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灵岩山的味道(散文)

精品 【流年】灵岩山的味道(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5发表时间:2022-07-23 19:36:14


   溪流照影,万树杏花。如毛细雨飘飞,无数玄燕掠岸。春日游姑苏,不能不上灵岩山。
   灵岩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山下是吴中秀丽的小镇木渎。由木渎至灵岩山,西经狮子口,有南北两条御道,一条从枫桥过,一条从善人桥过。相传当年康熙、乾隆南巡,都是走的南御道,从木渎弃舟登岸入玄墓山游览,这条道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平缓宜行,行船内河,便捷安全。我们自然是要沾光皇气,寻此路上山。
   灵岩山不高,像是江南吴娃,苗条小巧。小径逶迤,奇石夹道,碧草如茵,杂花生树。一眼望去,就觉秀色可餐,不禁眼迷神醉。
   灵岩山的奇石,是天下出了名的。旧时有十二奇石之说,有灵芝石、醉僧石、槎头石、牛眠石、石马,石龟、石鼓、石射圳、披云台、望月台、石幢、佛日岩等。灵岩奇石,嶙峋多姿,有种种神话、传奇,大多与吴王、西施有关。
   清代诗人张郁夫咏《十二奇石》诗曰:
   灵芝天挺独超群,佛日岩边马迹分。
   鼍鼓鸣更宜望月,射堋飞的欲披云。
   醉僧渴望槎头乐,牧竖闲寻牛背纹。
   读罢经幢无个事,钟声塔影送斜曛。
   灵岩山得名,有人说是因山中的灵芝石而来,“石芝昔含元气生,兹山始有灵岩名。”但当地人却说,灵岩山的名字来自吴语,吴语称“好”为“灵”,形容“好得很”为“灵得来”。山称灵岩,岩以灵名。姑苏人称此山“灵岩秀绝冠江南。”自豪地夸称“吴中第一峰”。
   灵岩山早在晋代就已得现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灵岩山并非吴中孤峰,站在灵岩山四望,层峦叠嶂,群峰争秀。自北向西,依次有天平山、寒山、银顶山、穹隆山、香山、清明山、皋峰、尧峰、自南向东依次有衡山、吴山、楞伽山、黄山、狮山,仿佛众星拱月,更显灵岩山挺拔奇秀,“灵得来!”
   灵岩山以其秀丽多姿,历代为文人墨客所喜,不断有人登临,流连忘返,留下无数诗词歌赋。宋人朱长文在其《吴郡图经续记》中赞曰:“尝登灵岩之巅,俯具区,瞰洞庭,烟涛浩渺,一目千里,而碧岩翠坞,点缀沧波之间,诚绝景也。”
   不知是历史年代的变迁,沧海桑田,还是现代工业污染所致,不若古时天清气明,如今站在灵岩山上,已无古人看得那么辽远。
   通向灵岩山的路上,一路都是如画风景,如诗风情。有修竹滴翠,有山花照水,有廊亭留人,有飞鸟唱鸣,让人心旷神怡,毫不觉得疲惫。继庐亭有长联曰:平地上灵崖,过此关头自由天梯登绝顶;劳尘修净土,认清磋路岂无宝筏度迷津。语带双关,禅意味浓,令人深思。
   山顶是灵岩寺,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大雄宝殿,高七丈有余,进深六丈。在吴国灭亡900多年后,由东晋司空陆玩舍宅为寺,名秀峰寺。化馆娃宫为琳宫,易笙歌为梵音。历史无奈,岁月无情。至唐代改称灵岩寺。历史上灵岩寺屡毁屡建,现在的寺庙是1932年重建的。史无前例的年代又横遭破坏,1990年代,再次修复。历经岁月霜雪,看尽人间红尘,灵岩寺也是历史的见证。
   灵岩寺的前身,正是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建造的馆娃宫遗址。
  
   二
   吴越争霸,已是经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举国伐吴,结果于太湖大败。反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无奈之下,只好携了王妃前去吴国为奴。行前,为保住越国一线生机,先用重金收买吴国太宰伯嚭,再用范蠡的美人计,献上倾国倾城的五湖闸下浣纱女西施。夫差不知是计,为美色所惑,不听相国伍子胥灭越力谏,赦了勾践死罪,收越国为附属国,终被反噬,留下千年遗憾。
   越国传为大禹王的后代,为保子孙相继,勾践夫妇绞尽脑汁。禹王庙里,勾践夫人,亲为西施穿戴华丽服饰,淡扫蛾眉,红扑两腮,反复叮咛,此去为国献身,定要忍辱负重。西施两眼含泪,不知此去会否若断线的风筝,难断飘落何方栖身?
