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韩晴的心事(小说)
一
南方秋老虎的炎热,不弱于夏的酷暑。天空似乎凝固了,没有一丝风,也没有一丝云。红彤彤似火的太阳,挂在西屏山的上方,把山里的鸟们,驱赶着往东飞去。
源自西屏山的溪河水,潺潺地从双拱的古石桥下流过,好似想将凝稠的空气搅动,却徒劳无功。水里那方形如四角粽子的大石头,静静地卧在这里,千万年来它一直如此执着,坚守自己的那份相思。
不惑之年的韩晴,身材丰韵,端庄沉静,她一个人在石桥上来回踱步了许久。此刻,她面向夕阳,驻足在石桥中央。霞光洒在她白皙的脸上,也洒在她彩花的衣衫上,然后又折映到她饱满的下颚,让她整个脸部都泛上了霞影,显得更加地丰满红润。她微低下头,盯着水中的粽石,它的影子越来越长,就像她凝重的心事,越来越惆怅。
这里,是小时候她与郝楠哥等小伙伴最喜欢来玩水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郝楠哥再也不能陪她来这里了。
时间一晃三十年。那年她十五岁,刚读完初一。多年未见的父母,突然来接她,要把她带回自己家里去。真是世事难料,她没有想到,这一去,距今再回来,竟然要隔这么久,竟然让她当年美好的希冀,完全化为了痛苦的回忆。
那晚,知道父母要接她回家,韩晴饭后约郝楠出去散步,跟他道别。
夏夜的微风,吹散了白日的暑气,乡野已经渐渐凉了下来。星星眨着眼睛,月光如水,撒落在溪河中,随跳跃着的河水流向远方。
青蛙此起彼伏地鸣闹,萤火虫为他们引路,他们不由自主来到了熟悉的石桥上。
两个相处了六年的小伙伴,从童年的两小无猜,到少年的美好情谊,彼此帮助,和睦相处,既是一对好伙伴,又似一对亲哥妹,有友情,也有亲情。
不过,毕竟是初中生,他们的生活阅历让他们预料不到生活会有那么多曲折,人生会有那么多坎坷,现实会有那么多不幸,更没有想到,这一别,竟然是永别。
如今韩晴四十有五,终于回到了郝家村。当年友谊的小船上,只有她一个人。想找寻当年的美梦,这梦却陈酿为一坛浓烈得搜肠刮肚的苦酒。饮之苦,弃之难。
二
韩晴八岁多来到郝家村生活,那时她已经在上一年级。
她记得,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是母亲一个人把她送来的。她并不十分清楚,为什么父母舍得将她从自己的家,那个温馨的家,送来千里之外的姨妈家生活。只是懵懵懂懂觉得,家里出了什么事。起先家里来过带红袖章的,翻箱倒柜。过了两个月,父亲说出差,就一直没回来。
其实,自从“文革”运动开始后,她父母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
她父母大学毕业后,在另外一个省工作,是省会一家大型军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她父亲是个优秀的技术人才,一门心思搞技术,攻难关,却不太关心政治,说话常不合时宜。她母亲也搞技术,志向是与丈夫比翼齐飞,但毕竟婚后很快有了女儿,很辛苦地在工作与家庭事务之间奔波。
“文革”不久,几顶“帽子”纷纷戴到了他们头上,什么知识分子“臭老九”,什么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还有他父亲的“右派分子”。他们都挨批,挨处分了,并最后分隔两地,下放劳动。母亲觉得前程未知,无可奈何,才把女儿送到郝家村来,让自己的姐姐帮忙照管。
初来乍到的韩晴,虽然陌生感让她有点不适应,有些别扭,但这乡村比因“文革”而闹哄哄的城里安静,更有安全感,尤其是这里小朋友多。比如姨妈家就有三个孩子,两个表哥,一个表妹。姨妈家住的老屋里,还有其他小朋友,如郝楠。虽然他们穿得比自己差太多,有的不是上衣补丁一块一块,就是裤管上开着大窟窿。可是,他们稚气的脸,很纯真,很纯朴,正如土地般的朴实。起初他们有点看新鲜,觉得她像个洋娃娃,不由自主就喜欢她这个城里来的女孩。后来就像小主人一样,带着她玩。
她姨妈是位慈善的农村妇女,叮嘱自己的两个儿子,多带着表妹玩。韩晴对农村的生活,适应很快,村里的大人都夸她懂事。其实,她觉得是这里的人好,这里的环境好。她从小就显示出对自然与山水的喜爱。
郝家村所在地,是西屏山东面的一大片土地肥沃、土质疏松的小丘陵地貌,是蜜桃之乡。一株株、一排排的桃树,成片,成林。“一江春水向东流”,清澈的溪河,从村前一里远处流过。西屏山其实是南北向的丹霞山脉,尤其从郝家村望去,山势突兀,如一面古屏风,竖立在几里外的地方。当朝阳照在山上,山体霞蔚云蒸,其实比一般的屏风更胜一筹。
