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救赎(随笔) ——读托尔斯泰《复活》有感
最近几天,我陆续读了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三本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我有些奇怪,这三本书很明显描写的就是十九世纪欧洲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司法制度,但是现在俄罗斯为什么始终融不进欧洲社会呢?同时,我对其中饱含了托尔斯泰艺术结晶和他的最后一本长篇小说《复活》,感触尤为深刻。
小说《复活》是一个以真实案件为基础构思的小说。
故事伊始,作为陪审员的贵族涅赫柳多夫意外在法庭上认出了多年前在姑妈家他热恋的女佣喀秋莎,也就是现在被指控杀害富商斯梅利科夫的妓女玛丝洛娃。但与此同时,玛丝洛娃并没有认出涅赫柳多夫。作为私生女的玛丝洛娃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并被好心的索菲亚也就是涅赫柳多夫的姑妈收养,教她收拾房间,做针线活,煮咖啡,烤肉。
在她十六岁的时候,邂逅了家世显赫的涅赫柳多夫,并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他。两年后,当公爵即将奔赴战场在姑妈家小住的时候,临行前夜诱奸了她——玛丝洛娃。故事有点像中国民国时期的阮玲玉。阮玲玉同样是因为从小跟随母亲在张姓富豪家里做女佣,认识了张家的富少爷张达民,从而相爱同居。
从法庭回到家里的涅赫柳多夫开始了内心的思想斗争,他纠结自己要不要和玛丝洛娃相认,纠结自己要不要去救拯救她。他回忆起了自己和玛丝洛娃过去的往事:过去的涅赫柳多夫身上散发着青春快乐的气息,他们之间只有纯洁的爱情。如果当时没有人提醒他不应该同卑贱的姑娘在一起,那么凭他的直率叛逆,他一定会固执地跟喀秋莎结婚。但现在他变了,他早已放弃了他的信念,不得不与世俗的理念妥协——其实,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年轻时血气方刚,正直勇敢,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
一旦长大,一旦接触了真实的社会,曾经的豪言壮志,曾经的正直果敢,往往就变得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与某些世俗理念妥协融合了。但最终心底的善良和正义战胜了心底的懦弱和阴暗,涅赫柳多夫在经历了长久的思想斗争之后,决定为玛丝洛娃错误的审判奔走呼喊,甚至不惜牺牲掉自己贵族的荣誉和所有遗产。
但是“襄王有意神女无情”,在清楚涅赫柳多夫的真实身份以及他将要拯救自己的想法后,玛丝洛娃选择了果断的拒绝,甚至对涅赫柳多夫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她一动不动地站着,眼睛死死地盯着他,尽力忍住夺眶而出的眼泪,不让自己哭出来。
“您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您是公爵,您到这干是什么?”
“您只是想利用我来拯救您自己。”——其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玛丝洛娃在认出涅赫柳多夫后,对他表现出的愤怒态度,完全属于因爱生恨,情到深处是无情。因为涅赫柳多夫,玛丝洛娃在意外怀孕后,很快便离开了姑妈家里。她先后被一个近五十岁的警察调戏,被女雇主因为怀疑她勾引儿子驱赶,被年轻潇洒的男店员抛弃,最后被自己的姨妈灌醉送进了妓院。她觉得自己的一切磨难都是当年涅赫柳多夫的无情抛弃造成的。其实在内心里她还是爱着涅赫柳多夫的。在监狱里,她想起了和她生活有过交集的所有人,唯独没有涅赫柳多夫。她从不愿意回忆自己少女时代的爱情,这段记忆对她来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对于一个彻底觉醒的人来说,不管洗涤灵魂有多么困难,都不会成为他追求内心渴望的障碍。”虽然玛丝洛娃仍然对涅赫柳多夫抱有极大的怨恨和误解,但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坚持去做自己决定的事情,帮助玛丝洛娃洗脱冤情。
首先,涅赫柳多夫听从庭长的建议,找到了律师法纳林,律师告诉他,“按照程序案子会转到枢密院去审理。”与此同时,同样身为贵族家境优渥的科尔恰金公爵的女儿米西疯狂追求他,虽然“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但他还是果断拒绝了米西,不仅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品行可耻可恶可憎,更重要的是,他心里依然深爱着喀秋莎也就是玛丝洛娃。
