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缅怀我们的先生(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缅怀我们的先生(随笔)


作者:百嘴苏 白丁,7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87发表时间:2022-07-20 14:08:35
摘要:一代中医大师诞辰一百周年,缅怀他,记录他,学习他……

【八一】缅怀我们的先生(随笔) 同道们,先生们,大家好!我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教师节,写这篇文章一来是缅怀我们尊敬的中医大师谢海洲先生;二是为了预祝谢海洲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大会圆满成功。
   有朋自远方来,从远方来坐到一起,坐到一起缅怀为中医教育事业和临床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谢海洲先生,这是中医界的一大盛会,也是中医界振奋人心的大事,
   我想这次盛会一定能起到缅怀前辈继往开来的作用,也一定能在中医学术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领导先生的话“中医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在每一次百姓同疾病做顽强抗争,还是在重大危急存亡的传染疾病抗争中,中医人和中医都经受住了考验,为保卫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大作用。
   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热潮中回望过去,中医取得的每一步进都是先辈和后生的精神融合得来的。正是有无数先辈的付出,才有了如今大好的中医前景,我们抚古思今,缅怀先辈,继承他们的成果和遗愿,开启新征程。
   缅怀前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不忘前辈的初衷,方得始终。中医的初衷其实就是保卫人民的健康。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临床疗效,疗效是救死扶伤的保证,中医是经验医学也是临床医学,临床疗效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中医就能够达到什么高度,高处不胜寒,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这样我们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一位大师的成长不是一个人的成长,一棵大树的成长背后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大森林,新丛胜过老众枝,全靠老枝来扶持。古人著书今人看,先生著书后生读,著书人呕心沥血,读书的人欠著书人一个认真。无法想象没有传承的中医,没有前辈继承的精神粮食,中医能够走多远。
   如同谢老说的:“我之所以在中医药学上取得一些成就,和我热爱医学、努力读书、刻苦钻研、勤劳写作密切相关,但也归功于首长的关怀、老师的教诲、同道的支持、学生的帮助。”谢老用感恩的心缅怀他的老师:赵燏黄教授、江南名医徐衡之、章次公、仉即吾、金书田、瞿文楼、张文松、肖龙友……谢老曾经也是学生,和我们一样有过迷惘,有过惊喜。
   中医有学派之说,而学派又引发了争论和碰撞,以至于碰撞的火花点燃了中医伟大的光芒。一代一代的传承,一代一代的探索,从没有终止过。我们缅怀先辈的同时,更要感谢我们遇到了一个文化自信的好时代,一个重视中医的好时代,这才让同道们有机会坐到一起,坐到一起回忆我们中医所走过的路,坐到一起缅怀先贤,缅怀谢怀先生。传承好继承好前辈的宝贵学术 我们才能守正创新。
   师者,授业解惑也,学而谁能无惑。遇惑不从师终不得解也。中国的文化传承一般来说有两种传承方式,一种是言传身教,一种是靠阅读作者的著作。当然无论言传身教,还是自学成才。读书对学医说始终是一件挺重要的事,许多老师都在做一件事,白天临床,晚上读书。
   中医又属于临床医学,注重临床实践。故而中医传承有一种师带徒的模式。就我们读者而已,能跟着大师学习,可能有时间但鲜有那样机缘巧合,偏偏让你撞上一位中医大师。就我们普通中医,读者说,读书读好书也是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只是要走许多弯路。
   我是谢老的读者,不敢说是谢老的学生,但是我知道我的思想里活着谢老的思想,谢老的高徒姚乃礼先生和杨增良先生共同编过一本书,这好像孔子的学生收集孔子的言论一样,把谢老的学术和临床经验收藏在里面。如果我们跟着文字遨游我们也能感觉到谢老就在我们身边。
   这本书既有临床常规,又有蹊径妙法,在医案精解中,在重点提示中如庖丁解牛一样,一步一步水到渠成地深入谢老的中医世界。说了半天或许大家都想知道这是什么书吧?这书就是《中医杂病证治心法》。
   先谈临床常规,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常规是辨证论治,这个辩证思维是用中医的哲学思阴阳五行,八纲脏腑经络思考问题,然后根据辩证的证候用中医的药方决问题。有辨证论治的思想说明就有临床常规。这是中医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中医杂疾病证治心法》写了二十五种杂病。每一种杂病都有常规辨证论治。但是并不和教材的辩证一模一样。而是有他独到的认识,比如说内伤头疼一章说,将内伤头痛分成肝阳上亢、痰浊上扰、瘀血阻脑、痰食中阻、腑气上攻、中气不足、血虚不荣、肾精亏损。腑气上冲就比较容易被忽视,以前的课本也没有这个分型,这也是临床思摸索出来的经验。对拓展辨证论治思维有帮助。
   谈谈蹊径妙法,这也是这本书一大亮点之一,让我们在常规之外认识谢老临床的经验和用药技巧同时讲解谢老的一些自创方,比如化瘀通络方,比如补肾荣脑汤的药方原理。
   接着说说医案精解,医案精解分医案的解读认识,和用方用药的原因讲解,这就是实打实的临床实战经验,就我看许多杂病的认识完全已经超出了常规的思路,原因我想说因为疾病导致的转刚或者后果都是因人而异的,因疾病轻重缓急不一样,思维自然就各不相同,这就让中医的思维从常规变成了一种灵动的活,估计里面还有一定灵感,这只是我个人猜测罢了。
   再谈谈书里面的重点提示,重点提示用思维导图来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有理有法,思维灵活学术严谨。在治疗药方中还对药方中的药对组成优势一一讲解。古人说中医不可告人的秘密是药的剂量,在重点提示中思维导图后面,接着讲解了一些特殊用药的用量的不同药效。什么药用多大量什么效果,大剂量能够收获什么样药效,娓娓道来,不厌其烦。
   其实真正精彩的地方只有读者亲自去阅读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里我也由衷感谢姚乃礼先生和杨增良先生为我们编著了谢老的这本经验之谈,我相信里面也可能包含两位先生的经验之谈。
   因为有著书立论的先生,才有我们跟着文字去学习的进步捷径,捷径的背后说著书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摸索,读者的确应该敬畏文字和文章,特别是面对一本经验的中医书籍。
   我记得,曾经我用《中医杂病证治心法》上的一个补肾荣脑汤治疗过一位神经异常的病人,效果非常好。从此增强了我对中医治疗杂病的信心。我也用补肾荣脑汤和化瘀通络方合方调理中风的有疾病乱投医的。为什么这样说,不是说谢老、杨老和姚老乱投药,这几位先生学术是非常严谨的。而是这是一本治疗杂病的书,这些病人如果没有遇到如良医就可能得病急乱投医。有的还找偏方什么的,自己乱抓药。这书为解决一些杂病开了一些蹊径,这书的一个特色就是怎么样用中医思想治疗疑难杂症。其实话又说回来了,其实也有常见疾病,比如失眠呀,痹证呀,这虽然是常见的疾病,但是疾病到了一定程度,也能够让医生世事无常,投药如石投大海。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似乎感觉需要有些别的思想或者方法可以让自己用的方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如果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惘就对了,就应该认认真真看看书中的蹊径妙法,看看先生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如果能够有所心得用于临床,一定能够开阔思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老师可以是言传身教的老师,也可以是载着作者灵魂思想的书籍。它是前人和我们交流的载体。就文学或者哲学如果我们要缅怀一个作家,只要我们看了他的书就可以写评论或者读后感。而医学就不一样,需要把学术或者经验用于临床得到疗效,以疗效和医德以及医术来缅怀。
   读书依然是教育里面低成本的投资,像我这样用读一本书的方式缅怀先贤的方式不知道有没有,但是我乐意这样做,更乐意读一本书缅怀一位先生,以至于缅怀更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先生们。
   昨天,听朱又春教授讲谢老和金龙胶囊的故事,朱教授末尾说没有谢老或许就没有今天的金龙胶囊,今天的金龙胶囊为许许多多患者带来了安康,在研究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谢老一如既往支持,无疑谢老是智慧的也是慈悲的。然而关于更多谢老的故事我们都闻所未闻,自古为医者作传的不多,以至于我们对许多医家缺乏考证的资料,许多医家我们有太多的待考。就留下这个故事让朱又春教授讲吧,我相信先生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谢老的故事,敬请大家都参与到发掘先辈故事中来吧,弥补那些空白和待考。希望更多如谢老的故事感动和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谢谢大家的聆听,就让我们一道听着谢老的故事,来继承先生的学术思想吧,就让我们一道读着他的著作缅怀谢老吧!祝谢海洲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学术圆满成功。祝先生的学术为人民带来更多美妙的福音,造福人民和世界吧。
  