郝家村是个老村庄,郝氏在此肇基有四百年以上历史。村子不大,村民基本上住在三栋老屋里,老屋周边散布着一些小建筑,如厨房、猪圈、牛棚等,也有几栋独门独户的小房宅。老屋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如镜般,照耀着郝家村的前程。池塘依岸架了几处石条驳岸,供村人洗刷。一眼望去,村子砖墙灰瓦,翘角飞檐,桃林环绕,娴静安详。
三栋老屋,一样的规模,四进四天井,前部各有住人的厢房十二间,后部是厨房和储物间等。每一栋都气势恢宏,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又是三栋连排展开,中间侧墙相借,侧门相通,形成一个庞大的院落,古韵悠悠。韩晴的姨妈家住在中间的老屋里。韩晴觉得房子好大,好神奇,好有趣。
村子的周边,还有西边那个小山坡上,粉红粉红的桃花,娇嫩欲滴,一株株桃树如一把把花伞,把旷野装饰得绚丽多彩。当晨晖、晚霞映照的时候,天上的霞晖与地上的霞晖,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哪个人不爱美,哪个孩子不喜欢花儿烂漫?初来郝家村,又遇桃花盛开,正是充满好奇、天真烂漫的年纪,小韩晴觉得,自己的生活也会是这么美好。
那时候还是生产队,果园属于集体。六七月份,蜜桃可以吃了。蜜桃毛茸茸的黄皮,果尖上是那特别诱人的红韵,好像薄皮裹着的蜜汁,就要从这果尖尖处流出。走在路上,桃果伸手可及,有哪个小孩能够受得了这种食诱?初来的韩晴,总是馋得直咽口水,又不敢偷摘。
不过还好,每家种菜的自留地,往往都会栽上一两棵桃树,满足家人解馋的需要。
三
刚到郝家村那天,韩晴就注意到,在一拨围观她的小孩后面,有一个看上去怯生生的男孩,个子与她差不多,穿着粗布蓝上衣,有点偏瘦,头发乌黑,但有些蓬乱,脸色看上去有些缺乏营养的菜灰。
后来她知道,他就是郝楠,比她大一岁,也住在中间的老屋里。因为这里的农村,小孩子是九岁才上小学一年级。韩晴来到郝家村继续上一年级,就与郝楠同班了。
蜜桃之乡,并不是所有家庭的日子都似蜜一样甜。郝楠是家里的老大,有两个妹妹和一个还是婴儿的弟弟,家里的生活在村里算是比较苦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郝楠黝黑的小胳膊小腿里,劲头十足,农村少年的稚气,藏在眉宇间。虽然看上去有些腼腆,但其实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
第一天去上学,韩晴被姨妈带到郝楠面前,告诉她这是郝楠哥,以后上学让郝楠多照顾她。
韩晴在城里的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城里找同伴玩,没有农村这么方便,自在。老屋里这么多小朋友,不用出门,就可以一起玩耍。尤其郝楠,就像一个大哥哥,总照应着她。
女孩的天性,就是小鸟依人。有了一个既同村同屋,又同班的哥哥,小韩晴内心觉得有依靠,心里踏实。
对郝楠而言,他觉得这个城里来的小丫头,长得乖巧,嘴巴甜。郝楠从来没听谁叫他“郝楠哥”像她叫得这么甜,自家妹妹只是有求时叫他“哥”。她的皮肤,也是自己从来没见过的白皙。总之,挺可爱,挺招人喜欢。
每天,屋里的几个差不多大的小朋友,相约着上学。韩晴与表哥、郝楠他们一起走。从郝家村到大队的小学,有两三里地。这乡间的上学路,其实很多都是田埂,还路过有几口水塘。上学路,韩晴觉得是游览乡村的景致。毕竟同班,郝楠与韩晴似乎走得更近。受韩晴的姨妈的叮嘱,郝楠自觉要肩负起在班上不要让人欺负她的使命。郝楠喜欢这个城里来的小妹妹,心里把大人的叮嘱,当做自己的任务,就像完成作业那样完成任务。饭是越嚼越香,人是越走越亲。不知道什么时候,郝楠心里真把韩晴当做自己的妹妹一样善待,带她上学,陪她游戏。
老屋里,孩童们的玩乐可多呢。比如跳房子、打弹珠、玩纸牌、老鹰捉小鸡、脚斗、跳绳、踢毽子等,都很“土气”,但不花钱。最有趣的是捉迷藏。因为老屋大,藏的地方多,要找到可不容易。
孩童们玩得热火朝天,老屋气氛欢快,这些童真童趣,给古朴的老屋增添着清新的朝气。
孩童的游戏,不仅仅只是乐趣,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小游戏中的计谋和策略,斗智斗勇斗巧,既有趣,又益智。还是小朋友之间情感建立的渠道。
韩晴凭自己城里娃的优越感,后来成为同龄人的孩子王,完全把自己当成郝家村的人。
除了上学,除了玩,这里的小朋友们,去桃园里捡桃膏,也是一件乐事。提个竹篮子,钻到桃树下,有的桃膏在树上,有的掉到了地下,捡满一篮子,不是困难的事情。回来清理干净,有的自家煮桃羹吃,但更多的是晾晒后,卖到收购站换钱。这点小钱,在那时的农村,是家庭一笔可观的副业。
韩晴觉得,农村真的好玩。她的天性中,向往着这样的乡野与自然。她很好奇,为什么农村那么多野草,都是猪草?
