,这是当年花费30多万元购买的一套‘微格’教学设备,后因无人会操作而放置一隅。他得知后立即找来相关资料,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反复研究,最后终于将此设备(类似小型化教室)启动起来。该设备能及时录入和回放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神态、板书等细节,及时分析,找出得失,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二是2015年他与外地合作创建了‘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在手机端上下载使用,它能及时录入在校学生的成绩信息、班级信息和教师课程信息等,便于快速查阅,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学生的科学管理。”
   该校信息中心主任陈华云说:陈勤双是我们计算机教研组的组长,他时时处处都为我们怎么教学计算机做表率引领,如在编辑、录音、剪裁和声音处理等环节上,始终是我们的领头雁,示范作用很明显。当年有个名叫柏群的女生,是个有培养前途的女高音。为了帮她提高演唱技能,陈勤双特意用“Audition”(奥迪声)软件,加上普通话测试站的录音设备等,对她演唱的歌曲进行认真地编辑、制作,形成了一部完美的音视频专辑——《我的成长之路》,因是当年全校汇报演出中唯一有声光背景的独唱节目而大放异彩。
   “我是陈勤双的师哥。”该校科研处主任张丹田说:“他是我校有名的‘科技男’。他不仅计算机专业非常优秀,而且在摄影、电脑、网络等方面也是高手。当年为了加大对幼儿园的科学管理,他积极主动地开发了一套‘智能化幼儿园’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将幼儿“入园打卡、在园学习和离园登记”等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家长,因而备受好评。此软件与‘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同时开发,极大地提升了我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他平时穿戴时髦,扎着一支特色的小辫子,许多既怕他、又爱他的学生知道他喜欢戴围巾,就买了多条围巾送给他,他非常开心,经常轮换着戴,成为我校出名的‘文艺青年’。他有追求、有激情且是永远‘不躺平’的人,不论是音体美还是诗歌诵读等都出类拔萃,即使灵动活泼、难度较大的街舞,他也能即兴展示一段,激情四射,光彩照人!”
   “我和‘小双子’是师兄弟关系。”该校副校长王文峰说:“他很勤奋,有梦想,更是一个乐于奉献、充满正能量的人。我校每年组织的毕业汇报演出、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校体育运动会和金曲颂中华等各类大型活动,他都随喊随到,免费提供摄影摄像等优质服务。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会在每次活动后总是不辞劳苦赶回家及时编辑、剪裁,为我校提供了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音视频资料,也成为我校的外宣名片,他却从未索要过一分钱报酬!”
   三
   陈勤双是怎么“借用”到和县老年大学的呢?2007年8月的一天,和县老年大学校长陈其才先生特意找到了张国升,想请他担任新开设的“摄影班”老师。张国升知道自己工作很忙,的确脱不开身,便向陈校长隆重推荐了在和县幼师“电教班”任教的陈勤双老师。陈校长当即与该校领导取得了联系,谁知该校领导坚决不肯放,陈校长焦急万分。最后在县领导和教育局有关老领导的多次协调下,该校领导才答应只能“借用”。当年9月上旬,和县老年大学摄影班正式招生开课,老师便是陈勤双先生。
   由于和县老年大学摄影班处于初创时期,真的是“三无”:无教材、无设施、无基础。面对如此窘境,年仅33岁、刚结婚四年的陈勤双却没有丝毫颓丧。没教材,他就自己编写,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体会和经验总结出来,并条理清晰地印刷出来,然后分轻重主次进行授课;没设施,他就自己花钱购置,如相机、镜头、三脚架和恒温箱等设施;没基础,是因摄影课刚开设,学校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许多老年学员还不了解如何摄影,所以当时报名参加摄影班学习的主学仅有1人,其余7人都是兼学,可陈勤双依然认真备课,认真讲解,热情辅导。他说:“哪怕只有一人来听课,我也不能有半点马虎。”起初,学员带来的相机都非常低级而古老,机型五花八门,有“120”和“135”的胶卷机,也有卡片机,很少有人使用数码相机,因当时购置一部数码相机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为此,仍处于贫困状态的陈勤双在妻子陈璐的鼎力支持下,毅然自费购置了一部日本进口的索尼牌数码相机及其相关镜头和配件等,前后共花费了两万多元。这对陈勤双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开支,他的父亲因病于2004年在老家去世,家中只有年逾古稀的母亲带着他一弟一妹艰难生活,家中负担(包括日常的电费、水费等开支)皆由陈勤双一人承担,爱妻陈璐也鼎力支持。所以,他平时很自觉,坚持做到艰苦朴素,克己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常年都舍不得买好衣服穿,经常买20元甚至仅出售5元的衣服来穿。妻子为他买的好衣服穿了再穿,直至将衣领磨破损了也舍不得脱掉。他这种“将钱用在刀刃上”的态度,不仅感动了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全体学员,还为他们树立了购置相机的榜样,也为该校摄影教学提供了较前卫的摄影器材,改善了学习环境。2014年,陈勤双自费购置了一套室内摄影灯光设施,便于教学实验,前后花费至少3万至5万元。