   范蠡送西施去吴,昼夜多是水路。舟行太湖,月色朦胧。范蠡凝视西施,明眸修眉,清秀脱俗,宛若出水芙蓉,浑然天成。不仅自言自语诵道:“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西施听了,像小妹妹一般扑进范蠡怀中不停哭泣。云过遮月,舟行无迹。
   西施入吴宫,轻舒长袖,款摆腰肢。夫差一见,惊为天人。仿佛带露莲花,摇曳生姿,真乃国色天香呀,立马酥软王椅里。
   夫差大喜,为庆贺自己得到天下第一美人,召集百工,在“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顶为西施修建白石细堆,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辉煌的馆娃宫和姑苏台。
   勾践的军师文种闻听夫差欲大兴土木,随向勾践提出复国亡吴九术,其中之一就是“遣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已尽其财。”“王选名山神材,奉而献之。”于是勾践命工匠三千人进山,获得大量名木,一年方归。其中一双神木,“大十二围,长五十寻。”状若蛟龙,文采生光。这些名木通过水运抵达姑苏,连沟塞渎,蔚为大观,堆木成山处,就被命名为木渎。
   木渎小镇也是个风景绝佳地,因灵岩山大兴土木而兴盛起来。古称有十景:法云古松、白塔归帆、南山啃雪、斜桥分水、虹桥晚照、下沙落雁、山塘榆阴、灵岩晚钟、姜潭渔火、四津望月。今日过木渎攀灵岩山,你还会感受到小镇百业兴旺,街面繁荣。
   夫差被欲火烧昏了头,但老臣伍子胥却异常清醒。他觉得如此劳民伤财,必将耗尽国力,后患无穷。因此规劝道:“王勿受也,昔者桀起灵台,纣起鹿台,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五谷不熟,天与其灾,民虚国变,遂取灭亡。大王受之,必为越王所戮。”此时的夫差,怀抱美人,夜夜笙歌,哪里肯听忠臣一言?为讨美人欢心,在灵岩山大兴土木,叠起楼台,三年聚财,五年乃成,只不过那结局,真如老臣伍子胥所言,台成而吴亡,徒为后人,留下一纸荒唐。
  
   三
   站在灵岩山上,四围奇峰竞秀,山花烂漫,草木新洗。让人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放飞遐思。
   传说中的馆娃宫、姑苏台,早已在历史的烟雨里湮灭了痕迹。即使如此,也挡不住后代文人墨客登临的热情,他们在山上山下都留下大量的诗词篇章,有对宫室华丽的描摹,有对岁月淘洗的无奈。刘禹锡、范成大、高启、张锡柞、汪琬等都曾留下名言佳句。
   古书上说,馆娃宫“铜勾玉栏,饰以珠玉”,是夫差为西施修建的避暑离宫。吴中俗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夫差经常在这里陪西施游山玩水,寻欢作乐。馆娃宫,后来被勾践一把大火烧成瓦砾,夫差也因此国灭身死,留给后人一声叹息。
   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所有登上灵岩山的文人们,其实都没有见到姑苏台的雄伟,馆娃宫的秀丽。他们的眼前,已经是“寒烟一片平芜里,花草曾经照绮罗。”只能不由地感叹,“惟余采香泾,一带绕山斜。”“年年山上秋风起,应化惊鸿照影来”。