郝楠家里养了头猪,放学后,他一般要去打一篮筐猪草。农村的田地里,水塘水溪里,猪草确实很多,比如田地里有荠菜、籽粒苋、小蓬草、苜蓿草、马齿苋、米子菜,水里有肥猪草、水葫芦、旱莲草等。城里来的韩晴,有时跟着去,好奇地“这个是什么?”“那个也能吃?”问个不停。
那天,打完猪草,他们路过石桥边,韩晴觉得桥侧的这块石头好大好特别。郝楠说:“长得是不是像粽子?”“还真像!”韩晴很惊叹。郝楠说:“我们就叫它粽石。听村里人讲,这块石头还有个传说。”
四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叫阿水,靠乡亲们照顾吃百家饭长大。长大后,他感念乡里乡亲的恩德,努力帮助乡人,一门心思做善事,快三十了,还没成家。
天上有位仙女,去蟠桃园为王母娘娘摘桃,路过西屏山,被山上的景色吸引,停到山顶欣赏。突然看见半山腰一个小伙子正在砍柴。细看他衣服虽然穿得破烂,但长得壮实、英俊。小伙子砍完柴,挑到一栋土墙房前,然后再把柴砍成一小段一小段。一位老奶奶端了碗水出来,说道:“阿水,辛苦你了!”阿水把柴砍完,堆码在房檐下就回家了。
仙女从此以后,只要摘蟠桃路过,就在西屏山停下,寻找阿水的身影,好多次都看见他在帮人。仙女心生好奇,更有些感动。
有一次,阿水干完活,在溪河里冲洗。仙女把蟠桃放在山上,打扮成村姑的模样,悄悄来到河边,把阿水的衣服偷藏起来,躲到树林里。阿水上岸,不见衣服,急得团团转,大叫着:“谁害我?把衣服拿回来。”姑娘这才笑嘻嘻地出来,说:“阿水哥,不要生气,衣服给你。”听到女孩子银铃般的声音,阿水吓得慌忙躲到水里,惹得姑娘一阵“咯咯咯”的笑。阿水不认识她,心想:这莫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仙女?还没等他开口,姑娘先说:“我住山那边,听说阿水哥人好,特意来看看你。”话没说完,已经一脸娇羞。
姑娘跟阿水回到家,看他家房子还不如老奶奶家的,漏风又漏雨,家里只有简单的用具。一张木板床,还是用凳子搭的。善良的仙女吃惊之时,心生慈念,暗自说道:“花那么多时间帮助别人,自己的家却破破烂烂。我要帮帮他。”她忘了自己摘蟠桃的事情,真把自己当成村姑,请阿水让她留下,一起生活。阿水没见过这么漂亮、这么心好的姑娘,心里过意不去,但还是答应了。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天上掉下个如此漂亮又好心的“海螺姑娘”,谁能舍得?
两个人甜甜蜜蜜,幸福生活。阿水在外干活,一如既往地帮助人,姑娘打理家务。后来他们把房子修整了一下,添置了家具,做了一张架子床。不知不觉到了端午节,姑娘学包了粽子,正准备过节,天上一声惊雷。
原来,王母娘娘见仙女许久未归,派人来找,发现仙女竟然化身村姑,下凡人间。王母娘娘暴跳如雷,请玉帝派天将前来捉拿。
正在路上送粽子给老奶奶的阿水,看见娘子被抓走,追到溪河边,跌倒在水里,娘子已经不见了。他悲痛万分,久久仰望着天空。不觉之中,身心俱焚的阿水,竟然化成了一块粽子一样的石头,永远在这里仰望,等待……
郝楠讲故事的水平并不怎么样,但韩晴听了,还是很感动,眼泪从伤心的黑眸中流出。
后来,他们,也包括其他玩得好的小伙伴,常到小桥这里玩。夏天在水里面戏水,捉鱼,爬到粽石上玩。这块有灵气的石头,陪伴着他们一起嬉闹欢快,见证了他们的两小无猜。
五
初秋的一个周末,韩晴请郝楠约了几个同伴,陪她去西屏山玩。
明媚的阳光像慈母的手,抚慰着乡野。田里的稻穗,像一个个困顿的小孩,在阳光下,甸甸地点着打瞌睡的头。路沿的小草上,挂着露水。几个十岁上下的小孩,沿着河溪,蹦蹦跳跳地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一会就到了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