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耕耘】【东篱】半百始耕未为晚(散文)
自从走进江山,文学创作改变了我。半百始耕未为晚,人生得意有江山。
一
我1974年生人,算来已近半百,人生过半。虽然身体和心态尚可,可在家族里,也有人称呼我为爷爷的了。摸着日渐稀疏的头顶,有时也不免唏嘘感叹!
我于2021年12月10日注册江山,只半年多,算是江山的一员新兵。在此之前,我从没在任何媒体杂志上发表过任何文章,更也从没想过会走上创作之路。在写作路上我只是一个小学生,上“江山”,我“开学”了。
今年前半年疫情肆虐,直到7月初才有机会回趟老家。期间和老友小聚,觥筹交错间有同学谈及我近期习作文章之事,都深感意外。我坦言:“不但你们觉得意外,包括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咱们上学时候,当众说话我都脸红,老师也从来没有把我的作文拿出来当范文来念,你们是知道的。还记得上初一时候语文老师拿董天佑(本地知名儿童作家,号称北董)的《青蛙爬进了教室里》作为奖品,奖给那次语文成绩超过90分的同学,我考89,都没我的份。”
我大言不惭地拿出手机找到滦州作家协会群,向大家展示,道:“我现在可是跟董老师同框了,哥们儿成功混入滦州作协了!”有同学跟我探讨如何走上这条道路,当时酒酣耳热,就玩笑敷衍道:“这是被社会毒打后疗伤的良药!”
二
我经常扪心自问,自己怎么就走上这条创作之路了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慢慢梳理。这既是我对这半年多在江山耕耘的总结,也算是对同学疑问的回复。
2020年春节伊始,大家都知道的一场百年大疫开始了。我被困在家里,曾做打油诗发朋友圈为乐:“兴高归家囚故里,有班难上心彷徨。鼠年做鼠窝里藏,出门蒙面亦慌张。长假漫漫常戚戚,鞭炮少鸣鼓不宣……”作打油诗,自嘲一番,日子似乎多了一点小惊喜,文字可改变自己的枯燥生活啊。
妻子陪小儿上网课,一会儿“钉钉”。一会儿微信,霸占着最有利的位置。无聊的我只好多躲进孩子的书房,翻看那些儿童书。可以说我从小就喜欢故事书和动物世界,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也喜欢和小朋友嬉闹。不觉看着入迷,也冲淡了到疫情发展未知的恐惧。
期间,看了一些国内外名家佳作。这些书大部分以前陪我家老大时都读过,不过版面设计更加精致了,算是旧相识,新面孔。也有一些新鲜的书籍,内容大部分都是童话。忙碌多年难得有闲暇时光,我倒也读得津津有味。一个人始终有自己的童话,这是多么浪漫的事。
有一天,老师正在网上给孩子们上科学课,讲到昆虫这一章。可能是年轻女老师的缘故,小时候没和虫子打过交道,讲到一些地方老师自己都有点含糊。很有感触,我突发奇想,何不试着给儿子写上一篇昆虫故事,打发无聊的时间呢?