“啊,我爱她,那晚,我对她的感情确实是纯洁的爱情!”他甚至想对喀秋莎说实话,“我要去探监,把事情都告诉她,请求她的原谅。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会和她结婚。”涅赫柳多夫在反省自己的时候有一句话特别深刻:承认自己本质的卑劣是很痛苦的,但痛苦中还带了些许欣慰。
之后,涅赫柳多夫除了频繁地到狱中探视玛丝洛娃,帮她改善她的生活环境,同时继续为他的案件四处奔走。涅赫柳多夫听从律师法纳林的安排,首先到监狱取得了玛丝洛娃亲笔签名的上诉状,然后他乘车找到了在服兵役时就结识的副省长马斯连尼科夫帮忙——马斯连尼科夫被律师法纳林评价为笨拙而且阴险狡诈,而且借用涅赫柳多夫的话说,他一向瞧不上马斯连尼科夫的为人,如今却要去求这个自己看不起的人,真是难堪—。这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候我们为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而不得不去面对我们心底一直鄙视甚至仇恨的人。有时候,我们还不得不去强颜欢笑。
在这期间,因为涅赫柳多夫频繁地出入监狱,一直在帮助玛丝洛娃。他还试图帮助被酒店老板诬陷为纵火的梅尼绍夫母子出狱;帮助因为身份证过期而被关押一个多月的犯人;应女政治犯薇拉的请求想办法帮助舒斯托娃出狱;帮助犯人古尔凯维奇与他的父母见上一面。他陆续退掉了自己宽敞明亮花重金租住的宅子,把自己拥有的所有土地都无偿分配给了农民。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向玛丝洛娃赎罪。
即使后来上诉被驳回,玛丝洛娃被法庭流放,但涅赫柳多夫不惜放下自己的贵族身份,陪同玛丝洛娃一起踏上被流放的路途——涅赫柳多夫一直很反感押解官的说法和他的笑声,但为了玛丝洛娃,他依然强忍着心中的憎恶感,一声不吭的听着,甚至即使后来涅赫柳多夫得知玛丝洛娃爱上了别人,他依然了选择途中尽力改善玛丝洛娃的流放的生活。
故事的最后,同样是因为爱,玛丝洛娃因为怕连累涅赫柳多夫的美好前程,选择了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婚。同时涅赫柳多夫在得知玛丝洛娃爱上西蒙松以后,并没有表现出愤怒和不满,而是出于尊重和心底里对玛丝洛娃真正的爱,送上了自己对他们真挚的祝福。借用小说中一个章节的题目《复活与成全》:经过涅赫柳多夫的努力,玛丝洛娃重又变成了喀秋莎,那个爱说爱笑、美丽善良的姑娘。而与此同时,涅赫柳多夫也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自己的“复活”,重新找回了那个果敢直爽、骄傲自负,浑身充满了活力和快乐的青年。
表面上,小说一直在描述涅赫柳多夫对玛丝洛娃的救赎和当时整个社会制度的虚伪和冷酷,但实质上更多的是通过涅赫柳多夫对于玛丝洛娃一路的帮助和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
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表面上是贾府的一干贵族太太小姐给予刘姥姥物质上的极大帮助。但深层次,更是刘姥姥对于贾府一干人枯燥的生活、匮乏的精神,灵魂上的救赎与给予。更可以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给予乞丐或者需要帮助人群的捐款捐物,表面上,是我们给予了他们物质的帮助,展现了我们伟大和高尚的思想品格。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被给予者的他,他们给我们一种精神上的帮助呢?所以千言万语,最后还是汇聚成了一句简简单单的老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小风谢谢二姐的辛苦编辑,敬茶。
小风对《复活》的分析与导读简明扼要,非常精彩。
非常赞同小风的观点: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阅读快乐。顺致夏安!
最后,小风再次谢谢明月哥,上茶。

我一直觉得,人生中的很多事包括阅读在内,都是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的,而且过程也一定大致相同……所以如果小风到了师傅那样的阶段,或许也会有相同的品味的,哈哈。
小风再次谢谢师傅鼓励支持,敬茶!
《复活》多年前读过,追求情节的我已然忘记,在小风的三个层面中重读、体会,欣赏小风的独立思考和悦读要录。
精神的救赎,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是必需的。