   四
   自2007至2019这12年间,陈勤双始终坚持为摄影班的老年学员提供热情服务,他教学有计划、有总结,能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项措施,一心扑在教学上,做到课堂上教、专题班讲和室外现场指导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展示出晶亮的“五颗心”:
   首先是学习心。他虽是科班出身,但走上社会后却依然有浓厚的学习心,不仅巩固学习自己的专业,还兼学别样,如网站创建和维护、诗歌诵读和创作等。他学习的范围既广又杂,底蕴深厚,涉及摄影电脑、中外历史、文学创作等方面,所以他在摄影课堂上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格言警句信手拈来。
   其次是专心。他不仅做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而且谦虚谨慎勤学拜师,及时掌握摄影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国内外摄影大师,为了使学员能赶上时代节拍,他不仅耐心细致地向学员传授新的摄影理论基础,还时常找来国内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共同欣赏,引路指教。他说,摄影,是光和影的结合,静与动的融合。是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是发现意义的通道。所以他始终将自己这“一桶水”不断蓄满,才能及时朝学员们“杯子”里灌输,他的学有专攻,都是用勤奋的汗水换来的。
   三是耐心。他常为一个知识一个技能讲得口干舌燥,但从不气馁。只要学员问及摄影技术,即使下课时间到了,他也会耐心讲解,直到学员弄懂为止。即使在休息日问他,也会随时答复你,从不推辞。他有时还专程陪同一两位老年学员到合肥、南京等地购置索尼、佳能等进口数码相机,并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开机,如何使用。真正做到了注重理论基础,注重实际操作,平时能坚持课堂讲学,课外采风,并耐心地回头看片子,反复讲解,使学员们将新学的摄影技巧能入脑入心。
   然后是爱心。在摄影班有一位年逾八十名叫江芸芝的老年学员,她使用的是卡片机,拍出来的作品多半不尽如人意,陈勤双只好为她反复整修作品,尽量使她的作品能刊登在学校的《摄影橱窗》里展示一下。为了提高她的摄影兴趣,陈勤双还不厌其烦地带她外出采风拍照。有一次去和县镇淮楼采风,他就将这位老太太背上背下,视为自己的亲人。2013年暑期,他利用历阳镇大桥社区10台电脑,不计报酬义务为摄影班部分学员如:辛俊、徐其光、毕孝源、张尚彪、齐玉鼎、吴宗萍和陶瑞琴等人,进行基础知识培训,时长两个月,可见其博爱之心何其大。他对自己的小妹陈勤香和弟弟陈小双都非常关心,为他俩也操尽了心血。自2008年起,他常年资助两位特困大学生,按月为他们汇款,每次都是两三千元,并为他们申请了大学助学金,直到顺利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他不仅义务为宣传和县到处奔波,如每年都义务参加全县人大、政协两会拍摄报道,免费为全县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现场拍摄,不计任何报酬,还常年替亲朋好友和有关单位免费维修电脑、维护网站。

共 1218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那个英年早逝的老师,始终没有离开。从孩子压抑的声音中作者带我们走进陈勤双老师的人生。他的一生臻爱无声,他用自己的镜头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始终如一的坚持就是人性至臻至善的表达。他每一次足迹都深情地印入人心中。关爱老人,勤于敬业,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对于每个人他都付出了真情实感,点滴于心,品读着,当他最终长眠于独龙江时,他的精神也永远留在这里,文字是朴实无华的叙述,但内中的情感却又是无限深情。一位深爱土地的老师形象伫立于读者面前。推荐欣赏【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22-07-19 00:18:54
  一篇让人感动的好文,点个赞!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2 楼        文友:税哥        2022-07-19 09:25:38
  感谢枫魂帝星编辑老师的精彩点评!
3 楼        文友:税哥        2022-07-19 09:51:49
  十分感谢江山文学社叶雨社长的关心和推荐。陈勤双先生是我的小老弟,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赴云南独龙江采风时的不幸遇难,成为他的亲人和我们很多和县人心中的剧痛。所以在“7月22日”即将到来的三周年之际,我决心用文字将他的光辉一生记录下来,以驱散长期笼罩在我心头上那一片来自独龙江的乌云,告慰勤双老弟的在天之灵……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