   虽然不见了那些昔日壮丽辉煌的亭台楼阁,但那些东倒西歪的奇石还在,那些照影池塘还在,那些映月的古井还在,也因此,西施的故事还在。在历史的传说里,西施是一个肩负重大使命的女英雄,她不仅生有沉雁落鱼之美,更是深明大义,聪明智慧,充满自我牺牲精神,为了复国灭吴,她深入虎穴,以身相许,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灭吴大计。或许是看多了谍战大片,近来更有人将西施装点成了现代女间谍的鼻祖,正是因为她送出的吴王夫差率主力大军北去中原与齐晋两国争霸,姑苏城里只有老弱守御的战略情报,才使得越王勾践敢于倾国而出,潜进偷袭,一举灭掉吴国,立下不世功勋。
   其实,西施不过偏僻小山村的一位浣纱女,或许还不识字,她足不出村,只是在溪水里讨生活,能有多大的见识?虽然经过越王妃四年训练,学的也不过是些宫廷礼仪,轻歌曼舞,一入王宫深似海,她不过水晶缸中的一条游鱼,能有多少行动自由?再说夫差就是再笨,也不会与她分享军政大计,干政,是那个时代女人的大忌。
   吴王夫差,并非等闲之人,也不是一心贪婪女色的无能之辈。他尚武能战,曾屡败勾践,杀得越国只剩下五千残兵,困守会稽山巅。他也曾率领舟师横扫三楚,令楚王闻风丧胆。他吞并了周边许多小国,拓疆开土,将一隅之地的吴国扩张到北与鲁国为邻,西近九江洞庭之滨,南隔钱塘江与越国为界。他还开凿了南北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邗沟,为的是北上与齐晋争霸,他是春秋最后一任霸主。
   这样一位雄主却不爱江山爱美人,他的对西施一片真诚,一片深情,无论东汉成书的文人著作《吴越春秋》《越绝书》,还是吴越渔郎樵夫间的茶话传说,都信誓旦旦地说,自从有了西施,他曾不从移爱她人。与勾践的狡诈阴招相比,他更显的光明磊落,是为大丈夫。
   相传,西施“浣纱往事惯临流”,习惯以水为镜。夫差就开凿了大小两口井,方便她对井梳洗。夫差常常站在一旁为妻子插花理妆容。西施喜欢荷花,夫差专门修了玩花池给她,盛夏之日,清香四溢。当年西施浣纱,习惯了临流观影,懒得翘首望月,夫差开凿了月池,每当月亮倒映池中,夫差就与西施玩起只手遮月的游戏,名之曰:“水中捞吴月”。仲春日,西施喜欢采香草熏衣,夫差常常陪她乘上画船,一路笙歌去采香,那道溪流后来叫做“采香泾”。
   西施常常捧胸颦眉,似有病态愁容。夫差为使她开心,在馆娃宫里修建一条别致长廊,将地下掏空,放入一排陶瓮,面上铺一层富有弹性的楩梓木薄板,每当西施穿上木屐和裙摆上系有小玲的素裙走过,就会发出木琴般的“跫跫”声和金玲玉佩的叮当声。琴铃齐鸣,声若天籁,名为“响屧”。看到西施掩袖巧笑,夫差人都醉了。夫差还为西施在灵岩山最高峰修了琴台,台上有亭曰长寿亭。那是西施的梳妆台,方便她一边梳妆或抚琴时,一边观赏四方风景。
   后代诗人孟远《琴台诗》写道:
   灵岩绝顶有琴台,人去台空花鸟猜。
   西子风流亡国恨,倩郎指点说从来。
   夫差为了讨取西施的欢心,做了他能做的一切。放在今天,不说他的王位,就算是一个普通男人,他也称得上是位好丈夫。他以举国之力,为西施修建了大量亭台楼阁,池塘井沼,真是予取予求,无不尽心。为了西施,他赔上了国运,搭上了老命。
   而历史却无情地嘲笑他,一介武夫,一国昏君。胜者王侯败者寇,历史总是听凭胜利者评说。
  
   四
   馆娃宫没了,石柱铁栏的吴王井还在,只是那井里的水浑浊了,再也不能映月。西施的玩花池还在,墙边上的绿萝和无量寿幢还映在碧水中。新修的姑苏台依然飞檐翘角,只是没了历史烟云的熏陶,失却了魂灵,只能算是一座空房子。
   如今的灵岩山最雄伟的建筑是灵岩寺,烟火缭绕,香客如云。以往的“响屧”跫跫,换成了木鱼声声。王家的采香泾,成了礼佛人的攀山小道。笙歌漫舞的歌台楼榭,如今成了肃穆的大雄宝殿,在夜月下,变得庄严清静。
   换了人间,转了时空,一切仿佛就是一场梦。
   馆娃宫灰飞烟灭,夫差身死国灭,西施去了哪里?
