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似曾相识(随笔)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你无意看到一张照片,眼睛便一下子转不动了,仿佛时间在那一刻也停住了。你可以确信从未见过这个人,但为什么又有那么熟悉的感觉,熟悉得好像已经相识相知了很久很久,那一刻的心动来的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
这或许便是似曾相识吧。其实这只是有了个大众可以接受的说法,并不见得就是如此,语言有时可以表述的东西有限的。人在陷入某些特殊的感触或心境时往往是孤独的,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艺术家们喜欢通过音乐,画作或其它什么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心相通了自然会有共鸣,而不懂你的人,便是千言万语又能如何呢?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何尝不是种自我安慰呢,有多少哲思先驱者在他们那个时代不就是在黑暗中默默摸索独行吗?知已何在呢?或许在另一个遥远的时空吧。这样看来,琴仙伯牙能遇见知音钟子期,实在是件幸运的事!
《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芮小丹突然爱上了丁元英,起源于那一场发烧友音响的抒情音乐的分享和共鸣。那一段写得实在是太美了,原谅我全部引用过来:
“一个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女声仿佛从天国里倾泻而下,仿佛是一双上帝的眼睛怜悯地注视着人类。一声,只一声,芮小丹骤然有一种灵魂之门被撞开的战栗,又感觉自己像一个失重的物体被一种神秘的引力带到了没有现在、没有未来的时空。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啊,时而像露珠的呢喃,时而像岩浆的涌动,时而让人幻入远古的星空倾听天女的咒语,时而让人在潮水般恢宏的气势里感受生命的悲壮和雄性的本色,向往豪迈的人生......
芮小丹被震撼了,心里在惊叹:天哪,太美了!太让人陶醉了!人原来还可以这么活!灵魂原来还可以这样滋润!”
打动人的往往就是在这一瞬间。可是,你为什么会被打动,为什么你以前从来都不知道。这仿佛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战栗和熟悉,它被我们隐藏得太久太久了,但它从何而来,又要到哪去?还是说它一直都在,但我们却看不到它。
这时候,不同的人便有了不同的选择。有的人生活会重归于平静,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而有的人则突然发现了生活的新意义,不顾一切的去追寻,在世人眼里可笑而不理智。芮小丹便属于后者,于是她便不可抑制地爱上了那个男人。
这世上有许多不可解释不可捉摸的情愫,我们最后只能归结于一点:似曾相识。这算是有了个答案吧,于是我们便可以不用再去纠结,放过自己,放下内心曾经的波澜。似曾相识这个词本身也就带有似是而非的意思,都是水中花,镱中月,何必庸人自扰呢?这样想有错吗?应该也没有吧。芮小丹选择了后者,而更多人选择了前者,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旅程,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但无权指责别人的路。
许多年前,应该还是在读书时,我就非常喜欢一段话。“最高的巅峰是一切价值的极点:真理、爱、觉知、本真以及整体。在巅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只有在被污染,在与别的事物相混杂的时候才是分离的。一旦它们变得纯净了,它们便是一体的;越纯净,它们就聚得越紧。”这段话来源于印度人奥修,这是个介于宗教和哲学中徘徊的学者,我不想多做评述,我对他的喜欢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偏见。最后引用这话,是想以此对本文做个总结。
在我看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种最高巅峰的价值投影。我们因何而感动,因何而心灵战栗,他们又因何要在独自探索真理的路上坚持默默前行?换个角度来说,是从看到一张陌生的照片带来了熟悉的情愫;还是从欣赏到一首震撼灵魂的音乐带来了不可抑制地爱情;或是说从艺术创作,从哲学思索,从更多的不同的道路出发,其实终点是一样的。因为,那个巅峰点一直在那,它给了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或因人,或因事,或因情,或因物。
就这样吧。末尾似乎超出了我的本意,但文已至此,不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不吐不快。
读完此篇文章,有和作者相同的看法和想法,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