大疫当前,生命似蝼蚁,但做蝼蚁也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蝼蚁。于是我结合我们当地史料,把一对卑微的“蝼蛄”夫妇带入了波澜壮阔的战国时期——“齐国助燕伐犬戎”的故事里面,引出了“寻蚁求水”“老马识途”等故事。我每天睡觉前在手机上敲出一两千字,第二天一早拿给孩子看。他倒是很感兴趣,看着不过瘾,每天都催更,这也是我写下去的最大动力。不觉最后写成12000多字的《蝼蛄岭》。
当时写就写了,打发时间而已,也没想着如何。仅仅发给了身边要好的几个朋友,权当一乐。没想到后来竟然传开,被一位著名出版人看到了。辗转找到我,竟说此篇融汇了知识性,趣味性,历史典故,成长烦恼等等,符合儿童读物特点,完全可以出绘本。只是体量有点少,绘本要成套,五本一套。鼓励我继续,写好拿给他看。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更有受宠若惊之感。回来后迅速写成了《流浪狗发财》,可是对方之摇头,说此篇没有商业价值。再后来写了几篇童话也均不尽人意,所以有些气馁,也就逐渐把出版这事儿放下了,直到一年以后遇到江山。
三
我有一个同级不同班的大学同学在“摆渡物语”,他经常把他的文章发到年级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推荐我来江山投稿。那时候根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投稿,看看眼花缭乱的社团,想着就找一个看着名字称心意的吧。当目光落在排名第四的“东篱采菊”时,亲切感油然而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正符合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心境。想我农村出身,十年苦读,毕业后虽有国企职员身份,但工作不久就面临下岗。没办法只身进京,身无分文,为了糊口,当过壮工,搬家工,摆过地摊,摊过煎饼,套过圈,最后机缘巧合才进入纸张销售这个圈子。凭着一股热情和执拗,从一名业务员干到拥有自己的公司。在圈内算是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几个无话不谈的知己朋友。可以说,漂泊半生,阅人无数,尝边遍生活的苦辣酸甜,往往欲说还休。生活虽不再为五斗米发愁了,静下来,心反倒是寂寞了。偷得浮生半日闲,就在此“修篱种菊”吧!
我注册登录江山后,就像就在外流浪日久的孩子,终于找到家的归宿,还没有来得及看看家里各位前辈多年积攒下各色的耀眼宝贝,就急切切地投稿一篇旧作《葫芦头》,展示给大家。现在想多少有点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如果当时拜读了老师们大作,可能就失去投稿的勇气了,这也是缘分吧。无论多大,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我且享受冲动的快乐吧。
这篇文章很快就得到了发表,按编是“孤独”老师写的,后面一句“老师的这篇文,叙述自然得体,描写与刻画深刻,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底来,对乡间民情的描写更是精彩,有信手拈来之感!”让我激动不已。我把文章分享给同学、好友看,他们也由衷地为我高兴。心想,原来心中高大上的文学殿堂,也不是遥不可及。李湘莉老师在评论里面发来邀请QQ,我迫不及待地加入,从此我翻开人生重要一页。
刚刚进入有些兴奋,更有些诚惶诚恐。自己毕竟从上学作文就不是怎么出众。毕业后工作虽然多与出版社打交道,但读书确实不多,更别提自己写作。此后,我有空就在江山浏览,学习。我们东篱社团藏龙卧虎,怀才老师胸有千壑,文章往往引经据典,纵横捭阖,摇曳多姿,看得我眼花缭乱。以我的文学水平,甚至不知道有些引用的名人名句出处,惭愧至极。湘莉、枫桦、孤独、岚亮、鸿雁、白玄、如菊、莲香等老师写景写人有侧重,炉火纯青;怀才、湘莉、莲香、如菊、枫桦等老师几乎每篇文章都去跟评,令人钦佩。特别要提的是怀才老师,身体抱恙,每月都有6篇以上文章,几乎篇篇精品,还不辞辛劳为文友修改,点评,诲人不倦,真是我等学习楷模。我想做怀才啰嗦那样的人,享受与文学亲密接触的快乐,“亲密接触”是他的话,是他的心情。
我初进QQ群说过一句话“写作这玩意别太当回事,开心就好。即使快乐难找,却是烦恼已消。”当时我就是本着消遣娱乐,玩几天,不高兴随时拜拜的心态去写作的。毕竟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点是赚钱养家。
可是随着我的一篇篇文章被老师们认真修改,发表,我的心态也在慢慢发生变化。直到一篇《做豆腐的父亲》,在怀才老师润色下获得红豆,我也被正式吸纳为编辑,我觉得我彻底离不开江山了。由玩一玩的心态,逐渐转变为长期自觉写文行为。暗下决心每月发文保一精争二红,精修细磨,力争优质,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文章起码要过自己这关,不将就。写作态度,也是我的人生态度,过精致的日子,不荒废每一条,不糊弄每一件事,从此,我的确改变了。