   有人说范蠡还恋着旧情,趁着战乱,花月夜里,将美人抱上久已准备好的兰舟,逃去五里湖隐居;有人说愤怒的吴国百姓,为报亡国之恨,将西施杀死在瓦砾里;有人说在功成名就返回越国时,越王妃因怕西施异日与自己争宠,将她装入皮袋沉入了太湖中;还有人说,十年相依相偎,西施早已与夫差结下深情,她在夫君死后,一条白绫为夫殉情……
   吴地民众善良,他们更相信,西施是随了范蠡泛舟五里湖中,我们、居住的江南小城为纪念西施,将五里湖改称蠡湖。导游小姐,年年对游客绘声绘色范蠡与西施的爱情。
   一切的一切,都隐入历史的烟云深处,深埋在战火的瓦砾中,只有传说,没有真相。
   甚至春秋吴越,有没有西施其人都在学者们的疑问中。记述吴越历史的《左传》《国语》没有西施的只言片语,就连一向谨慎求实的司马迁《史记》的《吴世家》也没有西施的踪影。明代大学者杨慎和胡应麟,直截了当地指出,西施沼吴,就是后世的穿凿附会。清代秀才徐树丕《识小录》卷三有则记载说:“尝游石湖,至紫薇村,遇一野老,年八十余。余问:‘是村何以名紫薇?’曰‘此苎萝村也,西施生于此,后有富家居于此,曰何必尚循亡国女称乎,改名为紫薇,其家盛植紫薇耳’石湖北有溪,古名若耶溪,吴亡后,改名越来溪。世之浙东有溪与村同此地名,因以西施为越所献,其实吴产也。”依照此说,西施原是地产的吴娃非越女也!
   然则,无论历代文人们如何相争,有一点却是结论一致:红颜误国。西施是与历史上的妹喜、妲己、褒姒乃至清代的陈圆圆一样,都是“红颜祸水”。惟有北宋以改革家著称的宰相王安石不同意,他写有一首《嘲吴王》诗,以西施的口吻说:“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明代学者袁宏道在《灵岩》中说的更明白:“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是库有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是呀,如果不是夫差昏聩,沉溺美色,听信奸臣,逼杀忠良,穷兵窦武,自毁长城,就算是勾践送一百个西施过来,又能有什么用呢?
   灵岩山上,还有灵岩塔,韩世忠墓、醉僧石、向阳山、陈淳五湖田舍、秀野草堂等风景名胜。
   黄昏时节,雨住风停。我们一行人走向灵岩山南麓,那里步行一里来路就是木渎小镇。到得镇上已是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我们要了麻饼和鱼汤下饭,不由得想起了中午在灵岩山上吃的“和尚面”。那面劲道,回味无穷。我们一边咀嚼一边品味。品味灵岩山的味道,品味历史的风尘。

共 52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灵岩寺,这座苏州城畔的名寺,从晋代得现名,已经1700多年的历史。很多人也许不知其来历,但提到西施,则近乎无人不知,——寺的前身是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馆娃宫遗址。娃,是吴中对美女的俗称。所以,才有了作者对灵岩寺所在的灵岩山的一个很妙的比喻:“灵岩山不高,像是江南吴娃,苗条小巧。”这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散文,也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散文,同时也是一篇观点新颖的散文。知识性姑且不论,趣味性我们可以从吴王夫差对西施的宠爱,西施与范蠡的爱情传说中感受到。观点新颖,比如对吴王夫差的解读。通常我们一提到夫差,就是卧薪尝胆中的那个庸才,沉溺女色,不理国事。而与之相反,勾践则一直是胸怀大器的励志典范。但作者以客观的视角,对夫差的昏聩好色大兴土木给予了否定,但也肯定了夫差作为一国之君的能武善战。作者思维开阔,抛开历史的定论,把夫差作为一个普通的男人看待,看到了他的痴情与专情,使这一篇文笔优美的文字,在兼顾严肃性的同时,有了戏说的不同味道,可读性极强。一篇不落窠臼的游记文章,力荐!【编辑:石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724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语        2022-07-23 19:41:52
  二哥你这哪是游玩啊,妥妥的采风。灵岩寺的味道,是游记的不同味道。别人的游记若是家常豆腐,你这得是鱼香豆腐盒子,味道浓郁,内容还丰富。
   第一时间拜读,幸甚!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7-24 18:08:23
  非常感谢落花老师的辛勤编辑。我是一个爱读书,也爱游玩的人。定居江南四十多年里,我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很多县域的每个乡镇我都熟悉。我也是很多地方史志办、博物馆、图书馆的常客。不怕您笑话,很多寺庙里的和尚都是我的朋友呢。也因此,我读正史,也听野史,很多的故事、传奇就是茶馆酒肆里听来的。这些,写进我的文字里,就等于加进一点味精吧。我还是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呢,所以写文化散文,我还是比较轻松的,至于写得好不好,我倒很少计较,读者觉得好玩,我就达到了目的。落花的编按非常到位,点按也实事求是。我不想一本正经的让文字过于严肃,亦正亦邪,才有情趣。再次感谢落花老师。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07-24 16:35:11
