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珍惜】金刀出鞘(影评) ——不肯慢下来的“艺术”
《金刀出鞘》能获得第17届伦敦世界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确令我很意外。要不是观看这部影片,想为它评下个人观感,不去翻查影片的详细信息,的确不知道这部电影的获奖成功是因拍摄技术、抑或故事情节、又或者是演员们的演技……总之,它获得了认可,是我观后始料不及的。也许是剧本的问题,但也存在演技的拙劣,但最让人诟病的是剧情发展得太仓促,没有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演员们过于急切表达剧本中的故事,破坏了现实生活中的常理性,很难契合生活去观赏,看到的,只是演员们表演的技法。
比如男主仲文被师弟仲武诱入黑市格斗,间接使临盆的妻子在医院难产致死,恩师的责怪让仲武癫狂,不惜决裂恩情与师兄情,独自去追逐名利。这一走,便是十年。而仲文因对亡妻有愧,决定退出格斗和摔跤的舞台。尽管他有诸多光环和耀眼的过去,清楚格斗和摔跤能带来名誉,也能带来内心的贪婪,故心无顾恋,就此告别舞台的生涯,做一名普通的快递员,艰辛抚育妻子用命换来的女儿——欢欢。影片的转折看点因男主女儿欢欢得了白血病,急需用钱保命,不得不重登格斗的舞台:于私为了奖金救孩子,于公为了打败日本摔跤选手,为国争光。
影片大致围绕这个主线来拓展,男二号仲武只是为映衬男主的光环做着各种牺牲。先不讨论剧本的优劣,我来说说演员们的演技,在这部影片中,算是三线明星的技艺。他们的表演看得出个个都很用力,但因用力过度,难免有失真的嫌疑。尤其男二号仲武,人设应是一个性情暴躁易怒且欲望强盛的人,一心想要冲出亚洲的格斗舞台。与日本选手的一场对决,被对方一招制服,失败使他内心的魔鬼又一次原形毕露。女友Wendy劝慰他,有比赛就有输赢,不可能有永远的赢家。但仲武敌不过心魔的操控,把身边这个唯一关心自己的人,出言伤她,最终离他而去。仲武将这个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角色通过情绪和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由于他太注重情绪的渲染,我只从这个人物的表演中,看到刻意的成分。即是你很难通过他的表演与情绪一致的内心感受。反倒被一种突兀、失真的观感包围。
Wendy与仲文的感情升温也没有很自然的过度,只在结束时一个吻就让剧情落幕。这是最让观众无语的处理。前男友仲武与仲文的对决,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兄弟情的往事疙瘩,彼此就决斗的胜负让仲武认识到内心的失衡与孤独,流着悔恨的泪,痛哭不止。而女友出场拥抱仲文亲吻,仲武也觉得理所当然,毫无芥蒂。这些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反常表现。有些情节并没有用心去过渡就呈出来,纯粹是为了拼凑成影。如仲文和仲武的手下在小巷打架,败后叫仲武登场,两兄弟的相识也没有让两个手下露出出乎意料的表情。倒是一种早已知晓事实的熟悉感。既是艺术表演,就要切实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可导演不去注重这些细节,往往一部影片,很多时候败在细节上。娱乐成分一旦偏高,就会让人看不到影片的深度,其要传递的精神就不复存在。
影片还有一点要批评的,我认为养育之恩大于一切,但导演不想在这里费心传递它的精神。既然男主和男二号都是师傅收养养大的孩子,关系决绝十年,在兄弟化解恩怨之后,却没有向恩师愧疚承认自己当年的冲动与无知。在仲文妻子的墓前,仲武其实是责怪师傅对仲文有偏袒,对自己的爱少了而生恨,说到底,是与师傅决绝,而非对师兄仲文。但影片却是本末倒置,“恨”的是仲文,恩怨的化解也只有仲文。对恩师的栽培没有只言片语,连一笔带过的情节都懒得置上。这种有头无尾的编剧,使整部影片致观众一种囫囵吞枣之感,根本感受不到影片中的真、善、美。全然以刻意做作的表演尽兴,不理会电影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传递人性向善精神还是人性肤浅精神?
说到精神层面,我倒欣赏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在这部影片中,他传递的不止是武学精神、还有为人处世的学问、家国兼负的责任。由于武艺深厚,目中无人的他自傲自大,好勇斗狠,不听朋友规劝,因此失去母亲和女儿。当人遭受剧烈的打击后,往往会进入涅槃的蜕变:要么继续沉迷,要么置死而后生,霍元甲选择了后者。当然影片在这个蜕变的过程,导演颇具耐心去打造一个失去希望与信心的人物。他让主角脱离浮躁的圈子,回归大地与自然的怀抱之中。人本该就要敬畏大地与自然,与它们亲近、感受万物的呼吸与爱。无论你是善还是恶,大地一样承载,它需要人的谦卑、敬重、维护与供奉。霍元甲经过大地、朴实的人群的“洗礼”,终于获得涅槃。导演于仁泰善用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楔入影片的场景,以达到与观众的心捆绑成为共同的结,它是如此平常,但又如此深刻,令人触动。
《金刀出鞘》与《霍元甲》较之,明显不是一个档次。前者注重表演,后者则注重深入人心的品质。少了这些质地,影片很难被传颂为经典。
我个人认为《金刀出鞘》这部影片是失败之作,虽然它获得17届伦敦世界电影节奖项的认可,但它在豆瓣获不到好评。深究影片,它难以被人接受,大部分原因是“仓促”。一部值得人思考、深省、回味、对照、带来意识升级的作品,它不是单凭表演来获胜,它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心、贴近观众能够抵达的高度。但仓促的事物,历来不会让人留下深刻的记认,它就像车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如此罢了。如同现在手机、网络随处易得的知识资源,它便捷的表达方式催生肤浅的思维,一切都变得快速,各种信息渠道分布、流动、消解……人们逐渐失去耐心,看一本书,能够一目十行绝不逐句逐字去看,最终演变成看梗概、图解、浓缩,填塞欲望的空洞,使之膨胀得到索求的阈值。
他们以为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填充思维,故不再累积、深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却不知它只是表象文化,不能强化生命的进程。电影传递的艺术,也应注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