我的人生开始做减法,推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应酬。没事儿在江山浏览大家名作,体会什么是布局,哪里该简,哪里要繁,怎么抒情,如何感叹。感觉得不到位的文章即便是写到了2000上下也会果断放弃。有的文章觉得衔接有问题就放几天冷静下来再去修改。编辑文友文章的时候,更是怕贻笑大方。我一般都要去看看他的简介,之前作者写过的部分文章,其他编辑老师的评论等,做一个综合判断,做到心中有数。我怕编辑失误,一般都是拿到手,先把文友文章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文档,粗看一遍,遇有觉得不当的地方先用红色标记出来,反复看几次,理解作者本意再决定如何修改,斟酌几次最后放出。
至于说我是如何在几乎中断读书近30年,提笔还能写出一些小文,得到偏爱,我勉强给出几个理由。其一是上学时候坚实的底子还在,实在记不清还可以百度;其二这些年做业务往往要参悟客户心理,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还要调配各种资源,统筹全局,这就不得不让人老于世故,学会变通,又不能失去自我。大概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基本原理都一样,学会,熟悉了统筹方法,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抓住工作重点,往往就会事半功倍。这可能跟架构文章有相通之处,我还在慢慢体会;其三就是在江山,特别是东篱社区向各位老师学习,感受浓郁的文学创作氛围,人文关怀,不敢偷懒。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我对父母,妻子,孩子,师友的热爱,还有一颗积极向上求索,永不言弃的精神。
我曾经和湘莉老师探讨,我说,我担心写着写着不知道要写啥主题了,到时候只能编故事了。她说,不会,你看怀才老师几百篇文章,不曾重复。只要你写够了50篇,你就能做到收发自如,随便一个触发点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了。文学也是如“一朵云推着另一朵云,一棵树摇着另一棵树”。我现在略有体会,感觉人生经历那么丰富,还有太多的主题等我去发掘呢。
如今,每天在江山耕耘和进群同老师们交流是我工作之外最重要的事情。东篱社团已从我初识的第四位置,连升两级达到第二的位置,着实可喜可贺;我也从普通编辑升为优秀编辑,发表文章17篇,获精4篇,总数超10万文字。在我们这个纸张圈也小有名气,我常常自诩自己有点软实力,其实,我是得意我在这个社团,为文交流,顺心惬意。
四
朋友小聚,多会提及我的文章。心中难免泛起一丝得意。有一点小小成绩,得到几句夸奖,自然沾沾自喜,心情愉悦,这个不关年岁。我没有修炼到喜怒不形于色,谁要说肤浅就任他评说好了,脸皮厚,就当是耳旁风好了。也有同学说,你能把自己的曾经的伤疤,身边的琐事展示出来,说明你的内心已足够强大。强大不敢说,还是那就老话,这些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吧。
我从小生活的亲属里,虽父母两边都是大家族,但在上一辈里,竟然没有一个吃“皇粮”的。我记得小时候见到村里老师都特别羡慕,觉得人家走路都带着仙气儿。若被父母带着串门,看到人家书架上有书就舍不得走,非得借上一两本来读才罢休。到了我这辈儿虽然出了几个大学生,但是当教师、公务员的还是没有。
我感觉只有教师、公务员才算得上真正的读书人。一个家族的读书人就是这个家族后辈的指路明灯,我现在经常被戏称“田老师”,那就让我去试着当这盏灯吧,用微光照亮后辈读书之路。还有一点,我虽近半百,不放弃机会学习,争取进步,试着发文,编文,改变人生轨迹,拓宽人生宽度,不谦虚讲,是不是本身就是励志故事呢?等我的孩子将来到长大,思想遇到困惑的时候,是否能从他老父当年在江山耕耘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在江山勤耕耘,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田,写作自己的生活经历就当是耕耘主粮;写作花鸟鱼虫就当是耕耘蔬菜瓜果;写作童话、诗歌就当是侍弄花草,但愿直到白发皓首,心田不荒。
年少不懂耕耘事,多棘路,亦荒唐;虽近半百扶犁仗,事稼穑,又何妨?
半百始耕未为晚,我甚至想到了大器晚成的成语,是否也可以用来形容我的人生?
2022年7月18日原创首发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