  文中第一小节第10行:鼍鼓鸣更宜望月,谢堋飞的欲披云。这里两个生字解释一下。鼍:(读tuo第二声)本意指鼍龙,亦称猪婆龙,俗名扬子鳄。鼍鼓,应该是古人用扬子鳄皮做的鼓。堋:(读peng第二声)这里指射击瞄准用的土墙。
   这是二哥本周写的第三篇历史文化散文。
   读罢全文,感慨不已。二哥不仅历史文化知识烂熟于胸,最最重要的是二哥有自己独到的历史文化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点,二哥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7-24 18:17:01
  非常感谢明月兄的美评。明月兄总是给我鼓励。我很同意明月兄的读书观,书可信,但不应尽信,读书要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想。要有点质疑精神。我这人讴歌很不好的毛病,一向喜欢跟人抬杠,读书就跟作者抬杠,我不信他们的结论都是真的。中国的史书,自文学性十足的司马迁《史记》之后,大多缺乏故事性,可读性,对许多历史的细节语焉不详。写历史文化散文,我喜欢在不要紧处,用点小说笔法,给山水增色,加上点主观想象的色彩。文学毕竟不是学术论文,我想,其文学性,就在主观想象里。这样写是否合适,我自己也没有把握,就算一点尝试吧。谢谢明月兄的夸奖,我就当了鞭策,继续努力,争取写出好文章。
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07-25 12:33:04
  二哥读书多,见识广,有思想,写这类文化散文更是轻车熟路。如此灵岩山、灵岩寺,确实值得游历,值得书写。期待今年秋季,不再被疫情所困,能去江南赏秋,有可能的话,去实地寻访二哥笔下灵岩山的风光和历史。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7-27 20:00:43
  欢迎春光再游江南。上次没有游东林书院和徐福成故居,真是可惜。两处都是市区带后花园的所在。春天来甚是美丽。薛福成故居乃是大清皇帝赐予的钦使第。那种气派是别处没有的。和北京皇城下的大臣府邸不一样,它集江南民居、北方官府与西洋建筑于一体,是国内少有的清代建筑。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7-25 22:39:51
  4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7-22 22:20:4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5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7-27 16:02:25
  能让人长知识增见识、又能让人读得进去的文必定是好文,二哥写文总是能赋予文字灵气,不露痕迹地添加进传说、故事,既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又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写文向二哥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7-27 20:14:06
  谢谢落雪鼓励。我本是当地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对地方文化多少有些研究,另外喜欢收集民间的典故、野史。写文时也就随手写进去。和书本上一本正经的记载不同,我总喜欢民间的街谈巷议,自己觉得比那些官府的记载更真。或许是我写进文章里的故事、传奇正史不载吧,我那些奇谈怪论,就会让人觉得稀奇。比方说西施不是从越国引起的妃子,而是吴国地产,就在姑苏附近。当我将这则史料告诉院里的老头子们时,很多人都拍案叫绝!由此,我也质疑泰伯奔吴的故事的真实性,或许吴国就是当地百越部落建立的古老王国,为了让中原国家承认起正当性,就编造了来自中原祖宗泰伯也未可知。同样出自鲜卑族的李唐王朝,为了得到中原人民的支持,找了河南人老子李耳做自己的祖宗的动机是一样的。唉,中国的历史,其实很多地方就是本糊涂账。扯远了。话归正题。谢谢落雪的美言,我继续努力哈。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7-27 20:17:14
  补充一点,郭沫若说李白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中亚吉尔吉斯斯坦。那李白的祖上是不是个胡人呢?李白一生有三个米,民族、籍贯、死亡。没人知道他到底出生在哪儿,没人晓得他是汉人还是胡人,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