共 33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缅怀中医大师谢海洲先生的随笔。谢海洲先生为中医教育事业和临床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谢海洲先生之所以在重要医学上取得一些成就,是和他热爱医学、努力读书、刻苦钻研、勤劳写作密切相关,还有首长的关怀、老师的教诲、同道的支持、学生的帮助分不开的。如何让传承和继承谢老的宝贵学术?有两种传承方式,一是言传身教,一是靠阅读作者的名著。中医属于临床医学,注重临床实践,跟着大师学习,少走很多弯路。《中医杂疾病证治心法》这本医术,是由谢老的高徒姚乃礼和杨增良先生共同编著的,里面有临床常规,有蹊径妙法,有医案精解,还有重点提示,以及医术里面的“补肾荣脑汤”的疗效非常好。谢老还研制了金龙胶囊,给许多患者带来安康。作者缅怀谢海洲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医书。作者主要从谢海洲的医学成就以及传承和继承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见作者不仅爱中医,也对中医了解非常透彻,表达了作者对谢海洲先生无比怀念和钦佩之情,对他的学术表示肯定和赞赏。语言流畅,叙事清晰,情感细腻,真挚感人。感谢作者带来的精彩美文,推荐共赏!祝清凉一夏!写作愉快!【编辑:梦在何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2-07-20 14:13:00
  缅怀谢海洲先生,传承和继承他的学术,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梦在何处
回复1 楼        文友:百嘴苏        2022-07-21 02:49:16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了
回复1 楼        文友:百嘴苏        2022-07-21 02:51:47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7-20 19:16:59
  先做人,再做事。谢海洲先生品德高尚,一生致力于中医杂病研究,尤其在中医临床医学方面颇有建树,著书立说,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让人心生敬意。文章情感丰沛动人,感悟深刻。祝老师夏日愉快!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回复2 楼        文友:百嘴苏        2022-07-21 02:49:33
  谢谢社长
回复2 楼        文友:百嘴苏        2022-07-21 02:52:18
  谢谢社长鼓励 ,谢谢
3 楼        文友:百嘴苏        2022-07-21 02:43:46
  谢谢大家 ,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